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靜(星海音樂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論粵曲演唱中的“露字”技巧
戴曉靜
(星海音樂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本文參考中國傳統聲樂理論中關于咬字吐字的論述,結合粵曲使用的語言——粵語的語音特點,為粵曲在“字”的演唱技巧上提供參考。
粵曲;露字;字正腔圓
粵曲是廣州方言區流行最廣的一大曲種,約有150多年的歷史,它以省港澳為主要活動區域。流行地區涉及兩廣,以及凡是有華人聚居的世界各地,例如加拿大、澳洲、美國、新西蘭、英國、新加坡等等,這個曲藝品種,不僅是廣府文化與嶺南音樂文化的代表,甚至是聯結廣府族群文化的一條重要紐帶。
筆者2010年的4月,參與了省級研究項目《嶺南民俗音樂考察及嶺南元素創作》,并擔任其中子課題“粵曲民俗實地考察”負責人,考察地點集中在深圳羅湖口岸地區職業粵曲社,通過6年的實地考察,積累了大量關于深圳、香港地區粵曲發展與現狀的一手資料??疾彀l現,粵曲流傳甚廣,演唱的人不計其數,但是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對演唱技巧,演唱者普遍缺乏一個清晰的認識,無論演唱粵曲的專業人士還是愛好者,不注意“字”的演唱技巧,唱“倒字”、不“露字”的情況比比皆是。
在學術界,對粵曲的研究目前絕大部分只集中于粵曲的發展歷史、曲本、唱片錄音、音樂唱腔本體的研究,對粵曲演唱技巧方面的研究甚少。眾所皆知,中國傳統聲樂審美法則是“字正腔圓”,“字”擺在首位,如此重要的演唱技巧,在粵曲演唱技巧里,卻沒有針對性地進行詳盡地描述與研究。根據以上情況,筆者認為,參考中國傳統聲樂理論中關于咬字吐字的論述與研究成果,結合粵曲使用的語言——粵語的語音特點,為粵曲在“字”的演唱技巧上提供有效的參考。
“露字”,是粵曲演唱中約定俗成的一種叫法,顧名思義,就是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字”要露出來,即字的字頭、字腹、字尾要清晰,聲調要準確,讓聽者迅速理解曲詞含義。在粵曲的演唱技巧中,“字”的技巧是最重要的。因為在中國傳統聲樂藝術的審美中,“字正腔圓”“字領腔行”是最重要的評審標準,文字放在首位,領導聲音與旋律線條,這種傳統審美意識,在香港粵曲界保留得還比較好,但是在內地,粵曲藝術經過了解放初期“改制、改戲、改人”以及文革的影響,在字與腔的關系上,審美意識已經發生偏移,而偏重于聲音與運腔,“字”從主動變成了被動,被包在聲音與行腔里,“露不出來”了。唱腔的音樂性被強調,文學性被弱化,這是內地粵曲演唱的一個特點,是由審美意識發生了偏移決定的。很多聽眾都覺得,香港粵曲演唱比內地更富于傳統韻味,關鍵就是在于對“字”的重視,字不僅放在首位,還要“露字”。
《樂府傳聲》是我國古代聲樂藝術上的杰出的著作,關于演唱技巧中的咬字、吐字、歸韻、正聲四個部分,該著作都有很詳細的論述。筆者嘗試以《樂府傳聲》中的觀點為基礎,結合粵語的發音特點,為粵曲的“露字”提供技巧參考。
(一)咬字——字頭的發音部位要準確
咬字,也就是“字頭”的發音部位,《樂府傳聲》中關于“五音”的論述如下:五音:喉、舌、齒、牙、唇。 “五音”其實就是現代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將21個聲母根據這五個發聲部位,可分為5類:
1.喉音:
發音部位集中在舌根與軟鄂上。屬于喉音的聲母有:g、k、h;在粵語中,字頭屬于喉音的有:好、共、抗等;
2.舌音:
舌尖抵住硬腭上方發音。屬于舌音的有d、t、n、l;在粵語中,字頭屬于舌音的有:天、地、女、蘭等;
3.齒音::
在普通話中,分兩類,一種發音部位集中在上牙齒:z、c、s,另一種是舌面抵觸上腭與牙齒摩擦發出的聲音,聲母zh、ch、sh、r屬于齒音;但是,在粵語中,齒音卻指的是j、q、x、z、c等聲母, 沒有s的字頭;
4.牙音:
發音部位集中在上下齒之間,普通話中屬于牙音的聲母是j、q、x、y;但在粵語中,屬于牙音的卻是η,屬于牙音的字有牙、戇等;
5.唇音:
發音部位在唇部,屬于唇音的聲母有b、P、m、f,在粵語中,字頭屬于唇音的有變、婆、媽、火等字;
在演唱粵曲時,字頭的發音部位準確,是露字的基礎。
(二)吐字
吐字,也就是“字腹”——韻母的發音口型要準確。普通話韻母有38個,粵語韻母共52個,《樂府傳聲》中關于吐字的法則是“四呼”:開、齊、攝、合,這四種口型是吐字時的基本口型。
1.開口呼:
以a、e、o 元音為首的韻母,口型打開。普通話例如剛、鳳、龍、羅等,粵語中,屬于開口呼的韻共33個,例如:幫忙韻(韻母ong)、干寒韻(韻母on)、商量(韻母êng)、等;
2.齊齒呼:
以i 元音為首的韻母,口型要求合嘴露齒。普通話例如:依、戲、幾等字,粵語中,屬于齊齒呼的韻共7個,,例如千年韻(韻母in)、英明韻(韻母ing)、逍遙韻(韻母iu)等;
3.撮口呼:
以ǖ元音為首的韻母,例如元、穿、暈、尋等字;
4.合口呼:
以u 元音的為首韻母,例如微、無、望、 文等字。
需要注意的是,粵語中“五唔韻”(韻母ng、m),不包含在“四呼”口型之內,是很特別的一個韻,著力點在鼻腔,但是“五”字是開口發鼻音,“唔”字是閉口發鼻音,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將兩個字唱混了。
吐字技巧包含兩種,一種是迅速把韻母完成,歸韻后再行腔,另一種是在吐字時,依字行腔,保持韻母的發音口型不變,收腔的同時,歸韻完成。
(三)歸韻
歸韻是強調每個字的結尾,就是要把聲音按照韻母的尾音歸到應有的口腔位置,使得字的發音圓滿。如果不注意字的歸韻,字不僅不成形,反而會讓字發生混淆現象。
(四)正聲
在字頭、字腹、字尾都完成后的情況下,還要特別注意“正”字聲。我國南方和北方的語言音讀差異很大。北方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但是南方話分為“平、上、去、入”四聲。 粵語細分共有九聲: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在粵曲演唱中,平聲字與去聲字是比較好掌握的,正聲的難點落在上聲字與入聲字上。
1.上聲字,都有一個前倚音,最終的落音是往上揚的,如果省略前倚音,字聲就會發生變化,變成另外一個字。例如,“引”是陽上聲,如果省略了前倚音,就會變成“印”,屬于陰去聲。如此,就倒字了。
2.入聲字,發音是短促頓收,不可用入聲字的字腹來拉腔,如果把字腹拉長,就變成了別的字,例如,“一”字是陰入聲,如果字腹唱得過長,就變成了“因”,成了陰平聲。
3.在粵曲的梆黃唱腔中,以字行腔是演唱的法則,但是在小曲里,旋律是固定的,如曲調進行時與字聲調發生矛盾,演唱者要根據字的聲調在固有的旋律中加必要的裝飾音,既可以正字,有起到潤色旋律的作用。
露字,作為粵曲演唱的技巧之一,瞬間的口腔動作,包含咬字、吐字、歸韻、正聲四個部分,這四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其中一個環節做得不到位,都會影響“露字”的效果。
字,是粵曲演唱技巧中的一部分,除此以外,還有氣(呼吸)、聲、音、板、情等幾個方面的技巧,這些都是互相聯系,彼此影響的。所以,如果想達到“露字”,除了口腔肌肉的配合,也還需要其他幾個演唱技巧同時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露字”效果。
[1]陳鹿.《樂府傳聲》中的傳統聲樂理論研究.黃河之聲,2013(19).
[2]馮冰.《字音清真五音四呼》.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年增刊.
[3]張法剛.《粵曲寫唱入門》.廣州市群眾藝術館編,1979 (6).
[4]楊子靜,潘邦榛.《廣州話分韻詞林》.新增定本,羊城晚報出版社,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