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媛
(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339)
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趨勢
王晉媛
(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339)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民族民間舞是我國的重要民間瑰寶。它隨著不同歷史時代變遷,承載著歷史的文化積淀,并且在發展中不斷地生成了新的生命力。我國民間舞發展至今,形式和風格都各不相同,民間舞的傳承與發展對我國民間藝術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使舞蹈為我國的文化發展提升了強大的動力。
中國民族民間舞;文化傳承;發展趨勢
民間舞蹈起源于民間勞動生活,是在生活過程中,由勞動群眾自發創作并傳承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但是,隨著對外交流的加強,“多元化”和“外來影響”也在影響著民間舞蹈的發展。在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民間舞蹈的演變與發展經歷了由最初的原生態民間舞發展歸納到“學院派”民間舞,然后在數年來的探索過程中又重新將眼光回歸到原生態民間舞的一個坎坷的尋根過程。
文化是由經濟政治決定的,對經濟政治又有重要的發作用,文化的發展最終要用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因此,在任何時候,舞蹈藝術的創作和發展都與當下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相呼應,這就有了不同地域風格,不同特色的民間舞蹈。在我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民間舞的風格都大不相同。其中,北方民間舞大都具有豪放,灑脫、大氣的風格,與草原文化、高原文化,以及北方勞作、放牧、農耕文化息息相關;而南方的民間舞蹈風格則較為柔美、細膩,其舞姿變化較多而動作幅度不大,并以當地民族的節日文化相關。近年來,隨著各國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其他國家的藝術文化也漸漸滲入到了我國藝術文化之中,對我國傳統文化帶來了一定的動搖和沖擊,我國的民間舞發展曾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不過,隨著傳統文化重新被重視,人們也越來意識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喜愛上了民間舞,在民間舞的題材上也越來越注重中國特色,體現出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
每一個民族,都有著其淵源悠久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最后形成了不同的傳統特色。不同的民族,都有著其特有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這些都是這個民族的精髓,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必須世代傳承,不能丟失。只有這樣,這個民族存在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不同民族的民間音樂、民族舞蹈同樣也是這個民族獨特的精神體現。以舞劇《云南印象》為例,這部舞劇的素材、人物、動作全都來自于真實的傣族民間生活,舞劇中一些場景、舞段都是一些我們平常看不到的,有些也是即將失傳的。楊麗萍在做這部舞劇的背后付出了大量的采風、搜集工作,支撐她這樣做的目的不只是她熱愛傣族舞蹈,更多的是她熱愛傣族文化、傣族人民,希望用這樣一種方式可以將本民族的文化精華有一個寄托,并將他保留下來、傳承下去。近年來的舞蹈作品中,越來越多的涌現出了一些原生態題材的舞蹈、舞劇。
多年來,經過大量對民間舞蹈原生態文化的研究,越來越多的相關人士發現,中國民間舞蹈與日常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特定民俗現象是分不開的,民間舞的起源就來自于生產生活。這幾年,在城市生活中瞧瞧興起的群眾廣場舞,其教材主要來源于民間舞教材中的藏族舞蹈、蒙族舞蹈、東北秧歌等等這幾大類。從教室到廣場,只要是有時間,對舞蹈有著相同愛好的人們就會在一起載歌載舞。其中也不乏一些當地特色的民間舞蹈,以山西為例:其中高蹺秧歌、小花戲、二人臺等,這些都是通過對民族生活方式、習俗觀念、風土人情的表現,并將舞蹈作為一定的載體,去表達人們特定的民族思想,進而與民族心理產生共鳴。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有著不同的民族性、地域性,由于不同時空以及政治經濟的影響,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是有不同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兼顧同一性和特殊性兩個方面來發展我國多遠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真正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因此,這種特點也就決定了民族民間舞蹈不是單純的教育學,而是一種藝術的開發創造力,挖掘舞者潛能的系統工程。
上世紀70年代,舞蹈藝術家們開始深入各民族進行各民族舞蹈的學習、采風、交流、提煉、最終形成了一系列我國民間舞大系。大到漢族、回族、蒙族、藏族、維族、傣族幾個極具不同風格民族民間舞教學體系,小到彝族、哈尼族、佤族、侗族、花燈、秧歌(又分為北方秧歌如山東秧歌、東北秧歌、海陽秧歌、踢鼓秧歌、高蹺秧歌等)、山西花鼓戲等等的教學內容體系。這一系列的整合與完成為我國舞蹈教育事業奠定了一塊重要的基石,為我國舞蹈藝術院校民間舞蹈教學提供了教學大綱及教材教法。幾十年來,我國中等及高等藝術院校民間舞的課程中不斷的進行傳承,與此同時各地方院校也在不斷的完善本民族本地域的民間舞蹈。舞蹈教育工作者們在教學過程中本著一種探究學習的身份,結合自身特點找到屬于自己或者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最終形成一套可行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將民間文化作為基礎,本土文化做根據,結合不同教學研究的實踐模式,強化并完善民族民間舞蹈的建設。
戴愛蓮先生曾經說過:“一個民族的傳統,只有本民族認為是美的東西,才有可能流傳和保留下來。”我國的文化魅力就在于我們的多民族,有著多元化的藝術寶庫,民間舞蹈無疑是各民族的文化名片,因此,不斷發展民間舞蹈意義重大。
[1] 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2] 趙萌.關于中國民族民間舞發展的一點想法[J].黃河之聲,2014,02.
[3] 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2.
[4] 明文軍.“學院派民間舞”的學術與社會價值[J].舞蹈,1999,06.
[5] 袁禾.中國劇場民間舞的“非民間”文化屬性[J].舞蹈,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