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賽飛
(許昌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
高校鋼琴教學中民族性因素的培養意義
徐賽飛
(許昌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摘要】一直以來一提起鋼琴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貝多芬、莫扎特等歐洲作品,在鋼琴教學中教師也常把西方教材作為第一選擇,很少關注鋼琴教學的民族性。為了弘揚我國民族精神教師應該有意識的讓學生了解我國鋼琴曲目,在鋼琴教學中注重民族因素的培養。本文分析了我國高校鋼琴教學中民族性因素培養的意義以及加強鋼琴教學民族性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高校鋼琴教學;民族鋼琴音樂特點;民族性培養意義和策略
(一)獨特的創作形式
古詩詞的鋼琴伴奏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古詩詞的演唱和伴奏要凸顯詩詞的意境,歌聲和伴奏都需要有古典韻味。所以為了創作出具有古典特色的鋼琴伴奏,音樂工作者刻意模仿古琴的發聲表現詩詞的意境。比如《楓橋夜泊》的鋼琴伴奏開始是左手連續的五度低音,和聲模仿寒山寺的鐘聲,中段右手的九連音和左手二分音貫穿始終,營造出了古色古香的悠遠意境[1]。在進行民族鋼琴音樂創作的時候作曲家努力探索具有東方特色的和聲,給我國鋼琴樂曲的創作提供了靈感和范本。在中國音樂中既融入了西方音樂的元素,同時又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特色。
(二)多元化的創作思維
我國鋼琴音樂在創作的時候緊緊圍繞著我國民族的生活狀態和精神文明進行,所以呈現出多元化的創作思維。我國鋼琴音樂覆蓋的范圍非常廣,有的作品重點表現戰爭殘酷,有的曲子主要反映各族人民生活,還有專門展現傳統文化的。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時期出現了鋼琴改編曲的形式,并成為當時鋼琴創作的唯一形式。《紅燈記》開創了鋼琴曲改變的新紀元,通過鋼琴展現京劇的節奏和韻律[2]。雖然聽起來有點單一但是畢竟是二者相結合的成功嘗試。隨后出現了重要的鋼琴協奏曲《黃河大合唱》在感情表達、樂器性能方面都上升了一個水平。《梅花三弄》等作品在模仿民族樂器,發揚民族風格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績。民族音樂賦予鋼琴曲新的內涵,展現了民族精神的同時也推動了社會文化發展,所以高校鋼琴教學應該注重民族因素的培養。
(一)高校鋼琴教學民族因素培養的重要意義
(1)培養民族音樂意識
現階段我國創作的鋼琴曲都是人們熟悉和喜愛的民歌,比如《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等,這些鋼琴曲受眾廣泛很有群眾基礎。這些富于民族精神的鋼琴作品不但是我國的音樂奇葩,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精神。《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首鋼琴曲表達了人們對抗戰勝利的喜悅和憧憬,曲子的題材和意境全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學習練習這些曲子可以很好的激發民族音樂意識[3]。鋼琴曲的學習和欣賞培養了我國民族的人文素養和審美精神,對于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2)有利于弘揚民族文化
目前我國政府集中精力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建成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科學性的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以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和時代的召喚,音樂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應該保護多元性的民族文化。我國傳統鋼琴曲目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眼光與風格,是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繼承和發展。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強調民族性因素的培養,有利于發揚我國傳統民族文化[4]。
(3)我國鋼琴音樂的發展必須建立者民族性基礎上
我國鋼琴音樂要想取得輝煌進展必須建立在民族性的基礎上。分析鋼琴發展歷史可以發現西方流傳至今的很多鋼琴名曲都具有很明顯的民族性特征。要想弘揚民族音樂不但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理念,碧璽要深刻的理解掌握本民族文化內涵和價值。肖邦之所以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就是因為他的鋼琴曲中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他在自己的創作中融入了對祖國的關注和熱愛,創作的曲子極具民族感情,這種民族性使肖邦的音樂流傳千古,魅力永存。俄羅斯鋼琴音樂的巨大成功在于作曲家們在鋼琴音樂中融入了俄羅斯文化風格,形成了具有濃郁俄羅斯風情的鋼琴音樂,豐富了世界鋼琴文化的發展。中國鋼琴音樂要想獲得長足發展也必須在音樂中弘揚中國文化[5]。中西方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西方的人們對感情的表達方式也有不同選擇,所以我們在鋼琴音樂的發展中照搬西方現成的文化和經驗是不行的,民族文化才是我國音樂家的靈感源泉,在創作中融入我國民族文化元素,探索一條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文化之路。鋼琴傳入我國的時間比較晚,雖然不少音樂前輩在其發展中不斷嘗試民間鋼琴音樂的創作,比如《炎黃風情》、《云南音詩》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相對而言創作水平有限,創作數量也比較少。我國作曲家應該重點研究鋼琴和民族音樂融合的手法,緊密圍繞中國民族文化和鋼琴融合的辦法,加緊構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所有音樂都是民族性的體現,如果一中音樂脫離了民族文化的深厚沃土則成為污水之源,終究會干涸消失。
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他們長時間和學生相處,對鋼琴教學有巨大的影響。所以一線教師要注重鋼琴教學中民族因素的培養,這樣才能有力的推動我國鋼琴曲目的民族化。鋼琴家丁善德等人同時也在音樂學院任教,他們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努力創作民族曲目,用自己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感染學生,對于弘揚我國民族音樂做出了巨大貢獻。所有的音樂工作者都應該發揚這種民族精神,努力將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探索付諸實踐并教授給學生。
(一)樹立民族音樂意識,了解創作背景
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自覺樹立民族音樂意識,自覺發揚民族精神,有計劃的學習中國鋼琴曲目。鋼琴教師要不斷的豐富自身民族文化和人格魅力并用這些感染和影響學生;高校學生應該嚴格把握民族性格和風格,在民族文化瑰寶中汲取營養,為弘揚我國民族音樂而努力,爭做中國鋼琴音樂的開拓者。
高校鋼琴教師在叫學長應該有意識的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經典的民族曲目,讓學生深入詳細的了解這些曲目的創作背景,激發學生對于民族鋼琴音樂的興趣和熱情。比如在學習戰爭曲目的時候詳細介紹當時國家政治、文化背景和人們的生活狀態、精神面貌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創作思想和意圖。
(二)完善教學大綱,編寫專門的民族鋼琴教材
對于高校鋼琴教學來說教學大綱十分重要,大綱是教學的指揮棒,對于鋼琴教學的內容和目標有決定性作用。通過調查發現有些省份的高校鋼琴教學大綱里寫入了中國民族鋼琴作品的教學任務,但是這些鋼琴曲目只是規定在教學內容里,而未列入考試范圍內,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根本無法落到實處。鋼琴教學大綱中必須體現民族鋼琴音樂的內容,并且將這些民族曲目列為必考曲目,每個學期學生不但要練習西方鋼琴曲奏鳴曲,而且必須彈奏3到5首民族作品,而且每個期末考試中都要將民族樂曲列為考試內容[6]。對于民族作品的演奏教師不能只關注技巧和手法,必須考核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對作品意蘊的表達上。只有這樣鋼琴教師才能重視我國民族鋼琴的教學,彌補鋼琴教學中一直缺少民族性的問題。另外,在教學大綱制定的時候所選曲目必須循序漸進,由易而男,對練習曲和考試曲合理安排。
(三)提升教師民族意識和專業水平
毫不夸張的說教師的規模和水平決定了學校甚至是當地的文化水平,要提高鋼琴教學的民族性元素必須培養高素質的鋼琴教師,這是最重要也最關鍵的解決辦法。鋼琴教師作為授課的主體,他們的素質水平和能力行為對學生教育有決定性影響,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指出鋼琴教學不但要教給學生高超的演奏技能和理論水平,同時必須培養他們愛民族文化的精神。50年代賀綠汀要求自己的學生背誦民歌,所有省份的著名民歌都必須背下來,背誦民歌看似枯燥簡單沒有意義,其實是作為將來民族鋼琴曲的創作積累素材。高校鋼琴教師必須終身學習,定期充電培訓,有條件最好去民間領略不同民族鋼琴文化,學習如何在鋼琴創作中融入民族元素,探索將西方鋼琴創作和中國民族文化相融合的途徑。有一句名言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脫離了民族文化的音樂是蒼白的、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另外,高校和政府應該多舉辦各種民族音樂講座和茶話會,給教師創造更多的學習和提高的機會。
(四)探索多元化的鋼琴教學模式
首先,教師可以廣泛采用欣賞教學。當學生接觸新的民族音樂作品時,教師要先將作品相關的樂理知識和創作背景講清楚,然后帶領學生欣賞類似的民族音樂,幫助學生更好的把握音樂的文化背景、創作風格,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理解音樂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思想感情。其次,高校應該更多的組織開展講座教學,邀請中外成功的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或者是民間藝人進行授課,通過作曲家的講解示范學生們可以更深刻理解鋼琴曲的創作理念和技巧,演奏家的課程可以讓學生掌握民族鋼琴曲演奏的特殊性,民間藝人的講座可以擴大學生眼界,讓他們接觸更多的民族音樂文化和原生態的音樂形式[7]。再次,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級別的鋼琴比賽,學生為了贏得比賽的過程是最好的學習過程,通過在比賽中也達到了傳播中國民族鋼琴曲的目的。
(六)加強高校鋼琴的實踐教學
對于高校鋼琴教學來說藝術實踐也是非常好的方式,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通過藝術實踐可以傳播民族鋼琴曲,提升學生演奏水平。校園范圍內的藝術實踐包括各種音樂會、學術研討會、校際交流會等。校園外的藝術實踐包括去鄉鎮和社區的演出或者參加各級鋼琴比賽等。為了豐富學生的舞臺經驗,鞏固鋼琴課堂學習內容,推廣傳播民族鋼琴音樂,高校應該廣泛開展各種藝術實踐活動。首先,每學期高校應該舉辦一兩次音樂會,音樂會主題應該突出民族鋼琴文化,音樂會形式可以多元化,可以獨奏、四手聯奏等[8]。其次,可以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舉辦當地特色民族音樂會,比如山西省的高校可以舉行山西民族鋼琴音樂主題的音樂會,山東省可以舉辦山東民間特色的鋼琴音樂會,這樣可以加強師生間交流溝通,促進鋼琴教學的民族性因素培養。第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鋼琴作曲家,舉辦以此命名的鋼琴音樂會,比如賀綠汀鋼琴音樂會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把握作曲家的創作風格。
為了更好的在鋼琴教學進行民族因素培養,音樂工作者應該集中研究所有鋼琴作品并創建完善、系統的中國民族鋼琴教材,并且普及推廣到全國高校中供師生使用。同時要進行中國民族鋼琴曲技能技法探索,建立民族鋼琴系統資源[9]。另外應該豐富鋼琴教學的模式,由單一的課堂教學轉變為多場合、多渠道的教學模式,比如可以利用網絡媒體提升學生興趣,或者是多組織學生聆聽音樂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任何民族的音樂都蘊含了該民族的精神,中國音樂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內涵和境界。鋼琴教學的民族因素培養可以培養人們的民族音樂意識,弘揚我國民族文化。所以在鋼琴教學中應該注重民族因素的培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鋼琴音樂,形成完整的民族鋼琴教學體系。弘揚民族音樂是個系統的大工程,需要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不斷的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玫.民族性音樂元素在鋼琴創作與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藝術研究,2011,04(21):112-113.
[2]申華.對高校鋼琴教學中民族性的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07(19):91-92.
[3]季豐來.民族性音樂元素在鋼琴作品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大眾文藝,2013,03(24):209-210.
[4]趙意明.論鋼琴教學的民族性問題[J].藝術探索,2005,01(13):60-62.
[5]仇昕.鋼琴教學中民族性的思考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12(07):175.
[6]胡月.民族鋼琴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教學中的建構[D].山西大學,2013.
[7]薛莉萍.中國鋼琴教材歷史沿革及發展之探索與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6.
[8]金哲.我國鋼琴作品的民族性審視與世界性傳播[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17):136-141.
[9]楊瑾.論中國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價值[D].蘭州大學,2010.
作者簡介:徐賽飛(1990—);性別:女,籍貫:河南省許昌人,學歷:碩士研究生,就讀于延邊大學;現有職稱:助教;研究方向:音樂學。
前言:作為一種高雅藝術,鋼琴不愧為樂器之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國的鋼琴教學也得到了中大發展。每個民族的音樂都蘊含了該民族的精神與情感,是一個民族靈魂的體現。所以,現代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重視民族因素的培養。鋼琴教學作為學生智育、美育、德育的重要手段,更應該強調民族性因素的培養,讓學生在音樂的海洋里領略我國獨特的民族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