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怡
(溫州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溫州 325025 )
林虹音樂教育研究
張君怡
(溫州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溫州 325025 )
林虹(1925-2014),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在音樂教育領域、音樂理論領域以及音樂創作領域頗有成就的浙江溫嶺籍音樂家。其成就涉足到古詩詞藝術歌曲創作、音樂雜志創刊、音樂理論研究、音樂教材編寫等諸多領域。本文選取林虹及在其音樂教育方面的成就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力爭對林虹為我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做一個較為深入及全面的認識。
林虹;音樂教育;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歌選
林虹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位浙江溫嶺籍音樂家。縱觀其一生,在音樂教育、音樂理論以及音樂創作方面有著顯著的成就。其從事音樂教育工作40余年,音樂編輯工作10余年。出版《兒童唱游》 《音樂教程》等多本音樂教科書,發表《試唱、范唱、教唱》 《音教漫語》等多篇音樂文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音樂人才。此外,他還創辦了《中學生歌選》,并在此基礎上和著名音樂家周大風、靳卯君共同創辦建國后國內唯一的音樂教育雜志《中小學音樂教育》并擔任主編多年。本文主要以雜志創辦、教書育人、教材編創三方面為主要線索對林虹創刊過程加以追溯、教育觀念加以揭示、教育成果加以研究,以期能被更多人知曉林虹為我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中小學音樂教育》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內首本音樂教育雜志,它填補了當時國內普及音樂教育的空白,在國內外影響很大。《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的創辦是林虹為我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之一。文革結束后,林虹在音樂教育上另辟蹊徑,最早提出創辦《中小學音樂雜志》的設想。該雜志的前生刊物是在溫州出版的《中學生活頁歌選》以及《小學音樂教學手冊》(上、下冊)。林虹摯友渠川在“我的‘晚年朋友’林虹兄長”一文中回憶道:“開始我認識他時(林虹),他正在搞一個歌選,為中小學提供音樂教材。因為教育部并沒有規定哪個年級應該唱什么,苦于沒有教材,他就想出這個好主意。”另一位《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的創辦人之一靳卯君亦在《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三十周年創刊感言中提及:1976年后,中小學音樂教師、教具教學資料嚴重缺乏,很多中小學甚至開不出音樂課程。而在當時十分窘困的情況下,浙江溫州以溫州地區教師進修學院教研室音樂教研員林虹為首的幾位資深音樂老師編輯、出版、發行了教輔材料“活頁歌選”,其中除了適合中、小學音樂課教唱的歌曲外,還附有指導教學的短文,這也對當時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囧境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應急作用。而由林虹所主編1981年8月出版的《小學音樂教學手冊》(上、下冊)中圍繞全國統編的小學音樂教材內容,撰寫了有關小學音樂教學的論述,選編了一至五年級各種類型的教案并做簡要說明。值得一提的是,該手冊在當時沒有發行部門、書號、售價,只有溫州地區教師進修學院的一篇前言說明以及編寫出版的目錄,仍然依靠“聯絡圖”銷售到全國各地。《小學音樂教學手冊》在當時的編寫力求切合小學實際,對當時教師們的教學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幫助。
隨后,在《小學音樂教學手冊》的基礎上,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的《小學音樂教學參考書》在1983年正式出版,林虹正是當時原書的策劃人,成書前林虹邀請在當時該書的另外幾位編者到溫州,住在柴橋巷溫州地區招待所日以繼夜地進行全書的編排、修改工作。在該書編纂期間,在溫州定稿、排版、印刷、發行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成功創辦,雖無刊號,但賀綠汀、丁善德、周小燕等音樂教育家都為之寫稿。《中小學音樂教育》出版前,林虹曾專程去北京向中國音協負責人和教育部分管藝術教育的同志匯報請示,他們亦表示支持。初創時期,編輯部設在林虹當時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的同窗學友原浙江省音樂家協會副編審靳卯君的家中,林虹當時主要負責美編及歌稿件。后二人邀請時任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周大風擔任刊物主編,三人一拍即合。
至今為止《中小學音樂教育》已有30年歷史,出版超過250期,林虹當年最早提出創辦《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的設想已不再是設想。它初創之始,音教剛剛復蘇,幾十年來,《中小學音樂教育》已經從林虹老先生當年腦海里的一個念頭成就了如今的一番景象,而當年那個為此不斷忙碌疲憊的身影卻已經永遠的離開了我們。時光漸逝,刊物日新月異,創辦人垂垂老去,刊物的編輯亦不斷易人。自1955年始,林虹的名字已不再出現在期刊當中,但其在那個困苦的年代為我國音樂教育發展所付出的努力,卻不能讓人忘記,這不僅僅是貢獻,更是屬于那個年代,那些老藝術家們一種特有的精神財富。
林虹從事音樂教育40余載,亦為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林虹1947來溫,先后在溫州師范學院學校、溫州教師進修學院等多所學校任教。40年來,林虹先生一直以自己的良好專業素養以及對學生的慈母情懷而聞名教壇,贏得眾多學生“粉絲”。詹振權是林虹先生六十年前的學生,他與林虹先生一直交往密切,是先生家的常客。詹振權回憶:“他在讀書時代并不太喜歡音樂,但林先生讓他愛上了音樂課。‘文革’期間他曾在農村中小學工作,因當時的學校缺乏專業的音樂老師教師、常常拉他代課。他能自彈自唱,偶爾還會寫詞作曲。在那個年代,音樂是副課,很多人并不重視,但林老師卻讓我們這些缺乏音樂細胞的‘樂盲’學生也能感受音樂課的快樂和感受”。知名音樂家胡廣澤說:“幾十年來,我一直與音樂打交道,但與老師的聯系始終保持。他一直是我音樂藝術創作道路上的指路標,也是我的知音。如果說我有點滴成就的話,應歸功于老師。”鄭夢熊是1957年當時“調干”到溫州師范學校讀書時林虹先生的學生。他在往憶特別提起:“林老師在自己的音樂教育課堂中總說要音中有樂,快快樂樂的學,不要苦著臉學習音樂,鼓勵和培養我們”樂觀的心情。所以林虹先生的的課堂總是輕松愉快,樂中長知。”
幾十年來,林虹在教書育人中的兢兢業業與獨特方式使得他桃李滿園,他的學生們亦承載著林虹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各自不同的崗位為音樂文化、教育做著自己的貢獻。
20世紀初,我國音樂教育剛剛復蘇,基礎薄弱,教師教具嚴重缺乏。林虹應教學所需,創編了一部分教材,對當時音樂教師的課程教學給予了一定的啟發。1952年出版的《兒童唱游》是一本音樂教學上的重要資料,唱游是音樂和體育的結合,是以節奏活動、聽音動作、唱歌表演為主的游戲活動。它能提高兒童唱歌游戲的興趣,發展兒童對于生活周圍新鮮事物的模仿活動,創造才能,以及歌唱表演能力。在當時,林虹認為現有的一些唱游教材,大都偏重于唱歌表演。根據當時幼兒園與小學的一般實際情況,教師們不但需要唱歌表演的教材,而且也很需要唱游教學上的資料。教材總共分為基本練習、韻律活動、唱歌表演與唱歌游戲四個部分,在每一部分前,都寫上了一些簡略的教法要點。林虹在教材中創作了《練好身體駕飛機》、《造飛機》、《春天到》等兒童表演歌曲。這本唱游教材在當時對于音樂教學者來說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小學音樂教學手冊(上、下)冊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前身,作為編者之一的林虹在其中編寫了小學音樂教學漫談部分,其中包括“談談小學音樂教學的聽音練習”和“談談小學音樂教學的節奏練習”。這些教材在編輯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身心特點,編寫順序由易入難;入冊曲目循序漸進;歌詞內容通俗易懂,教學方式趣味盎然。除此之外,林虹先生所編寫的教材還有《音樂教程》《中學生歌選》等等。
林虹的一生走得并不算平坦,他是在動蕩的大時代中一名搞音樂的知識分子,他的音樂人生與時代變遷有著必然的聯系。幾十年來,林虹在音樂教育的道路上,辦雜志、創期刊、編教程、育人才,苦中以此為樂,艱辛不與人知。有學者說過“只要對中國音樂有著相當貢獻的人,都要進行研究,根據他們的貢獻和在歷史中所起的作用給予公正客觀的評價。”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們認識到了這一點,史學界應本著歷史使命感客觀、全面的評價這些老藝術家們的歷史功績。
[1]靳卯君.《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創刊三十周年[J].人民音樂,2014(6).
[2]林虹.跨越千年的歌一唐宋詩詞歌曲作品選[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4(9).
[3]林虹,馬紹常編.兒童唱游[M].文化出版社發行,19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