傅曉涵
(江蘇省常熟市昆承中學,江蘇 常熟 215500)
?
在音樂課堂上傳承文化
傅曉涵
(江蘇省常熟市昆承中學,江蘇 常熟 215500)
【摘要】隨著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學音樂教育在有力的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在承擔著更多的責任。促進古老文化的傳承,鞏固和擴大民族文化的群眾基礎就是其中之一。進入新的世紀以來,國家更加注重包括地區方言在內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本文通過在中學音樂課堂上對民族音樂教學的一些嘗試,來探索一條更利于促進學生傳承非物質文化的道路。
【關鍵字】民族文化; 民族音樂 ;音樂教育
自從2001年9月音樂課程改革啟動以來至今已經十二年了,這十二年里,基礎音樂教育無論從機構的設立、教師隊伍的建設、還是教學理念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小學音樂教育有了專門的管理、咨詢、教研機構,同時中小學音樂課程系統的開展使得其巨大的作用得以顯現。而隨著多種國外著名教學思路和方法的引入,特別是以“學生為主體”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音樂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礎音樂教育事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可以說現在的基礎音樂教育,尤其是中學音樂教育,在整個基礎教育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當然作用越大,責任也越大。隨著在學生個人發展方面作用的確立,中學音樂教育正不斷表現出在文化傳承方面的獨特作用。
我國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所以文化傳承一直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我國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全國各民族各地域代代相傳的瑰寶,其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獨立性、文化主權、乃至民族意識的基本依據。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在這些類型中又以一些民族音樂的口頭表演藝術形式,因為其口口相傳的記錄和傳播方式,使得發展尤為困難,所以在傳承和保護方面需要各方特別關注。美國音樂教育家雷默曾經說過:“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靈魂。”它的傳承是事關一個民族意識延續的重要問題。中國是一個地域廣闊、歷史悠長的多民族大國,所以我國的民族音樂也具有種類繁多、源遠流長的特點。早在兩千多年的周代,我國就有“十二律”和“七聲音階”等民族音樂形式產生。到春秋戰國時期,越歌吳曲等演藝方式已經超越了普適的生活反映,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我國各民族長期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特有的民族音樂形式不僅僅是每個歷史時期各民族的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當代的我們對自身民族歷史風貌進行了解和感悟的重要渠道。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族音樂也隨之不斷變化,不少藝術的瑰寶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造成了永久的遺憾。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一直努力保護這些民族藝術,上世紀就推動編寫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和《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等四部大型的民族音樂文獻資料。在2001年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的“昆曲”更是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隨后包括“京劇”、“粵劇”等幾個中國不同方言區的代表性戲曲劇種也相繼加入這一行列。此外“中國朝鮮族農樂舞”、“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以及用泉州方言演唱的“南音”等極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音樂藝術形式也都隨后名列該目錄中,得到重視和保護。
當然僅僅靠收集和整理或者列入保護名單,對于傳承這些民族音樂,弘揚民族文化來說還是不夠的。一般來說民族音樂是扎根于各民族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的,它最能反映各民族的風俗文化、生存環境、民族歷史、民族性格、宗教及人們的審美習慣等,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內涵。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域社會文化各個側面的真實風貌。所以民族和地方的曲藝最好的傳承地還是他的發源地,最好的保護方式還是擴大它們的群眾基礎,在群眾中的傳播勝于在博物館中的保存。而中學音樂教育無疑給弘揚民族曲藝的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中學音樂教育課程中一直有民族音樂教學的內容。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指導,中學音樂教育需要通過各種有效手段和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我國民族音樂中精彩的民歌、戲曲音樂和器樂知識和技能傳授給青少年學生,使他們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當今時代信息和文化的傳播異常迅捷,這就造成了流行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和外來文化對本地文化的壓制的局面。很多青少年沉浸于流行音樂和流行文化中,他們缺少接觸自己民族藝術精粹的機會。青少年是我們民族的未來,如果他們缺乏對民族音樂的認可,那我們文化傳承會遇到巨大的挑戰。新形勢下,通過在中學音樂教育中大力開展民族音樂教育,必然為我國民族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找到了一個新的立足點,這不僅可以促進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更有利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音樂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任何民族的音樂都深刻蘊藏著該民族的智慧與精神,因此說,一個民族的音樂不僅是這個民族的靈魂和思想的源泉,更是這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家園,民族音樂的文化價值是民族音樂所特有的精神財富。作為一定社會歷史背景下的產物,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伴隨著社會歷史進程的發展而呈現出動態的發展過程。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豐厚的傳統音樂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既是當代教育工作者的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塑造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必然選擇。民族音樂既有一般意義上的音樂藝術審美價值,更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即體現民族固有的文化特征,因為一個民族音樂的產生、發展、傳承的歷史過程中不斷的融入該民族發展歷程中所發生的各種思想元素,寄托該民族的文化內核。
參考文獻
[1]王耀華.中國民族音樂.[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