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美超
(太原師范學院舞蹈系,山西 太原 030006)
淺析當代中國舞劇的生產方式及創作模式
索美超
(太原師范學院舞蹈系,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國舞劇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作為舞蹈藝術呈現和表達的一種主要方式進入大眾的視野,隨之而來的當代中國舞劇的生產方式由單一的專業藝術院團生產轉向多元化生產,舞劇的創作模式在不斷探索中逐漸形成。
當代;中國舞劇;生產方式;創作模式
隨著舞蹈藝術的不斷發展,舞劇作為舞蹈藝術呈現和表達的一種主要方式進入大眾的視野。中國舞劇的不斷發展是受其生產方式影響的,又與中國舞劇的創作模式密不可分。中國舞劇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它既包含中國芭蕾舞劇、中國古典舞舞劇,還包含中國民族民間舞舞劇及中國現當代舞劇,而當代中國舞劇是指中國當下所存在的舞劇作品及其衍生出的理念。在藝術其自身發展規律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客觀因素影響下,當代中國舞劇的生產方式及創作模式都在不斷變化。
當代中國舞劇的生產方式是指舞劇生產的演出主體或依附單位組織。舞劇的生產方式影響著舞蹈創作的本體,如題材、構思、選材等。由建國初期的第一部舞劇《和平鴿》,到“文革”時期作為“樣板戲”的《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再到今天頻繁上演的《一把酸棗》、《沙灣往事》、《絲綢之路》等中國舞劇的不斷更替,其不但體現在數量上的差異,更多是生產方式的變化。改革開放以前,舞劇的生產與國家的形勢和命運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為團結人民、鼓舞人心、贊美新中國而舞,其主要由文化部直屬的藝術院團去完成舞劇的演出,如舞劇《紅色娘子軍》由中國歌劇舞劇院首演。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近十年以來,舞劇的生產方式不再是單一的專業藝術院團的創作演出,而是實現了舞劇生產方式的多元化。
(一)專業藝術院團的主導性生產
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對文化事業單位實行了轉企改制的革新,專業藝術院團從以前國家事業單位轉變為市場化企業,使它們不斷通過優秀作品的創作演出取得發展。近年來,總政歌舞團創作演出了《鐵道游擊隊》;中國歌劇舞劇院創作演出了《銅雀伎》、《孔子》、《恰同學少年》等;上海歌舞團創作演出了舞劇《一起跳舞吧》、《朱鹮》;陜西歌舞劇院有限公司創作演出了舞劇《絲綢之路》;廣東歌舞劇院創作演出了舞劇《沙灣往事》;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創作演出了《蓮》、《野草》;青島市歌舞劇院舞劇《紅高粱》等。國內大部分的優秀舞蹈編導、舞蹈演員都集中在專業藝術院團,加之它們“創作——演出”的經營模式,使得當代中國舞劇的主導性生產仍然在專業藝術院團。
(二)高等藝術院校的實踐性嘗試
高等藝術院校作為舞蹈藝術人才培育和輸送基地。由于舞蹈藝術的實踐性特點及國家對“雙師型”教師的目標要求,教師和學生逐漸開始了舞劇實踐性創作的嘗試。這一項嘗試最早的應該是北京舞蹈學院,如舞劇作品《無字碑》、《夢紅樓》、《天鵝湖記》、《雷雨》、《唐婉》等,作為中國舞蹈最高學府的北京舞蹈學院,只能作為個案,而且大部分舞劇都是在學院內部演出。要從普遍性的舞劇生產談起,在藝術院校舞劇創作大獲成功的高校首先是山西藝術職業學院的舞劇《一把酸棗》,至今已演出上千場,廣受好評。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創作的大型說唱舞臺劇《解放》及2015年東北師范大學以多年的經驗積累創作的舞劇《浮生》。高校舞劇的創作演出這一生產方式,不但使舞蹈教學與藝術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更讓學生在學習階段真正得到藝術實踐的機會,進而反觀藝術教育的目標及成果。
(三)旅游商企宣傳營利性的商業演出
旅游商企宣傳營利性的商業演出是當下中國舞劇生產的方式之一。這類舞劇的演出更多的是吸引游客或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雖然是以營利為目的,但它卻可以讓舞蹈藝術真正貼近大眾,發揮了藝術最本質的功能。例如由陜西旅游景區華清池有限公司創作演出的實景舞劇《長恨歌》,演繹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楊玉環的凄美愛情故事,吸引了大量游客觀賞。
當代中國舞劇創作模式則指舞劇的創作范疇,包括舞劇的客體——創作主體構成,舞劇創作的本體——立意、結構、選材、動作語言等。舞劇創作是舞蹈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最高形式,“長于抒情,拙于敘事”的表現手段局限被打破,它可以像小說、電視劇、電影等藝術形式一樣,舞蹈身體的真實表達更使得敘事富有了情感。中國舞劇的創作手法是對歐美、俄羅斯等芭蕾舞劇創作手法的吸收和發展,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國浪漫主義芭蕾及俄羅斯芭蕾的影響,在當下中國的舞劇中仍然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舞劇《吉賽爾》、《天鵝湖》、《睡美人》的影子。中國舞劇的創作沒有照搬國外芭蕾舞劇的創作模式,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創作之路。自上世紀60年的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早期舞劇就嘗試著在動作語匯中融入中國舞元素,直到今天中國舞劇動作語匯完全對芭蕾動作元素的脫離,形成了純正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動作語匯的舞劇作品,實屬難得。總結當代中國舞劇的創作模式大致有如下兩點:
(一)典型的敘事性結構方式
敘事性舞劇結構是國內外舞劇中最主要的結構方式之一,其能使觀眾更能清晰的了解故事的開始、發展、高潮及結束,更符合了中國人喜歡聽故事、看故事的心理特征。細數正在上演的中國舞劇,絕大多數的主體結構都在講述一個關于愛情、歷史或人物的故事。如舞劇《一把酸棗》講述了晉商殷家大伙計私生女酸棗與殷家小伙計曲折凄美的愛情故事;舞劇《沙灣往事》講述了以“何氏三杰”為代表的廣東音樂人創作傳世名曲《賽龍奪錦》的故事。
(二)題材多取自于歷史故事、歷史人物
舞劇題材是舞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部舞劇成敗的關鍵,題材是創作者對素材積累的提煉和升華,題材的選擇直接決定著舞劇的創意構思、動作語匯、服飾、舞美燈光等。當今中國舞劇的創作模式下,舞劇題材多取自于歷史故事或歷史人物。典型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是經過長期歷史洗刷和沉淀保留下來的文學經典,它們的情節安排、人物形象被人們所熟知,在舞劇這種以非語言文字的身體動作表達中,更容易被觀眾理解引起共鳴。如舞劇《紅樓夢》以文學經典《紅樓夢》改編而成;舞劇《王羲之》以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為原型改編而成;舞劇《恰同學少年》以毛澤東的成長歷程為歷史原型改編而成等。
隨著中國舞劇60多年的發展,許多優秀的舞劇作品不斷涌現出來,在舞劇創作中對國外的創作經驗逐漸吸納融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舞劇創作模式,中國舞劇發展到今天在符合藝術規律的良好發展態勢下,也顯露出許多問題:
1.現實題材的舞劇缺乏。當代中國舞劇的創作應該更多地反映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大眾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和意志情感。
2.每年舞劇創作的數量多,而能真正流傳的精品卻很少。如今,中國每年百部以上的舞劇作品生產,而真正能保留下來久演不衰的作品確實甚少。生活積累的匱乏,內容提煉、形式創新的不足,使得作品缺乏真正的藝術價值。
3.注重講故事,而忽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真實情感的表達。舞劇可以講故事,但往往在創作中重點鋪設了情節而忽視了舞蹈本體的情感表達功能,塑造的人物形象單薄,舞劇只是為了讓觀眾看懂一個故事。
4.強調舞美、音樂的渲染,缺乏舞蹈創作本體手段的表現。一部舞劇的生產少則上百萬多則上千萬的資金投入,更多的是對服裝、道具、舞美、音樂的成本投入。符合角色、營造意境的舞美設計、音樂創作固然重要,但豐富的舞蹈動作語匯的挖掘和舞蹈動作本身的表達才是核心,對于舞蹈本體表現的開發的舞劇創作的根本。
綜上所述,中國舞劇發展到今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是否科學可行舞劇作品的呈現是最好的檢驗。在舞劇創作實踐中不斷吸取經驗教訓的同時,還要進行深入的舞劇大討論,尋找到一種真正脫離芭蕾舞劇樊籬的創新之路,并將之轉化為科學理論來指導舞劇的創作及生產。■
[1] 梅林.為中國舞劇問診把脈——中國舞劇研討會摘要.舞蹈,2009,09.
[2] 肖蘇華.當代舞劇創作理念淺談(節選)——兼談我院五年來的舞劇創作.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