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蘭
(浦江縣文化館,浙江 浦江 322200)
浦江民營劇團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
陳曉蘭
(浦江縣文化館,浙江 浦江 322200)
2015年1月,浙江省文化廳聯合浙江省委宣傳部、財政廳研究制定并下文印發了《浙江省傳統戲劇保護振興計劃》。在該計劃中有一條很重要的內容是“推動戲劇團體發展”,而民營劇團正是戲劇團體的一部分。民營劇團來自于民間、成長于民間、服務于民間,是促進傳統戲劇發展的重要力量。保護和發展民營劇團,對于繁榮文化市場、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弘揚傳統戲劇、推進城鄉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浦江縣民營劇團得到蓬勃發展,一度呈現繁榮景象。但隨著社會發展,浦江縣民營劇團生存受到劇烈沖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演出市場不斷發展變化的要求不相適應,各民營劇團存在著演出設施設備簡陋、產業不成規模、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人才資金不足等各種問題,因此我縣農村劇團數量急劇減少。如何提高現有民營劇團的市場競爭力,發展和壯大民營劇團,鼓勵和扶持民營劇團,是我們面對的重要課題。
浦江;民營劇團
目前,浦江縣登記注冊的民營劇團僅存有3家,與上世紀80年代我縣曾同時存在40余家民營劇團形成鮮明對照。且現有劇團每家演職員約40人左右中,有五分之四是外地人,平均演出時間約半年左右,約半年時間處于閑散狀態。由此可見,我縣的民營劇團生存狀況堪憂。主要問題表現在:
(一)收支平衡,持續乏力
據調查,浦江縣民營劇團每年平均演出400場,收入在100萬元左右,而每年演職員工資及日常支出也需100萬元左右,總體上保持平衡。因此,各劇團基本上只能做到養家糊口,而難以抽出資金為劇團的綜合發展創造條件,可持續發展能力十分薄弱。
(二)設備簡陋,影響發展
目前我縣各民營劇團的硬件設備大都陳舊簡陋,服裝、道具、燈光、音響、樂器、布景等或是東拼西湊而成,或是上世紀80年代舊貨,或是低價質差之物,由于嚴重缺乏資金注入,硬件設備既不足又較差,嚴重影響了民營劇團的演出質量。
(三)人才匱乏,傳承困難
如果說舞臺表演藝術是中國農業文明社會和近代工業社會商品經濟環境中大眾文化消費的產物。那么劇團的產生及其生存,無論在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還是后工業文明與信息時代,都應該是一個適應社會經濟體制要求,有利于傳統戲劇的傳承繁榮和發展,能夠自主生產、自負盈虧、自我繁育的藝術獨立機構。而我縣的民營劇團的現實是處在沒有政府強有力的扶持與社會資本的支撐的自生自滅的狀態。劇團為了生存,只招不育,不問戶籍,不論年齡,不求固定。現存的民營劇團演藝人才大都是80年代前學藝而成,老齡化問題十分突出。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把加快發展民營劇團,擺在當地文化工作特別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扶持引導,積極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民營劇團。全縣各級文化部門及單位要堅持寓管理于服務,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提供優良服務,更好地維護民營劇團的合法權益。財政、稅務、民政、工商等相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主動配合、加強協調,形成共同推動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的合力。要完善考核機制,把民營劇團發展狀況納入對各鄉鎮文化工作考核、文化市場評估的重要內容,加大對推動民營劇團發展的監督、檢查和考核力度。
(二)加強宣傳引導
組織新聞媒體積極宣傳報道民營劇團先進事跡,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提升行業形象,形成有利于民營劇團健康發展的社會輿論氛圍。對民營劇團的優秀劇(節)目,要組織文藝評論家在媒體上進行宣傳評價,選擇一定數量的作品在電臺、電視臺播放,加大推介力度,擴大社會影響。同時,要樹立資質優、發展好的民營劇團典型,推出有大力弘揚主旋律、長期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群眾的優秀民營劇團和演職人員,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
為體現政府的導向與意志,有利于傳統戲劇的傳承與發展,改善與優化演藝業的生存發展環境,認真貫徹執行《浙江省傳統戲劇保護振興計劃》,根據我縣民營劇團的現狀與傳統戲劇演藝行業的特殊性,當前重點要完善扶持政策,整合資源要素,改善市場環境,著力解決各類不利于民營劇團的問題,盡快提高我縣民營劇團的整體素質,充分發揮民營劇團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重要作用。
(一)注重人才資源保護與培養,加強民營劇團人才隊伍建設
任何事業的發展都是以人才為首要條件的。我縣自公辦浦江婺劇團整體解散后,由于種種原因,事實上對戲曲表演專業藝術人才的價值認定和資源保護利用缺乏科學性,造成專業人才嚴重流失。同時對演藝人才的培養也缺乏有效的培育機制,致使我縣演藝專業人才,特別是傳統戲曲表演人才奇缺。因此,今后培養戲曲表演人才,要結合我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浦江亂彈》的傳承保護,每年撥出專項經費使劇團向規模化、產業化創造條件,為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打實基礎。
(二)建立獎勵機制,扶持民營劇團
民營劇團是一支繁榮群眾文化的生力軍,其意義與作用已成為共識。因此,為鼓勵民營劇團在民間積極演出,積極為自我發展,政府部門要建立獎勵機制,采取以補代辦、以獎代補的模式與辦法進行扶持。對全縣各民營劇團進行一年一度的綜合考核。以提高各民營劇團的管理水平,表演藝術與設備條件。文化部門要堅持分類指導原則,按照不同的表演門類、劇團規模和經營模式,積極開展“創星評優”活動,對民營劇團實施差異化激勵管理,鼓勵民營劇團根據自身特點和實際,辦出特色。
(三)強化對演出市場的監管
堅決打擊非法演出、非法演出中介活動,依法保護民營劇團、從業人員以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根據重心下移、屬地管理的原則,深化文化廣場綜合執法改革,鄉鎮政府及有關機構應協助做好農村演出市場執法工作,有條件的鄉鎮要建立監管隊伍,進一步加強農村演出市場監管,依法維護農村演出市場秩序,使民營劇團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中健康發展。
民營劇團的繁榮和發展,離不開政府、社會、劇團三方的通力合作。相信通過為民營劇團營造良好環境和推進民營劇團建設的一系列措施,將使民營劇團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而我們的傳統戲劇也將得到保護和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