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杰(青島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論竹笛重奏訓練的重要性
郭 杰
(青島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竹笛重奏,作為一種獨特的演奏形式,以其豐富的表現力深如人心,已成為大中小型音樂會不可缺少的一種演出形式。相應地,竹笛重奏訓練在日常訓練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一方面從內部因素——竹笛重奏自身形式出發,論述其獨特性和特色性;另一方面從外部因素——理論缺乏、實踐需要兩個要素論述竹笛重奏訓練的重要性。
竹笛;重奏;訓練
竹笛重奏形式多為二重奏,三重奏次之,四重奏、五重奏較少。因其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豐富的表現力,豐滿的音響效果深受人們歡迎。例如2014年10月在山東青島舉辦的“山東竹笛藝術節暨名家名曲音樂會”上,由山東笛派代表曲祥老師改編的二重奏《向往》,由曲祥老師用E調笛演奏,王洪濤老師用大E調笛擔任低音聲部,并融合了鋼琴伴奏,共同構成了豐滿的高中低和聲效果。渾厚低沉的大E笛的襯托著E笛的靈活,既充分發揮了各自優勢,又展示了不同音調笛子各自的音色特點,再如音樂會上另一首優秀作品《紅領巾列車奔向北京》,原為曲祥老師的一首獨奏作品,由我院孟雷老師改編為三重奏在音樂會上首演,并大獲好評。由2支小G調梆笛和1支D調曲笛構成,為原本簡單歡快的旋律,增添了一絲南方曲笛獨有的韻味,為觀眾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視聽感受。
以上兩首重奏作品都是在一首作品里同時發揮了梆笛與曲笛的各自特色,既有北方梆笛直抒胸臆的靈活,又有南方曲笛婉轉綿延的韻味,這正是竹笛這類樂器獨有的特性。現許多竹笛演奏家、作曲家亦紛紛開始創作這類作品,例如現代作品竹笛三重奏《竹枝詞》等。可見,這類演奏形式不僅全面地展現了竹笛的特性,而且相較于單一的獨奏形式,也更容易讓大眾所接受,竹笛重奏作品也是演奏者必須涉及的一類曲目。
從竹笛重奏本體的角度來看,其特色性以及受歡迎程度已毋庸置疑,下面筆者將從外部因素出發,分析竹笛重奏訓練的重要性。
本文一方面從理論角度出發,將竹笛與國內其他樂器在重奏方面的發展現狀進行對比,從而體現竹笛在重奏方面發展的不足,突出豐富竹笛重奏相關理論、作品的迫切性;另一方面從實踐角度出發,來闡述竹笛重奏訓練在藝術實踐方面的重要性,例如激發演奏者對竹笛的興趣、提高演奏者的綜合素養、增強演奏者的音樂表現力等。
(一)理論方面
我國民族樂器琵琶、古箏、二胡、揚琴等在重奏方面的教材、理論著作愈來愈豐富,例如李暉編著的《中央音樂學院琵琶重奏課教材:琵琶重奏精品集》、李昆麗編寫的《琵琶重奏研究與教程》;劉月寧編著的《揚琴重奏曲集系列·茉莉芬芳·揚琴重奏作品1》、成海華編著的《揚琴二重奏曲集》;趙寒陽編著的《二胡重奏練習曲》、秋江編著的《民族樂器演奏技巧拓展訓練系列:二胡重奏曲集》、管作基編著的《二胡經典重奏曲集》;林玲編著的《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與教學系列叢書·高等藝術院校民族器樂教學書系:古箏重奏曲集(一)》等。諸樂器在論文方面,也小有成就了。然而,關于竹笛重奏方面的曲集尚未出版,論文也是少之又少,相對于琵琶、古箏、二胡、揚琴等在重奏方面的理論發展,竹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望這篇文章能夠引起國內竹笛愛好者的共鳴,為中國竹笛重奏藝術發展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二)實踐方面
筆者從以下兩個視角闡述竹笛重奏訓練的重要性,一是從外在藝術實踐的角度,二是從內在提高演奏者自身藝術修養的角度。
外在藝術實踐方面,竹笛重奏藝術實踐是竹笛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竹笛重奏根據其聲部要求和演奏者數量,可有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以其不同音域、音高、音色的特點,使演奏效果更加飽滿、充實,體現了重奏作品極強的藝術表現力,不僅豐富了舞臺表演形式,在作品創作方面也為作曲家、竹笛演奏家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內在提高演奏者自身藝術修養方面,竹笛重奏訓練更是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如激發演奏者對竹笛的興趣、提高演奏者的綜合素養、增強演奏者的音樂表現力,最重要的是演奏者通過長期的重奏訓練可以提高自己音樂聽覺的靈敏度。
筆者在求學過程中,身邊不乏有同學喜好獨奏而不善合奏,究其原因,無非是長期獨奏養成的習慣——音準概念薄弱、節奏不夠精確。竹笛作為一種單旋律樂器,無法像古箏一手旋律一手伴奏,那么學生在學習竹笛的過程中,就無法體會到和聲的效果、音與音之間的協和程度、以及旋律與伴奏音型的配合關系。自然,耳朵在長期單旋律的影響下,沒有對比、沒有協和、也沒有不協和,對音準的概念也就容易忽視。眾所周知,一位優秀的竹笛演奏家,最重要的是具備靈敏的聽覺,而重奏訓練正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訓練途徑。重奏時。要求雙方換氣點一致、強弱力度適當、有配合有交流、音高音色的變化得當,對演奏者無論是氣息控制還是音準節奏的把握都是一種挑戰、一種歷練。需要經過長期的反復的重奏訓練才能對音準音色節奏達到游刃有余。
首先筆者認為這要求竹笛教師不僅要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積極考慮學生的差異性,長善救失,使每個學生都能靈活的駕馭梆笛與曲笛,而且教師在做好指導者、示范者的同時也要參與其中、做一位參與者。
其次竹笛重奏訓練當從小抓起,從啟蒙抓起,不僅可以增加學習趣味性,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更是為了從小培養其和聲概念、音準概念、節奏感、樂感,這對學習者將來更好的掌握竹笛這門樂器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較為多數的竹笛教學形式是一對一,只有教師與學生,怎樣有效的來實施這項訓練,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總結如下:首先當有一本較為系統的、科學的教材來輔助,其次,作為竹笛教師應當主動承擔起二聲部的演奏。重奏課上,筆者望每位教師都能成為一位參與者,是朋友、是伙伴,不再是一位學生眼里高高在上的旁觀者,能夠與學生共同合作完成一首首重奏作品,親自在實踐中引導他們,用教師豐富的情感和良好的樂感去帶動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習者的竹笛演奏素養。
[1]周樓勝.論竹笛重奏藝術實踐的重要性[J].大舞臺,2013(01).
[2]馬強.中國竹笛重奏藝術發展初探[J].樂器,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