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玥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蝴蝶飛舞
——舒曼的人生
卓 玥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筆者在彈過舒曼的鋼琴套曲《蝴蝶》之后,對舒曼本人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心,是什么讓舒曼的作品那么具有畫面性和對比性,在舒曼的一生中他到底經歷了什么,帶著這些疑問,展開了對舒曼的了解。
鋼琴;舒曼
舒曼的一生只有46歲,在他短暫的生命里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音樂作品,聆聽舒曼的作品就好像走進了他的世界中,他所描繪的場景、塑造的人物都繪聲繪色的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他的作品主要涉及鋼琴、藝術歌曲和交響樂等體裁。在他生活的年代里,法國的七月革命刺激了德國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這一時期,音樂領域先進的音樂家用不同的方式對封建貴族和落后的市民階級藝術進行了強烈的斗爭,這些音樂家們不僅創作出了先進的代表民主主義的作品,而且通過教育、評論、演出宣傳了德國先進的音樂,提高了當時的音樂水平,豐富了音樂文化,貢獻最大的兩位音樂家就是舒曼和門德爾松。其中因為舒曼性格的原因,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缺點在舒曼的評論和創作中表現的特別明顯,一方面要寫現實生活,要與古典的優秀傳統保持聯系,另一方面他又沉浸在自己的夢境中,不能自拔。
舒曼從小生活在一個文學性的世界中,因為他的父親在當地是一名書商,導致舒曼的作品中處處充滿著文化氣息。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詩人和音樂評論家,他最崇拜的人就是詩人保羅和作家霍夫曼,這兩位對舒曼的影響是巨大的,細細去聆聽舒曼的作品,不難發現保羅式的沖動和霍夫曼式的浪漫與唯美,這兩位對舒曼今后的創作也有著深刻的影響,比如作品《蝴蝶》中描述了兩個性格不同的兄弟沃爾特和伏爾特同時熱戀上維娜姑娘的故事,沃爾特性格活潑開朗、熱情奔放并且富于幻想,伏爾特則務實而略顯害羞,這兩個人的性格也是舒曼內心中的性格對比。在其父去世后,18歲的舒曼遵尋母親的意愿進入大學學習法律。舒曼天生爛漫并不拘泥于大學生活,他認為冰冷的法律讓他與外界隔絕,所以在直到1830年舒曼聽了帕尼格格的演奏會后受到了震撼,自此才立志成為一名音樂家。
舒曼因學習法律從家鄉來到了萊比錫大學,同時也跟隨著鋼琴家維克學習鋼琴,就這樣舒曼遇到了他一生的摯愛——維克的女兒克拉拉,作為鋼琴家的女兒,克拉拉對鋼琴有著獨特的見解,她對舒曼的音樂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由于舒曼啟蒙較晚沒有一套系統的練習方法,他發現自己的中指、無名指力量不夠,經過了長期訓練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舒曼對自己的技術感到很失望,在他的老師維克不在萊比錫的時間,他做出了個瘋狂舉動,特制了一種機械固定在手上,借此拉伸手指間距,并讓手指承受沙包負重練習,導致手指永久性受傷,這就像是蝴蝶沒有了翅膀,舒曼的鋼琴家的夢想過早的破滅。從此舒曼的主要精力集中到了作曲和音樂評論中,幼小的經歷以及對文學的熱愛,和他那細膩的心思,使舒曼對鋼琴的感悟和優秀的音樂才華是他人所不可及的。在1830~1839這十年中舒曼寫出了大量的鋼琴作品。如《狂歡節》、《蝴蝶》等。1840年是個轉折點,在這之后他擴展了音樂范圍,創作主要集中在藝術歌曲、交響樂作品、室內和清唱劇。
舒曼的鋼琴作品按照結構形式可以分為兩大類,小套曲和大型曲。前者很接近組曲和變奏曲的形式,后者則繼承了古典奏明曲的原則。但無論哪一類都能表現出舒曼的大膽的創作風格。舒曼所寫的組曲與變奏曲性質的套曲中最特別的一個就是《蝴蝶》。舒曼認為文學和音樂是一體的,他決定把讓保羅的文學精神融入在自己的樂曲之中,小說《血氣方剛的時代》作為舒曼的實驗對象,其中《假面舞會》這一章節,舒曼用音樂的形式呈現在了大家的眼前,音樂處處能讓人想起保羅所描寫的文字景象,自此改編極其成功,在創作過程中舒曼漸漸有了自己的風格,雖不像舒伯特作品那樣的氣勢龐大,卻能深深的走進人的心里,音樂界開始注意這顆新星,舒曼這只蝴蝶已經飛入了廣袤而壯麗的宇宙之中。
除了鋼琴作品外,舒曼的另一主要創作領域是藝術歌曲,1840年舒曼為莎士比亞的歌劇中的《愚人之歌》配樂,好評如潮。從此激發起了舒曼在藝術歌曲上面的創作欲望,在這一年舒曼完成了約50余首聲樂作品,也稱作舒曼的“歌曲之年”。婚后舒曼因為手指的原因開始作曲,克拉拉演奏,她了解舒曼的音樂方式、音樂性格,每一個細節變化她都會完美的展現出來,克拉拉這種演奏精神也深深影響了一代的音樂家,演奏者應該先尊重作曲家想要表達的內容,隨后才是華麗的技巧,還好舒曼有克拉拉,她就相當于舒曼的雙手,是舒曼音樂的最重要詮釋者。手指的悲哀雖然伴隨了舒曼的后半生,但悲哀的背后是勃發的音樂動力,就像破繭重生的蝴蝶,舒曼發現了更加廣闊的音樂空間。
創作之外,舒曼還擔任了《新音樂雜志》的編輯工作,這份雜志繼續走著個性化與浪漫化的路線,就像是舒曼的影子一樣,他經常使用兩個筆名對音樂家的作品進行評論,這也像舒曼內心深處糾結的兩個小人。通過演奏舒曼的作品,我們會發現舒曼的鋼琴作品難以琢磨,情緒難以把握,很多人說舒曼是神經病,或者他有精神分裂,其實舒曼是一個雙重性格的人。1842年舒曼因為瘋狂創作弦樂導致首次精神崩潰,他常常在理智與混亂中游離,情緒過度緊張,導致舒曼晚期的作品跳躍性較強,能迸發出強烈的火花,在為自己的作品指揮中,舒曼常常神智模糊,在1853年他退出了樂壇,此后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面了,此時的舒曼就像是落幕的煙花,悲慘的人生也快要結束了,之后一年舒曼精神全面崩潰爆發,在漫漫大雨中跳進了萊茵河,被救起后舒曼在精神病院度過了自己最后兩年的時光。
舒曼終年46歲,如蝴蝶般的一生就這樣落下帷幕,音樂俘獲了他,滋養了他,最后也毀掉了他。在他音樂中執著、狂放的一面似乎也為他悲劇的人生埋下了伏筆。他不會料到在嘗盡了坎坷的一生過后贏得了無數人的鮮花與掌聲。最后,我愿再彈一遍《蝴蝶》重新走進他的人生,感受他心中那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