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然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舒曼藝術歌曲《獻詞》的調性布局與演唱分析
張 然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4)
本文圍繞舒曼的藝術歌曲《獻詞》,對德國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舒曼作出了詳細的介紹,深入作品,總結出舒曼藝術歌曲的創作背景、藝術風格、調性特征與織體形態,以及演唱分析。
舒曼;藝術歌曲;調性分析;演唱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國優秀鋼琴家、作曲家、著名音樂評論家,有極高的文學、音樂修養,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音樂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紀上半葉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點的浪漫主義音樂家之一。
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德國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對封建統治者卑躬屈膝庸俗之氣泛濫于整個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言:“就連德國資產階級精神上的優越感也只是以自己是其他一切階級的卑鄙庸俗性的總代表這種意識為依據的。”①所以當時的音樂也充滿這種氣息,古典音樂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因此在十八世紀后半葉到十九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作為一種主要的文藝思潮盛行于歐洲各個領域,文學及音樂更在其中。舒曼音樂創作中一般來說具有十分主觀化、個人化的特點,所反映的大多是他的內心世界的情感和想象。主觀性、幻想性,都體現了獨特典型的浪漫主義特征。同時舒曼作品具有極高的音樂審美品格,如:“作曲家們往往美而不真實,或者真實而不美,這是深為遺憾的。”②舒曼的這種音樂審美品質完美體現在《獻詞》這首作品上。
《獻詞》從曲式結構來看為單三部曲式,這是聲樂作品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曲式結構。但《獻詞》作品的特殊性并不在于結構,而是在于調性的轉換與調性關系所帶來的旋律與情緒的動力。A段第一句為常規的陳述,較平和從容地拉開歌曲的序幕,從第二句開始,動機就呈動力性展開的狀態,先是在降A調上陳述,緊接著又離調模進到降D調,上方四度的轉調模進不但意味著調的攀升,更是情緒不斷高漲的表達,與唱詞結合,更符合其唱詞排比句的安排,以及歌者心中無法隱藏呼之欲出的愛慕之情。類似這種模進離調的手法,并不只存在于A段中,在中段和再現段中都有重復出現,并且所采用的動機都是統一的,唯獨在再現段中由于結構面臨收束(回歸主調),受調性安排所制約,無法像前兩次做一級關系調的離調,而是選擇了重屬調性。《獻詞》除了在結構中的離調處理引人注目以外,樂段之間的轉調也頗為巧妙。呈示段與中段段通過等音轉調的方式完成了調性巧妙的連接,一個降la到升so的等音轉換,成功地把降A調轉到了遠關系調E調上。值得注意的是,中段與再現段之間調性回歸,并沒有通過連接或者最后一句來完成,而是提前到第三句,同樣是運用等音轉調從A調轉到降A調,使調性的轉換流暢自如,并沒有生硬之嫌。從作曲技法來看,和聲的巧妙運用給這首歌曲賦予了生命力,使詞、曲、鋼琴伴奏部分天衣無縫的巧妙結合在一起,通過節奏、速度等的變化展現出跌宕起伏的旋律變化,和聲功能從主和弦進行到了下屬和弦,使外聲部的五度音程放出飽滿的光柱,從而展現出了浪漫主義的風格。如:從第7到11小節,運用了復調音樂織體的寫作風格,四級音在低音部做持續的進行。此外,運用重屬變和弦和屬變和弦,表現出溫柔,內斂的氣質。在展開樂段,舒曼使用了三連音與二分音符結合的手法,聽覺上連貫而且給人穩固扎實的感覺,與之前的相比,演唱起來要注意節奏緩慢一些,與呈現段與再現段形成鮮明的對比,第26小節又回到了最初的調式。再現部尾部舒曼借用了《圣母頌》的旋律,伴奏音型左右相互輝映,描繪了高尚愛情的意境,使聽者回味無窮。在織體的安排上,《獻詞》也通過織體的不同形態來區分結構,凸顯結構層次。呈示段與再現段的織體都選擇了波紋型分解和弦,弧線型的線條起伏蕩漾,仿佛歌者心中不斷泛起的漣漪擴散開,中段的三連音柱式和弦,按鍵輕柔卻非常堅定,密集的三連音配合中段節奏較為舒緩的旋律,很好地填補了旋律中的空隙,做到旋律與織體疏密結合。迎接再現時又提前將分解和弦奏出,在伴奏音型上預示出再現的到來。舒曼藝術歌曲的表現手法十分靈活細膩,一個方面他注重音樂的美得意境的塑造,另一方面,他要表達出一絲一毫的心理變化,他的選詞特別苛刻,只有大師級別的詩歌他才會運用。他的創作手法不算復雜繁瑣,一般情況下就是用音樂描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再描繪出想象的意境,然后細枝末節的地方再細致的描繪。還經常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慣用音符時值長短的切換與強弱對比,還有擅長用模糊調性的離調手法創造朦朧的意境。
想對一首聲樂作品有較高水準的表現,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與歌唱能力,另一方面還需要查閱作品的創作背景,理解歌詞含義,準確掌握歌譜曲調節拍,感受作品的意境等等。
音樂的開始,表情符號Innig lebhaft可以確定歌曲的整體基調為激動熱情的,發自內心的贊嘆。整首歌曲的結構為A+B+A1,歌曲開始部分降A大調,A大調優美的旋律中洋溢著熱情、喜悅和活力。歌曲的開頭是三個音的進行,鋼琴左手音程分別為主音與屬音構成的純五度音程,聽覺上給人十分協和平穩、溫暖的感受,在每個小節中的前兩個單位拍中,主要的伴奏音型是A大調分解琶音一組上下行,且左手與右手音高保持平行上升下降,描繪出像波浪一樣的音樂效果,表達出心中的情緒起伏,第三個單位拍中四個音跨度較小,頗為平靜。從歌詞進入的第一句就可以聽出規律,所有的伴奏音的進行方向都是跟隨歌詞旋律而起伏變化的。這樣能更好地讓歌手盡快進入作曲家想營造出來的意境中,更好的表達出原詩作的韻律節拍,對于歌手更易于歌唱。歌曲B段(E大調,對比段落)的情緒則是寧靜、內在的,誠如歌詞所寫:“你是平和,你是安詳。”音樂中充滿著幸福感,第三段再現部分,相對第一段來講:從演唱的表演上需要進一步的激情展現,節奏緊湊,聲音熱情堅定,歌唱的情感里要有對美好愛情的贊頌。
總之,一首看似簡單的藝術歌曲,里面包含著作曲家無數的汗水與努力,沒有深刻理解到歌曲的含義與背景,那么就無法賦予作品生命力,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與對音樂的具體分析即是對作者的尊重,又是歌者詮釋好作品的必由之路。通過細致嚴謹的人文分析,才可以把《獻詞》這一浪漫主義時期的經典作品的藝術風格展現出來,從而才能做到技術、感情、思想、內容達到一個相對的藝術高度。■
注釋:
① Daverio,John.Robert Schumann:Herald of a“New Poetic Ag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② 范銳.音樂與文學 西方器樂作品中音樂與文化的相互滲透.碩士論文,2009.
[1] [意]P.M.馬臘費迪.郎毓秀譯.卡魯索的發聲方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 初海倫,詩意精神與幻想藝術的典范——舒曼.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