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子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德彪西《為鋼琴而作》演奏分析與詮釋
張李子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為鋼琴而作》是法國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代表作之一,他所創作的作品代表了一種浪漫主義向20世紀現代音樂風格的轉變意識,對隨后的世界音樂創作都帶來了深遠影響。這部作品主要涵蓋了《前奏曲》、《薩拉班德舞曲》和《托卡塔》三首樂曲,雖然后人對作品的藝術性評價很高,但是對它在演奏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薄弱,本文就著重探討了這首作品的演奏特點和具體的樂曲練習處理方法。
《為鋼琴而作》;德彪西;演奏要點;層次;觸鍵;處理方法
《為鋼琴而作》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是10年間德彪西的唯一一部鋼琴作品,作品中充滿了巴洛克古典鋼琴斷奏語言風格,完美向世人展示了一種冷靜性的音樂精神。《為鋼琴而作》也是第一部展現德彪西和聲語言創作的鋼琴作品,它采用了新穎的巴洛克時期鍵盤組曲寫法來創作,并且也遵循采納了傳統的和聲模式,但這其中所出現的全新和聲語言卻是前所未有的,例如《薩拉班德舞曲》中那段不協和的七度、九度和弦平行演奏就是極為亮眼的創作細節。
德彪西是擁有超高演奏技巧的一代作曲家,他尤其在和聲效果與音樂色彩研究方面十分出眾,能夠很好的把握鋼琴演奏時對音色與力度的控制,追求一種“無槌之音”的觸鍵方式和豐富細膩的踏板技巧。為了更深刻的了解德彪西的這部作品,應該從作品中對音色、力度、觸鍵的演奏技巧把握運用方面來分析問題。
(一)對音色層次的演奏要點分析
德彪西一直都認為鋼琴是能夠迸發出樂隊整體音效的樂器,是有爆發力的,也是具有音色層次的,即鋼琴能在不同音區的不同音色中模仿不同樂器的聲音。所以德彪西的作品并不注重激情演繹,而是更注重對音色變化的把握,它的音樂色彩表現能力相當豐富,給人一種畫面感。在《為鋼琴而作》這首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德彪西就希望表達這種對音色層次的創作想法。舉例來說,在第一首樂曲《前奏曲》的第44~56小節mf-ff中,不但要求演奏者彈出漸強的效果,還要注重對音色漸亮的細膩表達。雖然從原則上來看ff力度已經相當強,但作品希望在演奏時不需要過于豪放與激情,更多的是一種對音色前后對比變化的處理,保持音色具有足夠的亮度即可。再來看《前奏曲》的71~95小節mf-ff,這里就要求演奏者用較輕的力度來控制音量,表達出一種悠揚、意味深遠的音質感覺,所以在演奏手法的表達方面就要采用貼鍵技巧和緩慢觸鍵技巧,透露出一種對彈奏運力的強烈控制欲望,收斂感情。所以說,從音色層次把握這一點來看,德彪西的《為鋼琴而作》是變化多端的,時而需要純凈透徹的亮聲,時而需要朦朧縹緲的柔聲,但總體來看要避免演奏時的敲擊性彈奏,不要顆粒感音效效果,要做到延長每一個音階,使每一個音符都能產生共鳴效果。
(二)對力度層次的演奏要點分析
力度層次表現是《為鋼琴而作》的亮點,它全面擴展了演奏時的響亮度,最強時可以達到fff力度,而最弱時也會達到ppp,力度層次變化范圍相當之大,所以可變化層次也相當豐富。在作品中,最弱力度是德彪西對作品思維表現的核心,希望給人一種朦朧、模糊的印象,而最強力度則希望反向渲染一種寧靜的音樂氛圍,兩者形成鮮明對比。在《托卡塔》的第246~248小節,它就是典型的從低音區逐漸轉向高音區,隨同的是橫跨5個音區時力度層次的由弱及強,給予欣賞者以強烈的感官刺激。所以這一段非常強調對演奏者手臂、手腕、手指力量的控制,一定要結合為一個整體,確保整個臂部力量的集體爆發,快速直接而準確的將力量從上臂傳到指尖觸鍵,一直傳到鍵底。再看在《薩拉班德舞曲》的第56~72小節,其旋律線條始終處于右手的高音聲部部位,整體彈奏節奏要求簡潔流暢富于流動性,所以在這里的力度層次變化也是相當豐富,總體要體現一種樂曲中由動轉靜的姿態,形成一種動靜對比的美好。
從對力度層次的變化表達也看出德彪西在創作過程中的細膩心思,他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前要首先聆聽作品,再考慮用何種演奏方法來實現它,后人將其稱為是鋼琴演奏的“內心聽覺”。通過聆聽作品所要求的聲音來想象最后演繹出成千上萬種音色,演奏者要做到的就是把握好分寸,確保對音響表現效果的烘托作用,達到一種演奏與傾聽都意猶未盡的感覺。
(三)對觸鍵方法的演奏要點分析
德彪西對鋼琴觸鍵相當敏感,他曾經讓人們忘記鋼琴的琴錘,這是因為他對鍵盤精致的敲擊讓人幾乎忘記了鋼琴還有琴錘的存在。德彪西對觸鍵技巧最著名的教誨就是“在彈奏鋼琴時,指尖一定要敏捷。在彈奏和弦時,指尖一定要吸引住琴鍵,讓你的手就像一塊磁石。”按照德彪西的理論來看,人指尖的那一小塊肉墊必須高度靈敏,才能在觸鍵時產生一種透過面紗彈奏的美妙感覺。所以說觸鍵技巧也體現在了德彪西的作品創作中,是演奏他曲目時必須要掌握的鋼琴技巧。
在演奏德彪西的作品時,手指觸鍵注意一定要放平并輕撫琴鍵,用手指指腹來觸鍵產生最溫柔的聲音,讓聽眾完全感覺不到琴錘的存在。換言之,德彪西鋼琴作品不像是在彈琴,而更像是在“摸琴”,盡量避免手指直上直下的敲擊琴鍵,即使是那樣的演奏也要在下鍵速度時做到盡量放緩。在《前奏曲》的第6~24小節,此段的低音聲部一直作為主音出現,所以演奏過程中要注意深度觸鍵,時刻保持對持續音的控制。到了中聲部要注重對主旋律觸鍵速度的控制,可以稍微加快,但一定不要用力敲擊琴鍵,對右手高聲部的分解與和弦則要放在次要部位處理,依然要采用平手指撫摸琴鍵的方式彈奏,使鋼琴發出柔和的音色,柔軟而不生硬。
總體來看,德彪西作品的觸鍵技術要求相當獨特,它要求音與音之間的不連接,而且觸鍵手指的總量也不要完全保留在鍵底,要做到不做停留,收放自如,尤其是對觸鍵的速度要求非常高,常常要彈奏出許多半連音效果,它也是《為鋼琴而作》這部作品中所要掌握的核心演奏技術之一。
《為鋼琴而作》由3首獨立樂曲組成,分別為《前奏曲》、《薩拉班德舞曲》和《托卡塔》,本文主要以《前奏曲》為背景對該組曲的演奏練習處理方法進行分析,明確在演奏過程中所要注重的各種技巧運用。
《前奏曲》作為組曲的首部樂曲,它的節奏非常活潑,在這首樂曲中非常注重對全音階、連續不協和平行和弦的演奏處理,以下將作出講解。
《前奏曲》的起始部分主要以f力度引出,演奏時要十分注意左手的低音聲部旋律把握,而右手則用來分解和弦,并與左手旋律聲部形成緊密銜接。在演奏練習時完全可以將左手拉出來單獨練習,右手的主要注意技術要點就是在伴奏聲部演奏時要在音量上加以控制并弱于左右,伴隨漸弱力度來逐漸引出主旋律。
在作品中,演奏者尤其要訓練自我對各個聲部的演奏方法。首先在低音聲部部分,要時刻保持低音聲部為持續A音,在彈奏A音時一定要做到深觸鍵彈奏,將力度稍微加強以獲取較大的振動效果,使音符持續時間有所加強。在彈奏持續A音的過程中左手也應該伴隨聲部演奏來配合右手,由于作品中對音區跨度要求較大(最大時可達到4個八度),所以僅僅依靠兩只手還難以完成演奏,應該結合踏板腳尖部位淺踏來保持持續低音,讓踏板成為演奏者的“第三只手”。如此一來持續A音就會得以延續。在踏板技巧的要求方面,所謂淺踏即1/2左右深度,如果完全踏入會導致演奏和聲不清晰,出現渾濁現象,這就無法達到《前奏曲》所要求的鮮明音響效果,可以考慮按照旋律的節奏每兩小節換一次踏板,以配合歡快的樂曲節奏。
對中聲部的練習處理方法主要注重對旋律線條的拿捏,要始終保持清晰,且最好依靠右手大拇指來進行彈奏,以突出曲調音單音效果。演奏者在練習過程中一定要手耳并用,在明確旋律線后在演奏漸強漸弱的起伏效果,達成演奏的流暢性目的。
德彪西的《為鋼琴惡而作》其整部作品都在追求一種音樂色彩,希望通過演奏者對作品中音色和力度的精確把握來明確諸多演奏技術處理方法,將諸如觸鍵、踏板等鋼琴演奏技巧豐富化、細膩化。總體而言,這也是德彪西對鋼琴作品演奏創作技法上的一種突破和創新,體現了德彪西音樂風格的獨樹一幟。
[1]董攀攀.德彪西《為鋼琴而作》的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5,33(3):221-225.
[2]汪天天.探究德彪西《為鋼琴而作》的作品詮釋[J].上海師范大學,2015.
[3]黃慧玲.德彪西《為鋼琴而作》的創作特色與演奏解析[J].西南大學,2014.
張李子(1988—),女,河南省南陽市人,南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計算機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