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昊
(阿壩師范學院,四川 阿壩州 611800)
淺析傳統揚琴藝術的地方風格
張新昊
(阿壩師范學院,四川 阿壩州 611800)
揚琴自波斯傳入中國后,經過民間樂師的實踐和積累,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演奏技藝。揚琴在不同地區的地方風格也各有不同,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的傳統流派主要包括江南絲竹揚琴、廣東音樂揚琴、四川揚琴、東北揚琴和新疆揚琴。本文將對傳統揚琴藝術的地方風格進行探討分析,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思路。
揚琴;傳統藝術;地方風格
明朝末年,揚琴通過波斯傳入中國,最開始是在廣東沿海以及江浙一帶流傳,隨著后期民間樂器的興起,揚琴也開始向中國內陸發展,經過民間樂師的實踐和積累,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演奏技藝。揚琴作為中華民族藝術形式的其中一種,極具表現力,既能將民間古曲演奏的清新淡雅,又能將現代音樂作用表達的淋漓盡致,可庸俗可高雅,深受民間藝人和專業人員的喜愛。揚琴在不同地區的演奏形式也各有不同,其中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的傳統流派主要包括江南絲竹揚琴、廣東音樂揚琴、四川揚琴、東北揚琴和新疆揚琴。本文將對傳統揚琴藝術的地方風格進行探討分析,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思路。
江南絲竹揚琴的發展與江南絲竹這一樂種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且主要形成和發展在江蘇、上海、浙江一帶。江南絲竹揚琴在演奏的過程中,通常多與竹笛、二胡、琵琶等樂器配合演奏,強調彈輪和裝飾音技法的運用,通過齊竹、襯音、顫音、長輪、彈輪、裝飾音、變奏等手法來體現江南清秀之美的藝術效果。例如[1]在《彈詞三六》中,通過反鍵和單彈輪的有效運用,活潑、灑脫和富有變化的音樂風格呈現為猶如詩畫一般,從而煥發出民族神韻。對江南絲竹揚琴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是任悔初、張志翔等,其中,任悔初被稱之為江南絲竹揚琴的開拓者,他敢于大膽創新,且技藝精湛,代表作《中花六板》。
揚琴是廣東音樂中重要的主奏樂器之一,而在最開始,揚琴只是作為祭詠誥本、時拍和七鼓為禪門僧侶、道士、尼姑伴奏用,后來則逐漸開始流行于彈唱藝人之間[2]。廣東揚琴尤為擅長頓音、襯音、顫竹及座音等技法的運用,其主要特點為輕快、活潑、爽朗、流暢、清新、淡雅、明亮等,將揚琴的華麗靈巧表現的淋漓盡致。在《雨打芭蕉》中,通過運用頓音,將雨打芭蕉的淅瀝之聲完美表達,聽者猶見芭蕉的搖曳之態。對廣東揚琴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有嚴老烈、丘鶴儔。嚴老烈是最早的廣東揚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代表作《旱天雷》、《歸來燕》等。丘鶴儔著作有《琴學新編》,是廣東揚琴最早出版的理論書籍。
四川揚琴最顯著的地方風格在于,多是采用自彈自唱的形式,同時將四川揚琴的曲牌加在作品的開頭和結尾。除此之外,四川揚琴允許出現雜音的不協和音符,例如在《將軍令》中反復出現的mi和fa音響。這是因為雜音能夠促使音樂氣氛變得更加強烈,從而幫助揚琴演奏呈現出戲劇性的效果。揚琴在四川揚琴中被稱為“骨架”,這是因為四川揚琴的音樂作品多屬于剛勁豪放的類型,其中熱烈粗獷的曲風居多[3]。四川揚琴的代表人物有李德才、李聯升。其中,李德才在四川揚琴中的藝術造詣最高,代表作是《將軍令》。
東北揚琴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東北地區地方皮影戲的影響,由揚琴藝人結合本土音樂以及民間音樂創立起來的[4]。東北揚琴傳統技法的特點在于抑揚有節、韻味委婉。運用傳統的藝術手段及其演奏技法表現演奏著內心的音樂世界。東北揚琴的代表人物有趙殿學、王沂甫。趙殿學代表作有《蘇武牧羊》。王沂甫首創揚琴的“勾弦”技巧,并由此創作揚琴獨奏曲《春天》;在19世紀60年代,首次將揚琴演奏技巧發展總結為彈、輪、點、撥、顫、滑、揉、勾八大技巧;其代表作有《繡荷包》。
早在16世紀初期,新疆的民間藝人就開始對揚琴演奏藝術形式進行了關注,通過不斷對其進行挖掘和整理,在維吾爾族額十二木卡姆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新疆揚琴。新疆揚琴是我國傳統揚琴藝術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演奏方式也具有明顯的地方風格。新疆揚琴的演奏技法主要體現在壓揉,例如節奏中的襯竹,音樂結尾中的上下行伴音級進演奏等,都是新疆揚琴的主要特點[5]。吳軍是新疆揚琴的代表人物,也是新疆揚琴傳統藝術界中,年齡最小、成就最顯赫的一位。
在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藝術長河中,民族傳統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一直強調“以曲為美”,“忌直貴曲”,講求“余音繞梁、韻味雋永”。揚琴這一樂器具有極高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充分體現了民族傳統音樂藝術追求曲線性格的內在精神。揚琴在不同地區的演奏形式也各有不同,其中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的傳統流派主要包括江南絲竹揚琴、廣東音樂揚琴、四川揚琴、東北揚琴和新疆揚琴。不同地域的揚琴藝術,在表現形式方面具有不同的風格,主要體現在題材選取方面,通常都是與其地域風情相結合,并最終反映到藝術作品中來。隨著時代的不斷向前發展和藝術的多元化發展,揚琴藝術作品也應當不斷改革創新,揚琴藝術家應該在掌握好基本功的基礎上,大膽革新,掌握揚琴創新技法,實現揚琴演奏技法的不斷創新和傳承,提升揚琴藝術的表現力,增加演奏形式的創新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條符合時代發展和人們精神追求的前進道路。
[1]黃坤.揚琴演奏的技法分析及創新的必要性研究[J].商,2015,11∶318.
[2]楊昭君. “北路”山東琴書揚琴的傳播變遷及其思考[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4,03∶29-33.
[3]陳香蓮.揚琴創新技法對揚琴藝術發展的影響[J].音樂研究,2012,10∶78-80.
[4]林紅.中國當代揚琴藝術生態解析與思考[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4,24(2)∶104-107.
[5]趙新芝.揚琴在中國的發展歷程[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33(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