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鞍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5)
關于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研究*
王 璐
(鞍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5)
本文從當前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中存在著創新意識淡薄、幫扶力度不夠、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薄弱、學科體系設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對策。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
高校音樂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是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現實需求。借鑒初見成效的高等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一些經驗,國內許多院校以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積極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淡薄。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匱乏,專業水平又較局限,很難認識到創新創業實踐之重要,只是為了完成學分,才被動去參與一些創新創業活動,毫無興趣的培養和主動性。
2.創新創業的幫扶力度不夠。不管高校怎樣大力來宣傳創新創業這一理念,但是相應的配套設施跟不上,在實踐中的引領程度還是不夠的,沒有形成一種強大的,具有凝聚力的思想。
3.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在高校中,都是以講座的形式向大學生傳授創新創業的體系,這種形式較單一、枯燥,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不夠系統,缺少教育和培訓創新創業的技能,課程與專業的人才培養脫軌。
4.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專業素質不強。目前各高校師資的主要引進學歷高的人才,重視強調科研隊伍的建設,大部分教師的專業涉獵面不夠寬泛,不能很好地與其他學科融合,缺乏知識的融會貫通,無法讓學生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很好地得到應用。
5.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脫節。大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學還停留在以講授知識為主,雖然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為他們設定計劃,但實際鼓勵力度不大,配套設置跟不上,學生也很少付諸行動。
(一)重視音樂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音樂類大學生普遍具有獨特的專業優勢,具有較好的創新思維和藝術表現能力,應該是最適合創業的群體之一。充分發揮音樂類大學生的創業優勢,就必須將創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專業教育相結合,積極開展創新型的創業教育,并在以培養音樂類大學生職業發展綜合技能為中心的基礎上,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不斷深化學生的“雙創”技能,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增強學生專業通用能力。
(二)更新音樂類大學生創新創業理念
部分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還比較模糊,不知從何著手,大學生的抗壓性、抗風險能力容易受到年紀、閱歷、資本積累等限制。創新創業必須真正做到政府給予扶持、高校給予重視、社會給予支持,多方面、多角度的去關注大學生創新創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創新創業的魅力,主動去探尋,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即使失敗了,也會從中汲取經驗。
(三)構建音樂類大學生創新創業環境
著力構建全覆蓋、分層次、有體系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要建設一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必須要形成完善的學習氛圍,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形成一個全面、良好的生態循環鏈,讓政府、高校、企業、家庭、學生良性循環起來,以高校作為創新創業培育的主體,政府部門予以大力扶持,企業和家庭予以支持,讓各個分支聯動,這樣大學生就可以在這個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中茁壯成長。
(四)完善高校音樂類新型實踐教學體系
首先,實現從傳統驗證式實踐向專業研究型實踐的轉化。要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包括調整專業結構,優化課程設置,拓寬音樂專業面,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改革考試考核模式。
其次,實現從學習體驗式實踐向綜合探索式實踐的轉化。在專業學習中多多為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和深入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做到課前探索課程提出問題、課中解決實際問題、課后創新實踐。
最后,實現從封閉實踐體系向開放實踐體系的轉化。大學生是有個性的群體,必須要得到高度的關注,提高大學生的個人技能和心理素質也是重中之重。做好自我約束和學校教育兩個方面,能夠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是大學生得到良好的個性發展,為走入社會這個大家庭做好堅實的準備。
(五)加強創新創業實踐團隊和實踐基地建設
一是對創新創業學生團隊進行重點培養,可做成梯隊建設,各專業、各年級進行培養,逐步培養團隊的通力合作,使創新創業項目的成功率得以提高。二是在校內外設立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以專業實習的方式,探尋各種方式的創新創業方式,把合理的、可持續的創新創業方式作為示范性的實踐基地,做到以產帶學、以學促研。
創新創業教育是大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途徑之一,音樂類的大學生更需要這種個性的培養與發展,不僅要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個人心理素質,更要結合創新精神、創業技能,并將這些付諸實踐,培養出具有核心競爭力和人文素養并存的創新型人才。
2016年度鞍山市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研究成果(as2016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