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義(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0)
關于鋼琴教學中音樂表現力的培養
王德義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0)
鋼琴演奏是通過音樂語言將作品的內在感情和形象傳達出去的一種表演藝術形式,它能創造性地、準確性地傳達出作品的創作本質,因此,傳授鋼琴演奏的理論知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們對于鋼琴演奏的理解力和表現力,目的是激發學生將更加美好的音樂形象傳達出來,把技術和藝術完美融合,創造性地將音樂形象加以塑造。
鋼琴教學;音樂表現力;音樂理解力
鋼琴演奏是一門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表演藝術,需要鋼琴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技巧和素養,讓學生將音樂技巧和藝術融合在鋼琴演奏中。但與一般的課堂教學不同,鋼琴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實踐性教育,教會學生在良好的演奏習慣下掌握演奏的技巧,傳達音樂作品的情感[1-2]。由于教學實踐性特點的影響,鋼琴演奏展現出演奏者獨特的個性化風格,因此鋼琴教師的職責就包括在教會他們基礎的鋼琴技巧的同時開發引導他們的主觀潛力。總的來說,鋼琴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力,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和階梯,只有在嫻熟的技巧的支持下才能開發演奏者個人的音樂表現力。本文重點介紹如何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鋼琴演奏更注重的是演奏者通過鋼琴傳達出作品的情感,其中包含著作品的內涵和作曲家的內心情感,如何將作曲家賦予作品的精神靈魂演奏出來,是鋼琴演奏家具有的音樂表現力強弱的體現,那么鋼琴教師在鋼琴教學中就要著重培養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感受和表達能力,展現音樂作品的形象。
有人認為樂感是先天的,無法通過后天的訓練來培養,這種觀點是狹隘的,因為樂感,也就是對音樂的感受力是因人而異的,我們無法要求一個剛接觸音樂的人一開始就擁有很強的樂感,因為這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和積累慢慢培養的。首先,要培育出良好的樂感就要具備樂音音響的感受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施教的過程中通過多種手段培養學生對樂音音響的感受力。如果只是單純地教學生怎么死板地演奏音符而毫無樂感,那么鋼琴演奏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因此教師應該在鋼琴學習的前段時期就嚴格要求學生體會音樂作品傳達出的情感,例如或歡快、或悲傷、或激情等,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積累,學生就能有一定的音樂表現力,可以通過鋼琴演奏將作品的情感通過自己的表達方式和理解方式傳達出來。
樂感與人們的性格有一定的聯系,不同性格的人對同一件作品的理解和詮釋也有所不同,因此注意聆聽不同演奏家對于同一件作品的演奏很有必要。例如魯賓斯坦和皮爾斯對于肖邦的《夜曲》的詮釋,前者最能表現出肖邦作品傳達的浪漫情懷,通過夜的靜謐、溫馨塑造情致濃密的氛圍,后者則通過帶有女性特質的樂感傳達出作品的詩情,帶有一定的張力[3]。同時也可以聆聽同一演奏家的不同作品,因為作品的差異,演奏的風格也有區別。總之,樂感的培養需要對作品有感性的認識,多聽名家的鋼琴演奏,增強音樂的感受力,對于音樂表現力的提高很有幫助。
學生通過長時間地積累和培養從而具備了一定的音樂感受力,但是這只是學習鋼琴演奏的開端,之后更需要借助感性認識上升到對作品的深刻理解。首先是對作品有初步的感性體驗,然后了解它的特點、風格、內容等,此外還要根據作曲家的人生經歷、創作背景等研究作品的音樂形式、語言、藝術特點、結構和創作手法等。教師也要將上述方面經過實踐教學對學生嚴格要求,引導他們通過閱讀大量音樂史,演奏名家作品等方式理解作品的音樂風格。對于必須彈奏的名家作品,學生大多只知道作品的重要性而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那么了解作曲家的創作經歷和作品風格是很有必須要的。例如巴赫的復調作品,他是最后一位復調音樂大師,他的音樂表現形式在當下已經不再流行,因此作品容易不被人們所了解,直到19世紀中葉,巴赫的作品價值才逐漸被挖掘出來,對于古典的巴赫的理解也從呆板轉變為充滿哲理和即興風格。
鋼琴演奏有極強的技術要求,因為技巧是演奏的基礎和手段,就像繪畫中的調色板,能否通過鋼琴演奏表現出作品的情感內涵,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根據作品的風格等因素自由轉換,總之,掌握了演奏技巧才有掌握鋼琴演奏的能力,技巧除了指法快慢、力度等因素外,還包括鋼琴的表現力,鋼琴的表現力極強,既能發揮多聲部音樂的作用,又能帶領整個樂隊達到音樂的一種氣勢,因此演奏技巧是表達作品的重要手段。
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的鋼琴學習中掌握好基本的演奏技巧,總體訓練可分為四個方面:(1)訓練手指的靈活性,還有手指的控制力,包括彈奏的速度、力度、均勻等,要求學生能熟識各種演奏方法,包括連音、頓音等。(2)注重腕臂的“重量彈奏法”訓練,要求學生能掌握低處鍵、深處鍵、滿處鍵和力量橫向轉移的方法,加彈奏的連貫性和柔和性[4]。(3)掌握彈奏八度和和弦的技巧。掌握包括彈跳、歌唱、柔和、連貫等不同的演奏方法,雙手能正反向或者交替的演奏等,注意掌關節、指尖、手腕、手臂等的細節訓練。(4)掌握多聲部復調的演奏技巧,不僅要使演奏的每個音符都清晰立體,還要能突出某個聲部,是每個聲部的出現都有邏輯性、層次性、起伏性等特點。
總之,對于技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既要讓學生掌握演奏的技巧,還要讓他們知道這些技巧的特點和聯系的原因,并且演奏技巧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利用更好地技巧配合完善作品的表達方式。
一位稱職的鋼琴老師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懷,教育學生熱愛音樂、表現音樂內涵,而不只是將演奏作為一種機械地動作。鋼琴演奏者應該將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或者哲理通過音樂的形式傳達給聽眾,這要求演奏者具備極高的音樂素養,那么僅僅掌握一定的音樂感受力、理解力和演奏技巧是遠遠不夠的,演奏者需要在時間的洗禮下不斷積累培養個人的音樂素養,加強對作品思想的理解和探究,又能結合自身的獨特個性。鋼琴老師在教學的初期就應該抓好學生對于音樂表現力的培養,單純只有嫻熟的演奏技巧不能將作品的音樂魅力展現出來,需要學生在不斷地學習中培養個人的音樂表現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藝術性,用音樂內涵感染每一個聽眾。真正的鋼琴演奏家能真誠地將自我對音樂的感受表現出來,不只是展現演奏的嫻熟技巧,而是能將音樂的豐富深沉的內涵傳遞給同種,達到共鳴。因此,鋼琴教育要將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能力同步抓起,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通過音樂技巧和情感傳達最終實現藝術創造。
[1]李俊.聚合思維在鋼琴教學中詮釋作品的應用[J].武漢音樂院學報,2013(1):11-14.
[2]李剛.鋼琴教學中音樂表現力的培養[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 (5):8.
[3]趙一男.在鋼琴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J].才智2013(23):23-29.
[4]王知音.試論鋼琴教學中綜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N].云南經濟日報,2013:4-5.
王德義(1974—),男,廣西桂林,講師,教師,研究生,鋼琴教學,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