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小靜高 菲
(1.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2.保定市第七中學,河北 保定 071000)
?
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舞武相融”*
鈕小靜1高 菲2
(1.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2.保定市第七中學,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仗鼓舞是湘西白族人民的代表性舞蹈,流行于桑植縣一帶的白家山寨,它既具有喜慶節日時的自娛自樂性,又具有借以祭祀祖先使本民族團結延續的象征性。本文從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起源、仗鼓舞中武術元素“舞化”的表現及仗鼓舞“舞武合一”的價值等方面入手,進而分析從武術套路到仗鼓舞舞蹈動作的演變,挖掘武術在仗鼓舞中的運用,突出其舞武相融的重要性。
關鍵詞:湘西白族;仗鼓舞;舞武相融
湘西白族仗鼓舞又叫“跳邦藏”此舞僅湘西白族擁有,是桑植白族的傳統舞蹈,跳時以仗鼓為道具,因此稱為仗鼓舞。仗鼓長1.2米,以木棒為桿,兩頭大、中間細,兩端內空大如碗口用皮革繃襯,敲擊時發出咚咚的響聲。湘西白族仗鼓舞古樸大方、粗獷剛勁、舞姿多變、舞武相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深受白族人民喜愛。
“仗鼓舞是白族遷始祖和他們的子孫創造而成”,史料記載仗鼓舞的起源說有三種:一是以武打為背景,樹立白族人強悍勇猛形象。據《鐘氏族譜》載打糍粑、斗官差、拿木杵、做武器后編舞,叫仗鼓。1288年臘月,白族聚居地馬合口廖坪一帶,鐘遷一大兒子鐘涵盛等兄弟三人正在打糍耙,幾名官差突然闖入,無理取鬧,鐘氏三兄弟與官兵發生打斗,并用木杵當武器,打得官兵七零八落,狼狽而逃。鄉鄰們聞訊趕來祝賀,揮杵起舞,歡慶勝利,后來白族人將粑粑杵改成鼓,逐漸形成了仗鼓舞。二是以舞蹈表演為依托,向兄弟民族展示藝術天賦。白族《谷氏族譜》載:“跳仗鼓,玩武術套路,招招剛勁,靈活多變……表演性強。”白族始遷祖來桑植第三年,土家“擺手舞”、苗族“猴兒鼓”等民族舞蹈都已盛行。谷均萬等祖先決定創造打糍粑舞,并將武術套路等招數穿插進去,創造了白族仗鼓舞。三是以比賽為動力,打造本民族舞蹈特色。白族《王氏家譜》載:“仗鼓舞,多人跳……擅比賽。”據說仗鼓舞由被明成祖朱棣授予“昭武將軍”的谷永和創造,他以打糍粑的動作為基礎并融入武術套路,在土家“六月六”文藝演出比賽中一舉奪魁。為紀念勝利,谷永和把這一舞蹈稱為白族仗鼓舞。
從仗鼓舞的起源中看出其蘊含了豐富的武術元素,武術元素與仗鼓舞的起源息息相關,并且在其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舞蹈動作中雜以武術套路
舞蹈是人們生活環境和民族性格的具體體現,在社會歷史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影響下,湘西白族人民把武術元素充分融入舞蹈。湘西白族仗鼓舞常用的舞蹈動作豐富,有硬翻身、翻天鷹、野豬戲蝦、二龍戲珠、五龍捧圣、兔子望月、仙人獻桃、霸王撤鞭、二十連環圈等八十一套路,其中蘇公背劍、野馬分鬃、四十八花槍、魁星點斗、雷公掃殿等許多舞蹈動作融合了武術套路,在表演的過程中動作威猛,又不失舞蹈的細膩。如“魁心點斗”5-6拍的舞蹈動作為雙手握鼓經過下方逆時針方向劃立圓,手臂伸長,走最遠的路線。7-8拍的表演動作是雙手在頭頂上方,身體正面朝前并向左傾斜,仗鼓基本與地面垂直,其動作速度快而靈巧,且方位角位變化多樣,并伴有小跳性質的歡快舞步。“霸王撒鞭”5-6拍的舞蹈動作右腳吸抬落地,身體重心從左腳換到右腳。7-8拍的舞蹈動作左腳膝蓋外開勾腳抬起,右腿屈膝,右手持鼓手背貼在左膝內側,左手握鼓找肩膀,身體向左后方靠,右手向前,左肩向后上肢梓轉。其動作幅度大而有力,棱角性強,富有跳動性,往下的動作較多,動作造型穩而快速有力。
(二)舞蹈表演中雜以武術技擊元素
湘西白族發源于云南,并非湘西本土民族,最初來到桑植地區時由于人少勢孤,常受到官府衙門的壓迫,有時也遭到其他民族的歧視,為了生存與繁衍和抵御外敵,白族人習武成風,以促使本的民族形成堅強意志和強壯的體魄。在仗鼓舞的表演過程中,舞蹈的基本動作就好像一個人手持武器在斗爭中在進行進攻與防御。白族仗鼓舞的動作就像武術技擊一樣要求快、狠、準。仗鼓舞九九八一套路當中的蜻蜓點水在5-6拍時右腳向前跳一步,左腳向后勾,同時右手握鼓中間呈與地面垂直(握豎鼓)向前伸出,用鼓的一端猶如蜻蜓點水般有彈性的向下錘一次,左手叉腰,7-8拍時左腳向后跳回原位,在完成蜻蜓點水動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舞者需要快速,準確的下錘完成。這很好的體現了仗鼓舞動作的快、狠、準特點。湘西白族仗鼓舞在表演過程中既要有武術技擊動作的剛勁有力,能夠在起伏轉折的韻律變化中體現攻防技擊的特點;又要有舞蹈表演藝術所具有的藝術表演技巧和美的韻律感。
(三)舞蹈音樂節奏中體現武術之形式美
湘西白族仗鼓舞主要器具為仗鼓,但是也以鼓、錢、小鑼、笛、嘖吶、長號等打擊樂器參與演跳,節奏明快,純樸優美,靈巧多變,興致高漲時,還發出“哦、喂”的吼叫,給人以粗獷激越,樸素美感。湘西白族仗鼓舞的主要節奏型有XX、XXX 、X、XXXX,這樣的節奏型較簡單,舞者容易學會,在仗鼓舞音樂中重復演奏,可以使音樂鏗鏘有力,舞蹈節奏重復,可以使舞蹈動作更具氣勢、有力,增強仗鼓舞的韻律感,使仗鼓舞在表演時更加壯觀。跳仗鼓舞時,以打擊樂為基本伴奏,鼓點跟動作必須配套,在節拍、節奏、動作等方面均要與鼓點密切配合。鼓在敲擊節奏時,舞者必須持仗鼓擺動;鑼在敲打時,舞者必須轉身變換方位,且動作組合的變換要在此節奏下進行。湘西白族仗鼓舞的動作韻律和節奏體現了長短相傾、音聲相合、左右對稱、前后相隨的和諧統一之美。湘西白族的仗鼓舞的音樂節奏以格斗為基礎,但經過提煉,進行有機、合理的組合后,表演中除了體現它的攻防含義,使人感到一種勇往直前、勢不可擋的氣勢。
仗鼓舞是湘西白族人民經濟生活、生產勞動、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真實寫照,它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審美價值,同時還具有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與豐富的精神文化價值。
(一)歷史研究價值
白族仗鼓舞產生的時代背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對白族地區文化藝術的影響等,無不與白族歷史年代、人物、歷史事件等息息相關,這對于研究白族歷史提供了較好的素材。
云南白族人遷徙到湖南湘西,他們為了求得生存,為了在艱苦的環境中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為了生活的繼續,仗鼓舞的出現就是對其真實的寫照,并且也做出了淋漓盡致的闡述與解釋。例如仗鼓舞舞蹈中的主體動作“三翻身”特點是順擺、下沉、曲膝、形成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的影響。同時湘西白族人民為了抵御外敵、反抗壓迫求得本民族的發展和生存,將仗鼓作為武器,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三人一組,鼎足而立,邊唱邊跳,不僅強健了體魄,同時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精神探討價值
湘西白族人民崇尚本主,本主是湘西白族人民理想人物的化身,大多是為白族人民做出重大貢獻的受人尊敬和愛戴的已去世人物,他們以谷、鐘、王為為主姓把大、二、三神公視為自己的保護神。在重大節日或祭祀活動時,湘西白族人民都會通過跳仗鼓舞的形式,表達人們對本主神的崇敬之情、對祖先和民族英雄的歌頌與贊揚之情。在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舞蹈套路中有“蘇公背劍”、“趕鞭捧圣”,這兩個舞蹈套路分別象征了三神公和二神公。湘西白族人民通過舞蹈動作來傳承和發展民族精神,并以舞蹈藝術的形式告誡子孫后代要銘記祖先戰天斗地的艱苦歷程,學習先輩求生存、求發展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意志。
湘西白族仗鼓舞在不斷孕育時代精神的過程中流傳數百年不衰,2011年白族仗鼓舞被納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仗鼓舞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都與武術元素有著密切的聯系,白族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以及宗教信仰也決定了舞蹈必將與武術結合,于是仗鼓舞形成了獨特的舞蹈特征——舞武相融。它將武術與舞蹈完美結合,將舞蹈的意境美與武術的形式美進行巧妙的運用,同時武術元素在其舞蹈動作及舞蹈表演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 向智星.略論湘西白族的《仗鼓舞》[J].湖南大學學報,1998,02.
[2] 張云涯,楊中平.論武術和舞蹈的同源性、交融性、影響性[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03.
[3] 谷厲生.桑植白族文化特點[J].民族論壇,2003,09.
[4] 陳沛菊,喬鳳杰.武術與舞蹈[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01.
[5] 谷俊德.白族仗鼓舞探源[N].張家界日報,2006-7-10-3.
[6] 侯碧云.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藝術特征[J].藝海,2009,03.
[7] 侯碧云.桑植白族仗鼓舞[N].張家界日報.2010-5-14-3.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研課題《湘西白族民俗音樂研究》研究成果(12C0853);湖南省教育廳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試驗項目《湘西白族仗鼓舞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湘教通[2012]第402號:383】
作者簡介:
鈕小靜(1983-),女,河南許昌人,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樂文化研究。
高菲(1990-),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市第七中學音樂教師,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學音樂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