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薛瑤
(漢口學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430212)
李斯特藝術歌曲和聲技法研究
王薛瑤
(漢口學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430212)
李斯特作為西方音樂史上一位重量級的大師,他的鋼琴演奏、現代鋼琴創造使他聞名于世界,同時他的創作方面也頗具建樹。本文主要介紹了李斯特藝術歌曲對和聲材料的運用以及李斯特歌曲對和聲進行的運用。
李斯特;西方音樂;藝術歌曲;和聲;運用
在西方音樂史上,李斯特以天才的鋼琴演奏家、現代鋼琴藝術的創造者而聞名,然而掩蓋于其華麗演奏技藝之下的創作方面的貢獻卻一直被人們忽視。他一生創作了將近一千多首音樂作品,不僅作有各種體裁的鋼琴作品和交響音樂,也是創作藝術歌曲的重要作曲家。在和聲材料的運用上,李斯特并沒有運用音響調色板添加過多的元素,基本上和聲的素材還是從傳統三度疊置結構上選取。當然,對于三度疊置結構的選取使用也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和聲材料方面,李斯特重點追求統一緯度的縱向和弦色彩組合形式。
(一)結構和弦
李斯特的結構和弦已經超越了傳統的三和弦的范疇,九和弦、分裂音等形式也在其歌曲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這些形態表現上雖然司空見慣,但是在具體的語境中卻承載著諸多功能。盡管一些和弦確實體現著一種常態功能,但是另外一些和弦的功能意義開始發生變化。例如在《找不到和平》這首歌曲中,最終雖然結束在升F小調的屬功能和聲上,但是這里的屬功能卻已經超越來傳統的“不穩定”特性,起到了穩定作品的效果。
(二)和弦音級
藝術歌曲中除了廣泛運用自然音,同樣,變音和弦在其中也起到了諸多作用。李斯特一改過去的主要以附屬和弦性與和弦外音性的外圍,加強對主音的大小調交替變換使用,增強了這些和弦的屬變功能以及增六合弦的應用。這些屬變功能的使用,有效地加強了和聲的緊張感,為歌曲增添了和聲的色彩,提升了歌曲的緊張度,在意境和情緒塑造方面,突出了一定的表現作用。
和弦作為和聲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想要把和聲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需要有和聲進行。和聲進行囊括了和弦的縱向、橫向運動的關系,它構成了和聲依次進行的順序。在李斯特的歌曲中,和聲進行有著多種方式,并且有著諸多形態。概述來說,李斯特的藝術歌曲比較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色彩性進行
色彩性進行是指沒有直接關系或者由變音而來的和弦進行組合的和弦進行模式。李斯特的藝術歌曲在利用色彩性進行時,不強調和聲的具體功能作用。這可以很好地體現聲樂作品的樂曲形象。色彩性進行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連續的三度根音進行,這種沒有明顯的進行關系,沒有強烈的凸顯性,所以被理解為平淡素雅,比較適用于浪漫主義。第二種是邏輯性進行,這種色彩性和聲模式一改以往的和弦進行次序邏輯,以橫向的套路展開和弦的排列,讓和聲的進行突破了以往的連接范圍,突出了和聲的情緒表達效果,給和聲旋律一種突出、意外的感覺。所以這種又被成為意外進行。這種意外進行有力地輔助了歌曲的意境傳達,凸顯了歌曲的特色與風格,帶有明顯的反差性。
(二)半音化線條進行
所謂半音化線條進行就是在原有的橫向和弦進行上,加入半音的進行模式。李斯特認為這種帶有層級性的進行順序可以有效地制造平穩、祥和的特點,適用于藝術歌曲中描寫內心、烘托氣氛的情景。例如他的歌曲《圖勒的國王》,李斯特生動地為我們再現了國王臨終之際把自己心愛的酒樽扔到大海里的情景和思緒,在該樂曲的第80-82小節的地方,利用半音下行的線條實現對和聲素材的連接。這種方式為樂段營造了平穩的氣氛,有力地塑造了國王臨終時平和、安詳的儀態,給藝術歌曲尾部帶來了悠遠漫長的已經。不僅可以有效地滿足場景的適應性,半音化線條可以有效地穿插在伴奏旋律、低聲部、內聲部當中,提升和聲的靈活性,塑造整體性氛圍。例如在歌曲《羅蕾萊》中,李斯特利用半音化線條穿插在歌曲伴奏的上升部當中,讓樂段的和聲內部不同的和弦有力地實現了連接,賦予了整個歌曲層層遞進的線條感,暢通感。同時又幫助和聲增強了色彩性,突出整體性功能。輕巧的半音快速行進在低聲部中,進行上下次序組合,讓旋律有了條動感,充分地描繪了和聲的邊緣,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小船在風中搖曳的場景。
李斯特的歌曲和聲技法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并且十分具有借鑒因素。無論從和聲材料、和聲進行哪個方面來分析李斯特的藝術歌曲,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發現,李斯特作為一位浪漫主義的音樂家,一直以來,都是在繼承上進行創新。如果說繼承更多體現在對和聲材料的運用上,其創新性更多體現在材料的組合方式上,實現二者相輔相成地遞進。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利用新穎的角度去模仿并超越前者,向世人證明著自己的偉大與存在的價值。
[1]郭杰.對李斯特藝術歌曲中和聲技法的研究[J].大舞臺,2015(1):125-126.
[2]王翠華,王中余.傳承而不拘泥博眾而又獨特——從《流浪者的夜歌》看李斯特藝術歌曲的和聲特點[J].美與時代,2007(2):68-69.
[3]陳靜.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一朵奇芭——李斯特藝術歌曲《羅列萊》解析[J].藝術百家,2008(S1):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