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萱
(福建省廈門市新源小學,福建 廈門 361000)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落實“每課一美育”例談
杜 萱
(福建省廈門市新源小學,福建 廈門 361000)
美育教學是音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滲透、升華再教育環節,音樂學習不僅僅是在歌唱、舞蹈等不同音樂元素中尋找契合點,更重要的是在音樂學習中讓孩子感悟、理解深層次的音樂內涵,在音樂中獲得高雅的審美能力,領略外和內諧的人文素養,讓音樂真正融入生活,融入血液。通過美育的重點—落實課堂,美育經驗—上公開課,美育指導—專家到校等三方面闡述如何在小學教學中落實每課一美育。
小學音樂教學;每課一美育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美育一詞是由德國劇作家、浪漫主義詩人席勒在《美譽書簡》中首先提出來的,他開創了“人的全面發展”和“審美的生存”的新人文精神重鑄之路,促使了美育理論和實踐的突飛猛進。小學音樂新課標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這對小學音樂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指導教師們一切從美育做起,讓孩子們能真正陶冶情操,享受音樂,在音樂中獲得快樂。
(二)美育在小學音樂教學的意義
美育教學是音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滲透、升華再教育環節,音樂學習不僅僅是在歌唱、舞蹈等不同音樂元素中尋找契合點,更重要的是在音樂學習中讓孩子真正感悟、理解深層次的音樂內涵,在音樂中獲得高雅的審美能力,領略外和內諧的人文素養,讓音樂真正融入生活,融入血液。
(一)美育未能深入教學
鏡頭一:單純的歌曲教學難以達到既定的美育要求。老師們在平時的音樂課堂,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到音樂知識,很難落實美育教學的實質,從而存在美育教學層面難以實現或只是粗淺涉及的現象。例:歌曲《媽媽的心》一課中,有的老師在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通過學習歌曲,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長輩的崇高品質,這不禁令人思考:真的能通過一首歌曲就成功引導學生達到既定的美育要求嗎?
鏡頭二:單一的教學手段并不能深層次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關注美育。平時的音樂課堂教學在導入與總結做的不到位,側重在學唱歌曲、聆聽樂曲與解決難點上面。例:在教唱《西風的話》一課中,有教師直接導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歌曲叫《西風的話》,本課把西風比作人,每年他都來看我們,請聽他想對我們說什么?課結束以后,老師問:歌曲表達了什么意境,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孩子們們支支吾吾回答不出來,因為沒有感情的鋪墊,旋律的流動性與力度的細膩處理都未能體現。
(二)美育教學缺少積累與實踐
音樂老師的角色不僅是課堂的引導者,課后是各種社團的排練者。一次比賽、一場展演要耗費的精力可能是整個學年每天的課外時間,在時間緊迫下周而復始的排練,老師們課后教學總結積累的時間就更少了;而一學期的兩次公開課大家注重看到的是教學設計是否新穎,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常常忽略孩子真的學到了什么,從心靈上感悟到了什么。老師們很少或者幾乎沒有總結各種課題需要給學生的美育教育是什么?僅僅只是就這堂課而言的反思,經驗。可見“時間”與“方向”阻礙了美育教學的積累與實踐道路。
(三)淡化了美育指導
教研中有不少專家關于提高教師教學講座和各項教材培訓,各個學校的特點不同,學生素質不同,方法的實施也會不同,教師只處于聽的角色,理論知識沒有實踐來做依托,這樣美育指導真的能起到作用嗎?
(一)美育重點——落實課堂
一堂音樂課不可能面面俱到,能從一個美育的基點出發,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教學,貫穿課堂,潛移默化地開發學生美的欣賞,美的表現,美的創造。結合新教材研討總結出每課可以滲透的美育教學,在構思教學計劃時,根據本校本班的具體情況來設計符合的美育基點,有組織有計劃地實行,由備課組長組織督促,有疑問、難點再提出修改,即做到“每課一美育”。例:音樂課時中根據每一單元的單元主題,分別制定美育基點。音樂新課標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尊重藝術、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第一課“跳起來”編排了五首作品,美育基點可設為“舞曲”的音樂體驗,圍繞這個基點設計3課時的課堂教學重點,第一課時聆聽,第二課時歌曲學唱,第三課時知識與技能,配合圖片,舞蹈視頻,教師示范等教學手段,全方位滲透美育教學,從而真正達到“每課一美育”。
(二) 美育經驗——上公開課
如何高效地在教學中積累美育經驗,不斷提升自我的美育素養,都說公開課能促使教師快速積極地成長起來,好的公開課不僅僅是提升自己,還應該根據本課的知識點,結合過去整理的材料,完善每堂課的美育基點。例如在教唱《甜甜的秘密》這一課,本課歌曲的美育基點在于如何引導學生唱出“悄悄送橘子”“渴望老師發現橘子”那種濃濃的師生情。在課上,不僅可以請學生上臺體驗緊張的神態,還可以從圖形譜與旋律線入手,利用道具橘子與紗巾做對比,感悟顆粒狀與線條狀的旋律走向。再利用教師語言、情緒去帶動學生深情演繹歌曲。帶著這些感悟,總結學過的關于老師的歌曲,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從心去體驗音樂的美好。
(三)美育指導——多校交流
在本市有許多藝術教學特別突出的學校,他們的美育教學中有著豐富的經驗,可以發揮他們的領頭精神,組織安排教師親臨現場觀摩學習,通過開展活動所帶來的思維碰撞,總結經驗,并針對本校美育教學中遇到的難點交流反思。例:每周的教學研討活動不僅僅是一兩節公開課的聽課、評課、議課,而且可以利用一整天的活動時間組織到各個優秀學校參觀平時的音樂課堂,親訪優秀學校的音樂教學活動,真正走進學生群中,學習別人的理念思想和方法技術,老師根據一天的學習心得,有針對性地質疑、提議、解惑,在親臨中讓美育扎實有效地落到共同協作上,成為音樂教師的前進發展區,從而積累美育經驗,促進教師快速成長。
當然,美育教學還可以通過實際具體操作(專家做客學校);展示性評價(藝術節匯演、“六一”匯演、每周國旗下演出活動,社團活動開展等),還依賴教師的個人魅力,用心細致觀察每個學生的成長學習情況;依賴于真正意義上的“美育教學“,謹防急功近利;依賴于藝術教育的均衡發展,資源共享,研究探討,共同創造美育教學的新局面。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筆者認為在音樂教學中只有真正落實美育,讓美育教學潛移默化地融入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像一顆細小強勁的蒲公英種子,在好雨時節落地生根,帶著希望與愛,隨著春風一點一點發芽,開花,綻放出藝術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