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 霞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論陜西箏派中“歡音苦音”的藝術特點
巢 霞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古箏在發展中由于地域環境的不同,在發展中不斷吸取當地的音樂藝術,造成了不同的流派。陜西箏發展深受地方吸取戲曲藝術的影響,造成了它獨特的歡音苦音相結合的藝術特征。
陜西箏;歡音;苦音;碗碗腔
當今古箏藝術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由于地區的差異造成了它們格局地方特色的藝術特點。單單拿陜西箏派來說,陜西箏吸取陜西地區特有的地方戲曲藝術,造就了陜西箏獨特的藝術風格。陜西箏曲中獨特的“歡音”“苦音”以及它的演奏技法,使陜西箏派區別于其他箏派,獨具了自己的藝術魅力。近年來,各種不同流派風格的箏曲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陜西箏人在“秦箏歸秦”的號召下為振興陜西派箏曲做了許多努力。
箏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它源于秦而盛于唐,早在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如今的陜西)這一帶廣泛流傳,所以又叫秦箏。古箏的分布面廣,在幾千年的流傳中,就逐漸形成了眾多流派,“茫茫九派流中國”就是個概括的說法。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根據流行地域的歷史文明,地理環境,氣候方言,地方文化,民間風俗等因素的長期影響,融合了當地的戲曲,說唱音樂,民間音樂,不同地區形成了不同演奏風格和藝術特點。而古箏發展中形成了“潮州、山東、客家、浙江、河南”這五大箏派。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國,“古箏”這個樂器就在秦地流傳,所以這個樂器在陜西歷經了長時間的傳播。但也正是因為歷史的久遠,陜西“秦箏”已漸漸失傳。但隨著陜西箏曲影響的不斷擴大,陜西人民逐漸認識到了“秦箏歸秦”的重要性。
陜西箏特點的形成跟它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是息息相關的。陜西地區有著復雜的地理環境,北部溝壑縱橫,布滿丘陵;關中地區則是水土豐厚,是全國重要的糧棉產區;陜南則是秦嶺巴水,漢水蜿蜒。正如這復雜的地理環境才孕育和造就了豐富的民間曲藝品種。
秦箏演奏中帶有濃厚的秦腔。陜西箏樂曲主要是吸取了“秦聲”中大量的傳統音樂曲調,包括了陜西豐富的民間音樂,主要是秦腔、迷胡、碗碗腔三大劇種。秦腔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漢族戲曲劇種。主要流行在我國的西北地區。因其用梆子作為打擊樂器,所以又叫做“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叩擊時會發出“恍恍”之聲)。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這兩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有歡音和苦音的分別。苦音腔最具有秦腔的特色,哀婉深沉、激烈慷慨,最適合用于表達懷念、悲傷、凄涼的感情;歡音腔歡快、靈動、彈奏有力,擅長表現愉悅、爽朗、輕快的感情。用迷胡音樂來作為箏的伴奏樂器,在明代就已經被使用廣泛。碗碗腔曾名華劇,最早流行于陜西東部的華縣一帶,是當地皮影戲的唱腔音樂。于清乾年間就十分流行。因其一個形狀像一樣小碗的銅制打擊樂器而被命名,碗碗腔的音樂旋律優雅細膩,纏綿婉轉,帶有抒情性,十分扣人心弦。下面將講解到的《秦桑曲》就是以碗碗腔為素材進行創作的。
陜西風格箏曲的鮮明特色,起標志性的音樂特征由“歡音”(又稱“花音”“硬音”)和“苦音”(又稱“哭音”“軟音”)以其微升4微降7組成的微妙音律使陜西風格清新細膩,慷慨急楚,委婉動人,帶有很強的抒情性。已故著名浙派箏家王巽之先生談到古箏流派時說,“陜西派多抒情”對陜西箏曲的風格有了非常到位的詮釋。
陜西地區的戲曲理論家們認為:秦聲,便是秦腔形成的最早源流,在秦聲慢慢演變成秦腔的漫長歷史中,箏始終是作為一種伴奏樂器。秦聲不單單是包括秦腔,還包括陜西地區別的民間音樂,比如說有道情和碗碗腔,眉戶等。眉戶的音調進行與箏的弦位排列恰相吻合。眉戶,有七十二個大調,這些調差不多都屬于徵調式的七聲音列。其中由四級的微升Fa音、和七級微降Si音,這兩個音由按顫Mi、La、兩個弦音來完成,具有一種“游離音”的效果。這兩個音形成了不同的音階和調式,作為一種演奏情感的表現技法。在秦腔被稱為“歡音”“苦音”,或“花音”“哭音”,眉戶稱“硬調”“軟調”,碗碗腔稱“花音子”“苦音子”。
歡音的曲調是徵調式,它的旋律常用音的是sol、la、do、re、mi這五個音,一般用來表現較歡快的情緒,而苦音則是屬于一種特殊的音階結構的徵調式,雖然它的曲調主音仍是徵音,但它的旋律常用的音分別為sol、si、do、re、fa這五個音,苦音在音調上,通常用來表達憂傷,苦悶,哀怨等感覺。因而具有一種獨特的色彩結構。這種七聲音階的移宮法,古代又稱為“改柱換調”。近代學者有人認為,它與隋唐時代從西域傳來的“燕樂”有密切關系,雖與漢族音樂逐步融合,卻仍保留了“燕樂”的某些因素。
由于陜西箏曲保留著傳統的燕樂藝術傳統,具有豐富的音律,音階,調式,從而形成了陜西箏曲中獨特的音樂風格,其中二變之音產生的徵升Fa“歡音”、微降Si“苦音”,可以當成是特性音去理解,等同于潮州箏曲中的“輕三六””重三六”。將“歡音”“苦音”看成是演奏中特定的用調標志和含義術語。可以說抓住了陜西箏曲中的重要演奏風格,以及形成了陜西箏曲中濃厚的風格色彩。
古人說“秦箏聲最苦”,也說“秦箏吐絕調”,秦聲的效果正好用歡苦這兩個變音來表現。這兩個音在音律和旋法上進行的特點,正好發揮燕樂調式的特性,充分表現秦聲風韻的長處。旋律進行時,上行多跳進,分別是三度到七度、或者到八度不等;下行多級進,有四度或六度,這些在箏上是很容易完成的。左手大指按弦這種技法的運用早在唐代時就已經出現了。
在眾多的流派中,陜西箏派因它源遠流長的歷史它獨特的演奏風格獨樹一幟,這一切,與陜西當地的人文景觀,風俗習慣,戲曲音樂,都有著深深的聯系,是它們造成并推動了陜西箏派的發展,是它們獨特的音樂風格深深影響著陜西箏曲。近代陜西箏研究家們提出“秦箏”歸“秦”的觀點,旨在振興陜西箏派,振興秦聲,豐富中國箏樂。陜西箏人在保護“秦箏”這條道路上一直在努力,不但編訂了許多優秀的教材,創新并發展了很多新的曲目,如《秦桑曲》、《香山射鼓》、《姜女淚》等。涌現出如周延甲,周望等一大批優秀的演奏家,正是由于他們的堅持,陜西箏曲才得以繼承并發揚光大。
陜西地區因為有了優秀的戲曲文化而形成獨特的陜西箏派,陜西箏因為吸取了“歡音”“苦音”這兩個獨具特點的音而變得與眾不同。中國古箏界由于有了陜西派等眾多流派而變得精彩紛呈。近一二十年來,古箏曲目在創作上借鑒了西方寫作多聲部織體手法。左手的演奏技巧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左右手演奏技法的不斷創新發展,對于樂曲的表現力來說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增強,也讓古箏這個樂器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發揚傳統和日益創新,在練習和創造出新的演奏技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對優秀傳統的技法和風格特點的學習。人們喜歡在箏上演奏出更加豐富的織體音樂和創造出新的技巧,同時也是希望在發展中能更多的保持獨特的地方風格和本流派的特點。創新發展與保持傳統這兩者之間并不矛盾。我們要在傳統和創新之間找到一個新的方向,選出有代表性和特點的曲調,借用其他流派的特點,創造出與時代接軌且不流失傳統音樂風格的陜西箏曲。這樣既繼承了傳統箏曲文化中的精華,又與時俱進,秦箏藝術將會更加璀璨、更加繁榮昌盛。
[1] 周延甲.周延甲箏曲選[D].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2] 曲云,李萌.陜西箏曲選[D].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3] 黃成元.中國古箏考級教材(第二套)[D].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
[4] 王中山.全國古箏演奏考級作品集(第二套)[D].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5] 邱大成.全國古箏演奏(業余)考級作品集[D].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9.
[6] 李萌.中國傳統古箏曲大全[D].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7] 宋澤榮.跟我學古箏[D].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
[8] 張珊,陳靈芝.張珊教古箏[D].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巢霞(1983-),女,湖南岳陽人,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古箏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