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玥
(合肥師范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肖斯塔科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演奏分析*
黃 玥
(合肥師范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肖斯塔科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采用了古典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在繼承俄國古典傳統精髓的同時有所創新。研究從演奏角度,結合不同的錄音版本,探討作品的音樂處理方式,希望對演奏者有所幫助。
協奏曲;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
肖斯塔科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Op.35創作于1933年,并于同年10月15日在前蘇聯列寧格勒首演,屬于肖氏創作中期的作品。這首作品是室內樂性質的現代化協奏曲,以“新古典主義”風格為主,織體清晰、配器恬淡,性格輕松愉快。曲中“弦樂加小號”的特殊編制、充滿大膽革新構想的鋼琴聲部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部作品的第一樂章變化最為豐富,演奏難度較大。采用了古典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深沉的主部主題與快樂幽默的副部主題形成鮮明對比,加上輕松的舞曲風格、爵士樂因素及城市浪漫曲因素。作品既繼承了俄國古典傳統的精髓,又有自己的創新。本文結合阿格里奇、普列文兩位鋼琴家的錄音版本,研究作品第一樂章的演奏,希望對學習者有一定的幫助。
呈示部(1-71小節)包括引子、主部、連接部和副部。
引子(1-3小節)。鋼琴部分由快速的音階跑動開始并上行跳進到主部主題。加上弱音器的小號與鋼琴引子一起持續。演奏時要彈出明亮光輝的音色。注意樂隊部分持續音與鋼琴聲部的節奏配合。
主部(4-13)小節。第4小節音色要像大提琴一樣深沉,觸鍵要深,句子的第一個音奠定了主題深沉、悲傷的情緒氛圍,要將整個臂部的力量沉下去,句子后面的音由這一個音帶出。運用手指踏板的方法將第一個音按住,保持到前3個音結束,也可以使音樂聽起來更深沉。引子之后樂隊部分的附點節奏充滿動力感,為鋼琴部分的銜接做了鋪墊。主部主題旋律以鋸齒型為主,左右手兩條線性旋律纏繞在一起,表現矛盾復雜的情緒。旋律中運用的同音連線,打破了正常的節拍規律。第9小節,左手出現了上行音階,這是肖氏作品中很常用的寫作手法,演奏時要注意體會音樂的走向。右手長音和四十六節奏型形成靜、動對比,推動音樂線條發展。這里要注意雙手旋律線的配合。阿格里奇將這一句中左手長音變緩、拉寬,與右手相呼應,形成矛盾糾纏。而普列文嚴格按譜面演奏,沒有自由的變化。筆者認為在這里變緩節奏有助于表現音樂張力。第11小節色彩上有所轉變,但仍然是主部材料。為了色彩變化銜接的自然,可以在第10小節末尾拉寬一些。這一小節樂隊奏出之前左手音調的模仿,幫助大家回憶主題。如果說主題是地獄般的沉痛,那么這里就是超現實的天堂。為了做出音色上的變化,左手和弦要用下臂帶動,輕輕的渲染出共鳴,右手音色要比左手稍濃一些。但由于這里表現的是超現實的感覺,所以音色也不宜很濃,要適度把握。阿格里奇與普列文在演奏這里時,都采用了較為干凈、清晰的聲音。并且在這句的結尾處都比較果斷,很快的承接樂隊部分。
連接部(14-45)小節。樂隊部分運用了左手第4小節的材料。第22小節鋼琴部分是長音加三組四十六音型,節奏要絕對準確。鋼琴為四分音符長音,樂隊部分用了四十六節奏型加以襯托。演奏鋼琴時,心理要跟著樂隊部分一起走,才能使演奏有動力、樂句有走向。速度上,阿格里奇演奏連接部時非常流暢,比普列文演奏的要快一些。第28小節ff處是句子的高點。普列文在這個音之前稍停頓以強調這個音,而阿格里奇并沒有停頓。第30、31小節雙手和弦長音的演奏,普列文有明顯的sf,阿格里奇也有,但不那么強烈,更注重句子的流動。第36小節阿格里奇隨著樂句走向力度漸強向上,而普列文從右手第2組音開始漸弱。第44小節是句子的結尾,為了有收束感并與后面樂隊相連接,阿格里奇在44小節后半部用了rit。而普列文沒有,只是略有收束感。
副部(46-71)小節。副部主題活潑詼諧,樂隊部分的32分音符極大的增加了動力感。副部要想表現出詼諧有趣的情緒,可以適當強調強拍的音,使音樂夸張。副題剛開始時兩位鋼琴家的奏法基本一致。之后在50小節類似地方,阿格里奇不僅在強拍強位上加重音來突出節奏感,還強調休止之后的弱位上的八分音符,更有嘲諷的意味。而普列文只是在強位上添加重音,以突出節拍規律,諧謔性不是很鮮明。51小節第3拍普列文很強調休止后的16分音符三連音,像一種突如其來的聲音。54小節鋼琴右手高聲部的六度音程,與樂隊的裝飾音升D、E相應和,充分體現了滑稽幽默的形象。60小節音樂進入小號獨奏部分,這時鋼琴部分需要充分聆聽樂隊的主題,心里以兩拍為一個單位與樂隊應和。
這首作品的主部與副部,不同于一般的奏鳴曲式的主副部。一般奏鳴曲式主部較有動力感,而副部相對抒情一些,而這部作品主部深沉悠長,副部卻動力十足。這不同尋常的設計也是肖氏的不同之處。
展開部(72-117小節)第72小節是樂隊的主題。76、77小節右手為背景音,但骨干音音色要明亮。80、81小節鋼琴主奏部分是很男性化的旋律。彈奏這句時要手掌撐好,從上至下的“沖”下去,要非常有爆發力才行。同時要分清主次,將A、B、E、D作為主要音,才能彈出流暢的樂句。82小節最后兩拍是過渡音,兩位鋼琴家處理不同。阿格里奇在第三、四拍的強位上加以強調,而普列文將這4個音每個都加以強調。85小節的降B音阿格里奇略強調,而普列文輕下來了。92小節這里是一個高點,鋼琴與樂隊進行對抗,節奏上相互交錯。從這一句需要將音樂的張力撐上去,一直走到95小節。阿格里奇在94小節節奏稍自由,而普列文按嚴格的節奏演奏。105小節第一個音上,阿格里奇加了重音,有種突然的驚喜感。106小節這一段要做到鋼琴與樂隊默契融合不是易事,左手的節奏要絕對準確。不停的模進將音樂向上推,在經歷了5次重復之后到達fff。116小節由于是在低音區演奏,為了保持音響的干凈,不需要用踏板。118小節樂隊用弦樂進行連接,依然是主部材料。
再現部(118-176小節)由連接部、副部、和結尾構成。
連接部(118-130小節)的122小節是主部材料,相比樂隊部分的緊張情緒,顯得更抒情。這里阿格里奇的演奏更為感性,而普列文的演奏較為理性、客觀。第130小節小號與鋼琴承接,131小節進入副部。
副部(131-164小節)再現呈示部副部的內容,因此在形象、情緒上都與呈示部副部相似,要突出音樂的詼諧性。131小節普列文演奏的速度不是太快,強調左手三連音的第一個音,節奏感強。阿格里奇演奏的較快,沒有著重強調左手三連音,而是以右手為主。144小節阿格里奇在第二、第四拍上加入了重音,打破了節拍規律。158小節句尾收束普列文用漸弱處理,而阿格里奇的處理一氣呵成沒有漸弱。
尾聲(165-176小節)的速度作曲家標為一個四分音符84的節奏,比呈示部主題的速度慢一些。阿格里奇的演奏明顯放慢了速度,比呈示部演奏的更為深沉。而普列文演奏的速度與呈示部基本一致,筆者認為阿格里奇的演奏較符合作曲家意圖。168-171小節,阿格里奇用了節奏上的自由處理,以增加音樂的張力。174小節的休止,普列文停頓了一下強調收句,而阿格里奇沒有那么明顯。
肖斯塔科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在演奏時技術上會有很多看似簡單、演奏時卻很困難的音型,需要耐心扎實的練習,將這些地方彈的輕巧有光彩。節奏上,要充分突出節奏的特點,可以適當使用自由處理來體現音樂的張力。鋼琴與樂隊合作方面,要時刻聆聽樂隊的色彩變化,將鋼琴與樂隊融合在一起。另外,在演奏時可以將鋼琴家的演奏方式與自己的想法結合,尋求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
[1] 楊凌云.不同演奏版本中彈性節奏的比較——以肖斯塔科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的五種演奏版本為例[J].交響,2002,03.
[2] 羅巍.演奏肖斯塔科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Op.35)的理解前提[J].黃鐘,2013,03.
2016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肖斯塔科維奇〈二十四首前奏曲〉Op.34的節奏與演奏研究》研究成果(SK2016A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