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彬霞
(河南省衛輝市群眾藝術館,河南 衛輝 453100)
聲樂技巧豎口型與抬笑肌微探
姬彬霞
(河南省衛輝市群眾藝術館,河南 衛輝 453100)
豎口型與抬笑肌是聲樂訓練中的兩個基本技巧,本文分別從聲樂技巧豎口型與抬笑肌的關系、兩者與吐字、共鳴及如何在歌唱中合理的使用以及兩者的區分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尤其對豎口型與抬笑肌的辯證關系以及其對口歌唱中與吐字、共鳴的關系和影響作用進行了對比分析,豎口型與抬笑肌的合理運用,才能更好的達到聲音的規范統一、吐字清晰“字正腔圓”的目的。對其進行比較性研究希望可以為聲樂教學和演唱提供依據和參考。
聲樂技巧;豎口型;抬笑肌
我國清代卓有見地的戲曲聲樂論著《樂府傳聲》中指出:“欲改其聲,先改其形,形改而聲無弗攻也。”意思為:“要想改變聲音,一定要先改變口型形狀,口型形狀改了,聲音也就改了。”口腔作為一個咬字、吐字重要器官,其形變化必然在歌唱中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像琴、笛等所有發聲體一樣吹要發那個音如do就要放在mdo的位置上發音,若放在mi音上是不可能發出do音的,這是物理的原理。同時口腔作為一個共鳴腔體,口型的變化直接作用于口腔的大小變化,因此得出口型變化對于歌唱的共鳴、吐字將有著直接作用。
口型技巧只是聲樂訓練的基本技巧之一,豎口型與抬笑肌是口型技巧的兩種模式。在聲樂訓練中,很多人困擾豎口型與抬笑肌是對矛盾體,其實不然。“歌唱中口型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橫口型,指嘴角往左右水平擴張,口咽腔內呈左右兩邊水平方向的感覺;另一種是豎口型,指垂直張嘴,感覺嘴角拉成直線,口咽腔內呈上下垂直方向的感覺”[1]。筆者認為這里的所說的“橫口型”應是微笑口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抬笑肌”,同比豎口型與抬笑肌并非矛盾體而是互助型,是歌唱中兩種口型模式。
口型的兩種模式,除了指外在嘴唇橫向張口和豎向張口外,更主要是以口咽腔內部發音的立體感覺及發音走向而言的。豎口型與抬笑肌是口腔外在嘴唇的基本形態,口腔作為共鳴體一定要有音箱、由空間。空間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表現出來,顧名思義就是口腔要有地方,口腔內必須是一個哈欠的狀態下把口腔空間空出來形成共鳴腔體。口腔空間=口腔音箱=口腔共鳴腔,通常是指上下頜上下橫向往后張開,后牙床上下分開、后咽壁以及橫向的軟組織繃開、打開喉咽腔形成口腔內長度、寬度、高度、以及有大小的共鳴箱。就是無論口型適字的變化而調整,口腔內要有豎著立體感。豎口型和抬笑肌在歌唱藝術中都是成熟的聲樂技巧,有助于整個面部肌肉自然松弛、共鳴腔體自然打開。在歌唱練習的過程中,以豎口型為主,抬笑肌型為輔,將兩種口型結合互補的原則,同時豎口型和抬笑肌在適宜于歌唱過程中又各有所長。
在聲樂訓練中,豎口型和抬笑肌具有抬高軟腭小舌頭、放松喉嚨暢通頭鼻口咽喉,造成一個良好的發聲通道和共鳴空間的共性。但,兩種口型有一定差別的,各有所長、各具特色。豎口型使氣息通暢,聲音支點加強,使歌聲圓潤柔美、圓潤、音色柔和,更加適宜“聲音的統一”,并可以防治聲音的尖、擠、淺同時弊端,但是容易出現“音包字”造成吐字不清;“抬笑肌”能使整個面部肌肉自然松弛,起到喇叭功能的作用,使聲音的位置提高、靠前、色澤明亮,使聲音得以加工、擴大、美化,可以解決歌唱中咬字吐字不清楚的弊端。
傳統聲樂中“字正腔圓”即可解釋豎口型與抬笑肌的關系,抬笑肌與豎口型是同時并存的。抬笑肌有利于“字正”,豎口型適宜“腔圓”。抬笑肌同時內口要豎著張開,豎口型時不忘微抬笑肌。口腔是咬字主要器官,口腔又是口腔共鳴的音箱。因此口腔需要抬笑肌也離不開豎口型。
豎口型容易掩蓋,形成良好的共鳴,但對吐字有一定的影響;抬笑肌容易咬字準確、吐字清晰,但易把腔體橫著拉開。兩者相互結合作用可以解決歌唱中的一些弊端。下面我們舉例說明:聲樂訓練中我們借鑒西洋傳統的發聲練習,主要是以a、e、i、o、u五個母音為主。a、e元音用抬笑肌更容易形成頭腔共鳴,因為用抬笑肌時,更容易使氣息從小舌的后上方向上經過鼻咽腔送入頭腔。但是,雖然口型為抬笑肌是左右橫向張開,但口腔內保持上下垂直走向。同時,歌唱者的內在聽覺一直要保持豎立感,這樣就能形成良好的豐滿圓潤的頭腔共鳴而不會因為口型的橫,唱出橫、扁、窄的聲音。同理唱i、o、u元音時,口型豎也要內抬笑肌想著a、e元音的位置。
探討了豎口型與抬笑肌兩者間的關系,也分析了兩者與元音練習、吐字及口腔共鳴之間的的聯系,為了能夠唱清楚歌詞,同時又能得到好的音響共鳴發出圓潤好聽的聲音。橫字豎咬、豎字前咬[2]的原則筆者比較認為,在歌唱過程中應以內口腔豎為主,外口腔豎、橫(抬笑肌)相互結合,合理調節。下面就幾種情況集體分析一下:
(一)依字調配
中國語言、文字的獨特性使得演唱中國聲樂作品時字咬不清楚,如果此時完全使用豎口型會使歌唱出現歌唱像“字含著”出不來,觀眾聽不清的現象。“以字行腔”根據字選擇豎口型與抬笑肌的外口型變化。字指的是以普通話字音為標準的純正發音的前提下,內口腔垂直的聲音和氣息走向做到聲音圓潤和腔體的婉轉。
橫字采用豎口型,豎字采用橫口型(抬笑肌),兩種口型相結合的原則。如:歌唱含有a、i、e元音的字時,容易唱得偏窄、尖,就要采用在豎口型基礎上微抬笑肌結合,即口腔內豎著打開的方法來歌唱,使能唱得豐滿柔美。遇到包含有o、u元音的字時,容易唱得空、虛、暗及吐字不清楚。要采用抬笑肌的同時與豎口型并存即唱字發音時強調口腔內部微笑打開,同時又要保持氣息的垂直的運動方向。依字調節口型要求恰如其分,否則開得過大音散,過小音又出不來,同時注重垂直和聲音貫通的感覺。
(二)依聲區、角色、情緒
依據不同的角色、聲區、不同,口型的使用也要適宜調整。如角色年齡較大、在中、低聲區、音色黯然,或者表現悲傷、憤怒等情緒時,口型可適當豎一點,聲音會更加柔和;相對而言,角色年齡較小、在男、女高聲區,音色明亮,或表現喜悅、激動等情緒時,抬笑肌可以使軟腭提起,口鼻咽喉打開、通暢;特別是興奮、唱更高音,微抬笑肌還會促使口腔內豎的感覺增強,這樣氣息舒暢,音色透明而不失立體感,并可以防治聲音的暗悶、撐。
(三)依聲樂類別口型的區別
獨唱聲樂作品突出歌唱者的個人音色和魅力,聲樂口型技巧選擇上會偏重于抬笑肌,在抬笑肌的基礎上促使與內口腔豎的感覺。橫豎結合,分工合作。合唱是多聲部聲樂作品,由于歌唱者人數較多,每個聲部都要像只有一人在歌唱,這種情況下要形成統一的音色、位置實屬不易。因此訓練過程中多強調豎口型,以u-o-a-e-i的母音逐步進行訓練,唱u母音時不能過暗,做到u o a三個母音口咽腔開度基本相同,o母音是中心,縮小就是u母音,再抬點笑肌形成a母音。唱a母音時,手指可以放到耳根的牙關處,當打開口咽腔時,這里就會深陷下去形成小坑。這就是內口“打開”的狀態。
每種聲樂技巧都不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豎口型與抬笑肌兩種口型技巧也是各有千秋,各有利弊。探討了兩者的關系以及與元音、吐字、共鳴之間的聯系。我們在歌唱中要依字詞、角色、聲區、情緒具體作品等方面適當的調節口型。口型技巧是為了更好獲得歌唱音響效果,更加完美的表達音樂作品。因此聲樂技巧訓練時,不能夸大口型的作用,應恰如其分的使用口型。■
[1] 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2] 楊鴻年.童聲合唱訓練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