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婭
(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 100000)
關于《西方音樂史》教學的幾點思考
張 婭
(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 100000)
《西方音樂史》是各大、專音樂藝術院校音樂學專業的主科、非音樂學專業的共同課,也是為音樂學院本科學生開設的一門理論必修課程。《西方音樂史》作為一門音樂理論課程,具有系統性強的特征,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了解到整個西方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從內容上看,此課程涵蓋了音樂發展過程中的音樂流派和音樂思想,還包括的音樂家和音樂作品,對于樂器和器樂,這門課程也有著廣泛的涉獵,所以說《西方音樂史》是一門覆蓋范圍廣、歷史跨度大、包含內容豐富的學科。因為此課程具有系統性和基礎性的特征,所以在專業領域具有極高的地位,因此,此課程也成為了音樂學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考科目。
《西方音樂史》;教學
在進行西方音樂史的教學時,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第一是要對每一個歷史階段的音樂發展進行清晰的闡述,這樣,學生們才能更好的了解不同時期的音樂發展特點,從而進行有效的區分。第二是要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因為不同層次和專業的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存在差異性,所以使用一般性或者是普遍性的方法,實現不了教學深入的目的。從目前的課程教學模式來看,表現出的普遍問題有三個:第一是學生的主動性較差,學習的積極性嚴重不足。第二是課堂表現較為松散,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三是教學方式傳統,老師和學生的交流不夠。這些問題的出現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所以為了提升教學質量,需要對問題和改進辦法進行認真思考。
西方音樂史主要講述的是西方音樂的發展和變遷過程,而音樂本身受到政治、經濟以及其他文化藝術的影響,所以從音樂變化的過程中可以感受文化變遷的氣息。從音樂風格上來看,西方音樂經歷了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從巴洛克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的歷程,而著每一次的變化,均受到政治、經濟等的影響,由此可以發現音樂具有濃郁的社會性特征,一方面,政治、經濟等因素可以影響音樂的風格變化,另一方面,音樂風格可以反應不同時期的政治以及經濟面貌。所以說,為了強化學生們對西方音樂史有更加深層次的了解,需要強化音樂和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這樣,學生能夠從其他學科的變化規律中掌握音樂的發展規律。簡言之,通過文化背景的的重新發掘,學生們能夠更好的去體悟音樂所具有是時代感,而且在這種時代體悟當中,學生們不僅可以感受音樂的魅力,更能夠感受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這會對于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意義重大。
西方音樂的發展變化并不是單獨進行的,而是和文學、美術等姊妹藝術進行了共同的流變。可以說,其他姊妹藝術的發展變化直接孕育出了音樂流派。比如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音樂流派,和文學流派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所以在進行西方音樂史課程的講述時,需要對音樂發展的文化背景進行強調,這樣才能使得學生明確音樂與其他藝術的銜接。當然,音樂作為一門人文藝術,必須要體現人文情懷,所以了解音樂的歷史人文內容,可以更好的感知音樂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文化藝術內容作為西方音樂史的教學切入點有著積極的作用,因為這種教學切入能顧迅速的消除學生對陌生音樂文化現象的障礙,從而建立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西方音樂史“中世界”和“文藝復興”這兩個階段的教學時,我改變了以往從概念入手的方法,轉而采用文化背景介紹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了在中世紀之后,文藝復興對人性的推崇和自由的提倡,通過這種社會文化、藝術思潮和美學觀念的深入,學生們對于音樂風格的變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發現,雖然學生的學習大方向都是音樂專業,但是具體的小方向存在差異,所以教學的側重點也不同。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教學,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效果并不明顯,因為學生的基礎能力具有不同性。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對學生的專業側重有所了解,另一方面還要對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調整,這樣才能做到針對性的教學,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我系本科學員大致可以分為兩類:聲樂學員和器樂學員。器樂專業學員一般學習音樂的時間較長,往往從小開始學習樂器,具有較好的本專業基本功,也在進入大學前,較系統的學習了樂理、視唱練耳課程,對課程教授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曲目也略有了解;聲樂專業學員相對基礎較薄弱,視唱練耳基本功不強,個別學員對一些知識點有所了解,對器樂音樂的發展幾乎沒有概念。這兩類學員因其知識結構的原因,基本都不具備分析音樂作品的能力。
針對以上所述情況,我系的《西方音樂史》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將傳統的“從古至今”模式,改為了“單元式”教學,即在原來通史的基礎上,增加了針對聲樂學員專業的“歌劇音樂”、“藝術歌曲”單元,和針對器樂學員專業的“交響音樂”、“鋼琴音樂”單元,將歌劇、藝術歌曲、交響樂和鋼琴音樂的發展史單獨列出來,將專門史和通史結合教學。這種講授方式,目前還沒有先例,還需要大量的實踐去進行完善。
同時,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基礎在一定的范圍中側重不同的教學重點,如聲樂專業的同學側重對聲樂部分的介紹,從聲樂作品的發生、發展了解西方音樂的變化過程等,以期達到對其專業起到直接幫助的作用。
在我國西方音樂史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傳統的教學主要圍繞的教學中心是作曲家以及其作品,所以這門課程的教學實際上變成了對作曲家和其作品的介紹。從教學的廣度上來講,這無疑是對西方音樂史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窄化,所以此種教學模式對于西方音樂史的內涵理解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為了強調對這門課程的內涵把握,需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增加對音樂流派本身以及各個流派的特征、技巧以及時代背景的分析和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西方音樂史的教學可以回歸到對音樂作品本身的探討,這樣,教學的內涵便可以更大程度的得到體現。
我認為,音樂首先是一個感性的認知,其次需要“技術”的支持,這個“技術”就是構成一個音樂作品的諸要素——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如果了解一個作品或作曲家,不從這個作品的“技術”層面有所挖掘的話,那么學員對音樂的了解勢必是膚淺的。
在給學員介紹作品時要選擇那些能代表時代或人物特征、說明“史”學問題的材料,而不一定是名家名作。材料選定后采用“講解”與“聆聽”相結合的方式,先說明作品是哪個時期、哪種體裁的作品,具有哪些音樂特征,再通過分析音樂作品的曲式、和聲、創作手法等,說明與那個時代特征相符的音樂語言有哪些,最后進一步說明作曲家、作品(包括體裁)的創作意圖、風格成因及該作品在西方音樂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歷史意義。這樣,通過將音樂作品引入課堂,用音樂作品展示西方音樂生成的軌跡,音樂“史”才能真正“活”起來。
西方音樂史教學多年來一直偏重口頭敘述性的理論講解,采用的形式只限于黑板、粉筆、書本等,這種授課形式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課堂氛圍變得枯燥乏味,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對西方音樂史豐富內涵地理解與把握。現在,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使用,使教學呈現出多樣化和多維化的形式,使那些抽象難懂,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容變得生動、具體、一目了然。
如何利用好多媒體,使其更好的為教學服務,應該成為我下一步努力的目標。板書文字、圖案(照片、風景、音樂作品譜例)、音響、音像材料的綜合使用,也成為我提高個人專業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一名西方音樂史教育工作者,我的任務將是繁重的,我感到任重而道遠!
張婭(1976—),女,音樂學碩士,講師。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專業基礎教研室主講教員。1999年7月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獲得音樂學學士學位。2009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攻讀音樂學碩士研究生學位。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軍旅音樂。多年來一直受邀參與CCTV“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綜合素質的西方音樂史部分的輔導工作,并參與相關書籍的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