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利
(蘭州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當今中國民族聲樂教學中教師的重要性及對教師的要求
梁 利
(蘭州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時代在飛速發展,社會在不斷前進,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世界經濟、政治、文化都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中國民族聲樂教學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變化。在培養民族聲樂人才過程中,作為教學中間環節的教師對其所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通過顯示在當今中國民族聲樂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將教師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以加強民族聲樂教師全方位素質的不斷提升,拓寬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模式,促進民族聲樂事業的發展。
民族聲樂;聲樂教學;聲樂教師;重要性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在所有一切有益人類的事業中,首要一件,即教育人的事業。”足以說明教師的重要性,民族聲樂教師亦然如此。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民族聲樂愛好者投身于民族聲樂的學習當中,在紛繁復雜的學習環境下,如何選擇聲音的方向?如何更有利地學習民族聲樂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使得民族聲樂教師的重要性尤為突出。教師是領航人,掌舵者,是經驗的傳送者,更是教學理論得以實現的最基本保障,是教學觀與學生之間的直接紐帶。
(一)教師是領航人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個人“修行”的前提是師傅先“領進門”。對于“初來乍到”的學生來說,一個好的“領航人”極其重要,教師作為領航人,不僅要在學習方向為學生把關,還要在具體的聲音選擇、歌曲選擇、風格選擇以及學習方法上起到引導的作用,帶領學生走上正確而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二)教師是掌舵者
在學習民族聲樂的過程中,我們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音樂形式,領略到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見識到紛繁復雜的藝術環境,觸摸最真實的藝術本質,這樣就很容易陷入誤區或被世俗迷惑,找不清前進的方向,很容易脫離航道。對當前的教學狀況分析后發現,很多學生或者說聲樂學習者并沒有掌握正確、科學的學習力法,從而在訓練學習過程中沒有辦法快速入門。大多數學生在實際學習時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因此教師一定要把握學生前進的方向,防止其偏離航道。
(三)教師是經驗傳送者
因為教師聞道在先,術有專攻。通過多年的日積月累,在音樂知識面、曲目數量、歌曲技巧、以及生活閱歷等等方面積攢了一定的寶貴財富。教師作為經驗傳送者,不僅要將自己已有的經驗傳送給學生,還要以“過來人”的身份結合現代教學環境傳送給學生可靠、實用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更有效的找到切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這也體現了傳承的意義,將我們優秀的民族聲樂瑰寶代代相傳。民族聲樂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音樂院校和專門從事音樂工作的教師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教師是教學理論得以實現的最基本保障,是教學觀與學生之間的紐帶
科學的教學理論是指導教學實踐的有力依據。再科學的理論也必須由人去實施,去執行。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一種集體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起到非常重要的主導作用。要想通過教學理論全面實現教學的整體功能,就必須精心設計、周密組織和科學管理。因此,教師是教學理論得以實現的最基本保障,是教學理論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紐帶。
(一)樹立多元開放的教學觀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聲樂界的“土洋”唱法之爭,對于我國民族聲樂事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歷史影響和難以估量的積極意義。爭論之后最終確立了“土洋并存,融合發展”的方針,但在實際情況中我們看到,學院派的教學中仍然有不少教師還是為唱法本身所局限。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如果對美聲唱法進行了借鑒,其歌唱就不再是純粹的民族歌唱,這無疑是對“融合發展”這一理念的誤讀。其實融合就是在保留原有特色和優秀素質基礎上,有原則、有目的的融合。因此,教師應當跳出自身思維局限,不以唱法來要求學生,并鼓勵學生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在此基礎上為我所用。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與時代接軌,與群眾接軌。不能再以傳統觀念束縛思維,不能局限于唱法之間。每首作品從創作者的手中孕育而出,創作者必定使其承載了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當作品交到歌者手中,歌者通過二度創作賦予了作品新的生命,此時,我們應當考慮如何把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意境表達出來,而不是研究具體要用什么唱法。其實老百姓不懂什么唱法,能唱到老百姓心里就是“好”唱法。我們應以人民的需求為需求,踐行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教師應時刻思考,如何培養出人民熱愛的民族聲樂歌者。
(二)培養創新意識,完善教學方法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創新意識武裝自己,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學資源,積極開發和鼓勵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的培養起善于思考和創新的有益意識,從而促進學習的進步。
在具體的聲樂訓練中,教師可以借鑒西方聲樂的訓練方法,讓學生發出的聲音更有共鳴,以適應各種聲場的需求。但我們還應當發揚傳統戲曲的獨特唱法,使得咬字吐字更加清晰,讓學生做到“字正腔圓,以字行腔”,聲音如珍珠般顆粒分明,又連貫、圓潤。但有些教師過分注重發聲技巧的聯系,擴大演唱技巧的重要性,而失去了對作品情感的詮釋,使得學生只能稱之為歌唱的發聲機器,而非一個有靈魂的歌者。
(三)具有豐富的藝術實踐經驗
民族聲樂教師作為教育的先行者,必定要有豐富的藝術實踐經驗。沒有良好聲音基礎的教師,如何教授學生擁有好的聲音基礎呢?在舞臺上,教師沒有一個正確的歌唱習慣,東倒西歪,重心不穩,又如何教授學生擁有一個正確、大氣的歌唱狀態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使得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藝術實踐經驗,才能指導學生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
(四)不斷提高綜合素養
一名優秀的教師一定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養無止境,只有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努力追求:自立立人,自達達人,自強強人。作為一名民族聲樂教師,綜合素養的提高首先包括專業素質的發展,是專業教學的保證;其次,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成功的必要基礎。
1.專業素質的發展是專業教學的保證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聲樂界出現各式各樣的現象,例如跨界、混搭等等,一系列現象的出現預示了民族聲樂發展的可能性。教師應及時掌握不同領域的特性,把握不同風格的歌曲,使得專業素質過硬,這樣才能夠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正所謂:當教師想給學生一瓢水,你便必須有汪洋大海。
2.文化底蘊的不斷提高是藝術發展的需求
知識可以在短時間突擊提高,而文化底蘊卻是需要一個漫長過程的積累和沉淀。一個有著一定文化素養的教師,從氣質、風度、儀表,到行為方式和感染力都會對學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民族聲樂教師更要注重自己的文化修養,多讀書,多“充電”,除了精通自己本專業的知識以外,還要涉獵眾多領域的文化知識,關注眾多領域的發展動態,并且善于將知識與知識之間進行重組和內化,使知識得到遷移和升華,從而做到“厚積薄發”。
(五)注重因材施教和因人而異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對于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更是要做到個性化與普遍化結合,培養學生的共性與個性,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教師更應該做到深入觀察每個學生的特質,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為每個學生制定一套量身定做的培養方案。就像我們所熟知的那些音樂家,如郭蘭英、李谷一、宋祖英、張也、雷佳等等,他們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挖掘、激勵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做到熟練判斷、靈活應用。
長久以來,在民族聲樂教學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從最初的摸索階段,逐漸進入到總結、刨新的新征程,而就當前的情勢來說聲樂工作者依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對民族聲樂師資隊伍的要求更是越來越高。高校作為民族聲樂教學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及時調整教學理念和思路。教師切實踐行師者風范:傳道、授業、解惑。以培養更加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需要的民族聲樂人才,從而在民族聲樂藝術開放發展的大潮收獲喜悅。
[1]郝玫馨,郝紋卓.歌壇跨界現象給民族聲樂教學的啟示[J].藝術教育,2013(12).
[2]陳香瑩.民族聲樂教學改革與創新[J].藝術教育,2012(06).
[3]石惟止.聲樂教學法[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4]工世飛.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發展及其精神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運用探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梁利(1989—)女,漢族,河北,在讀研究生,蘭州大學,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聲樂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