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琳琳(信陽師范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
臧琳琳
(信陽師范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絕對是中國人民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寶。悠久而又深遠的文化凝練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智慧與汗水。中國一直是是以華夏文明為自己的主體、中華文化為自己的基礎。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成國家和朝代,后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就是在朝代不斷變遷中進行延續的。而中國的音樂教育也在不斷地進步發展。
中國;音樂教育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時期,這時期時局混亂,但同時也是“百家爭鳴”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官學”逐漸衰退,而“士”這個階層逐漸形成。百家爭鳴時期,最典型的莫過于儒家的思想。
孔子在教育上一直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與“教學相長”等思想。她創辦了私學,并且也非常重視音樂教育,強調了音樂具有教化功能注重音樂與政治的關系,提出了內容要與形式相統一,內在素養要與外在表現相統一。后來,他的弟子還選編,整理出我國最早的詩歌,也就是最早的音樂教材書《詩經》。孟子認為音樂就應該“與民同樂”。
在秦漢時期出現了新的樂器,比如笛、箜篌、琵琶。絲竹樂取代了先秦時期的金石樂器,改變了樂隊的結構,同時也改變了音樂的旋律。舞姿,舞容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在這個時期,楚聲風靡了全國不僅僅是南北方音樂文化的交融而有利于音樂藝術的發展,影響了漢人的審美情趣與審美意義。
在秦漢時期,設立了樂府這樣的機構,樂府是官辦的,制度開明,收集民歌,創編歌曲,創作和填寫歌詞。樂府具備了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的完整概念,教育的目的明確,教材師資力量與教學理論的設施齊全,有固定的教學場所。在此時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闡述音樂藝術規律和音樂藝術本質特征的文學著作--《史記》。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文化大融合,民族器樂和歌舞音樂的一個大交流。歌、舞、樂三位一體,形成了中原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一個重要時期。器樂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在這個時期也出現了著名的音樂理論思想《生無哀樂論》,嵇康認為因為的本身是沒有任何思想感情的,音樂的感情在于聽音樂的人。強調了音樂的本身是沒有社會性和階級屬性的。音樂需要和自己的內心進行交流,更著重強調了音樂的自然功能。
在隋唐時期,民間的民族民間音樂,宮廷燕樂和宗教音樂都得到了重大的發展,并且音樂教育機構的建立、音樂教育的交流、樂器的制作、樂譜的刊物、樂曲形式的改革以及音樂理論和音樂思想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這個時期的音樂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這一切的發展主要還是得益于唐玄宗。唐玄宗是唐朝的皇帝,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他的作品也相當多,他是一個熱愛音樂的皇帝。由他創作的《霓裳羽衣曲》《紫云歸》等等。他還設立了相應的關于音樂機構,例如大樂署、鼓吹署、教坊、梨園等一系列的機構,為隋唐時期對音樂人才的選拔、音樂作品的創作與推廣、音樂技術的進步起到了極其大的推動作用、
在宋朝時期,宮廷音樂發生了改變,開始呈現了衰弱的趨勢。而音樂教育的制度還是沿襲了唐代的制度,在官學,私學還有社會教育方面的內容并沒有太大的發展,也沒有突破性的進步。在這個時期,我國的戲劇確立。到了元代,元雜劇的出現形成了我國戲劇史上第一次的巔峰。
到了明清時期音樂的文化教育制度的弊端逐漸暴露,音樂教育也呈現了衰落的趨勢。音樂教育的地位收到了排擠,教學的內容也減少了很多,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官學,教坊等音樂機構逐漸衰落,根本無法與唐朝進行比較。在這個時期音樂呈現出了蕭條的趨勢。音樂教育文化的重心主要在民間。
鴉片戰爭以后,我國的國門被迫打開,同時大量的西方思想如狂風暴雨般席卷了中國大地。西方文化的大量傳入,迫使我國本土的傳統音樂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于是,在這個時期建立了學堂樂歌,學堂樂歌就是大量的學習西方的音樂文化與中國的音樂相結合的手段,創作了許多西方國家的填詞歌曲。這時期的音樂大部分為填詞歌曲,只有少部分是自己創作的歌曲。學堂樂歌的內容多為實現“富國強兵”的愛國主義民族思想,教唱的歌曲也都是與當時的社會以及人們的生活相關的內容。學堂樂歌是中國近現代民主音樂文化的開端,它把音樂再次帶到了全國各地,它的歌曲體裁的形式對以后的音樂創作的影響巨大。并且,學堂樂歌運動影響并且培養了許多的音樂人才。
隨著時間的發展,在民國初期,由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他對美育的教育十分的重視,所以在1912年7月,由教育部頒定的課程,把音樂歌唱課設為普通學校的必須課。在1913年2月,又頒布了《高等師范學校規程》及《高等師范學校課程標準》。
20世紀20年代以后,高等學校中又產生了許多培養音樂人才的得機構:
1920年4月,成立了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
1923年,成立了私立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音樂系;
1925年,成立了私立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
1925年,成立了國立北平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科;
1926年,成立了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音樂系;
1927年,在上海成立了我國第一所獨立的高等專業的音樂學院,也就是國立音樂院。國立音樂院的建立標志了我國音樂教育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
新中國成立了以后,中國的音樂開始迅速的發展,音樂的種類也逐漸增多。音樂的內容得到了豐富的發展。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大量的優秀作品不斷的涌現。
在1949年國家為了大力的發展音樂文化,于是就開始迅速的建立專業的音樂學院,在天津設立了中央音樂學院,在西安設立了西安音樂學院。為了中小學音樂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國在各地的師范類大學中也設立音樂系。為社會輸入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教育人才。
縱觀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音樂教育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音樂教育是一種美育,是可以提高人的審美的能力的學科。因此我們要大力的提倡音樂課程的建設,促進音樂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