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目前,中國在亞投行的股權占30.34%,投票權占26.06%,對需要75%贊成票的重大事項而言,實際上暫時有了一票否決的權力,但是隨著未來更多國家加入亞投行,中國的股權會被稀釋,一票否決自然不復存在。

在行長金立群堅持下,亞投行摒棄了執行董事會這一機構。
在五大洲57個創始成員國(其中域內37國占股75%)的代表見證下,亞投行1月16~18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開業。習近平主席為亞投行標志物“點石成金”揭幕,李克強在亞投行理事會成立大會上稱,亞投行是“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的里程碑。
從2013年10月習近平訪問東南亞最早提出亞投行倡議,到如今的開張運營,800多天過去了,初具輪廓、并且在世界經濟低迷時期啟航的亞投行,離建成一個新型的、具有21世紀治理水平的國際多邊銀行還有多遠?
和現有的多邊開發銀行一樣,亞投行也建立了三層治理架構,即理事會、董事會、管理層。其中理事會是最高決策層,由創始成員國財長組成(理事會主席為中國財長樓繼偉),每個成員國在理事會都有自己的代表。一個由12名成員(9名來自域內,3名來自域外)組成的、無報酬、非常駐的董事會,負責指導銀行總體業務,行使理事會賦予的權力,原則上每年召開4次會議。管理層負責銀行的日常運營,常駐北京。
與世界銀行等現有的多邊銀行不同的是,在行長金立群堅持下,亞投行摒棄了執行董事會這一機構。執行董事會與董事會權力重疊,職責不清,不利于亞投行高效率運行,并消耗人力、財力等成本。
在決策機制上,為提高辦事效率,亞投行總體奉行簡單多數制,即投票權的半數以上即可決定;只有選舉行長、增加資本金、修改協定、下調域內出資比例等重大事項,才需要超級多數(即理事人數占理事總人數2/3以上,且所代表投票權不低于成員總投票權3/4)批準。
與此同時,為避免重蹈某些多邊金融機構運行效率低下之覆轍,亞投行成員國不謀求一票否決權。現行多邊金融機構比如IMF,實行一票否決,執行某個項目,往往最后因某個國家的一票否決前功盡棄,影響整個機構運轉。在亞投行目前總認繳的股本中,中國股權占30.34%,中國的投票權占26.06%。因為重大事項需要有75%的投票同意,實際上中國暫時有了一票否決的權力,但是隨著未來更多國家加入亞投行,股權會被稀釋,一票否決自然不復存在。
亞投行資金結構亦力求體現創新,追求效率。除了成員國認繳資金,亞投行還將通過金融市場融資,并創造性地引入私營部門資金,擴大資金規模。由于私營部門對投資回報更為敏感,這樣有利于加強項目執行效率和控制投資風險。
追求效率的同時,亞投行治理架構兼顧公平或利益平衡。一個突出體現是投票權的設計。投票權由基本投票權、創始投票權、股份投票權三者組成。基本投票權,即所有成員國都擁有的權利,體現公平;每個創始成員國擁有的600票創始成員投票權,是亞投行吸引各國最早加入的激勵舉措;股份投票權則是成員國所持的亞投行的股份數,認購的股份多,自然這部分投票權就多,體現了亞投行的公平原則。
高效的治理、決策機制設計與安排,旨在從制度上保證亞投行的順利運行。
亞投行開業正逢世界經濟低迷之際,除了美國經濟在2015年一抹亮色,新興經濟體、亞洲經濟、歐洲經濟均復蘇乏力。近日,世界銀行又調低對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2.9%。黯淡的前景下,甚至出現擔心新的金融危機發生的聲音。
世界亟待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世界銀行報告曾評價說,基礎設施建設即使稱不上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也至少可以稱為促進其發展的車輪。而亞投行可以做到增加對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通過投資基建和互聯互通,動員更多政府和社會資本,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從而推動世界經濟加快復蘇。
2015年世界經濟低迷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中國對大宗商品需求的下滑。中國在鐵路、公路、機場、橋梁、隧道等領域,工程施工、基建裝備制造、投融資模式設計的能力和經驗突出,通過亞投行這個多邊平臺,能夠發揮以往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所不具備的政策協調優勢,在幫助對方國家基建的同時,也把國內工業體系的產能輸出。比如,推動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高鐵、核電設備等高端裝備走出去。
亞投行也有助于解決亞洲基建資金缺口問題,引導亞洲私人資本投資。現存的世界銀行、亞開行無法滿足亞洲基建的融資需求。根據亞開行的數據,維持現有的經濟增長,未來5年亞洲國家每年平均須投資8000億美元。亞洲國家在能源與電力、交通和電信、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供水與污水處理、環境保護、城市發展以及物流等方面,資金缺口很大。亞洲經濟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3,亞洲經濟的復蘇,將有力帶動世界經濟走出頹勢。
同時,亞洲基礎設施巨大的市場,將給歐洲國家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和投資收益。比如,英國在基礎設施、先進工程技術、金融服務和綠色科技等領域都具有領先地位,其投資在亞洲新興經濟體上,相比投在債務重重的南歐國家回報更多。這也是當時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不顧美國阻撓,紛紛加入亞投行成為創始成員國的重要原因。
中國牽頭成立的亞投行若順利運行,在助力世界經濟復蘇的同時,亦將提高自身在國際經濟舞臺的地位,對重塑亞洲金融秩序產生積極影響。
在亞洲,日美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已有50年歷史。相比亞投行,老牌的亞開行成員更多。中國加入亞開行也有30年之久,認股份額和投票權都居第三位,2003年金立群曾出任亞開行副行長,主管南亞和大湄公河次區域及私營部門相關業務。2015年底,亞開行批準向中國提供一筆3億美元政策性貸款,幫助中國解決華北空氣污染問題,這是亞開行首次向中國提供政策性貸款。但總體來說,要獲得世行或亞開行貸款,須在政府透明度、意識形態等方面通過考核,還要滿足環保、雇傭、招投標等方面的條件,容易貽誤發展時機。
由于規模、影響力等因素,亞投行在世界范圍內并非世行和IMF的競爭對手,但假以時日,亞投行或將超越世行對亞洲的重要性,超過亞開行更不在話下。亞投行首任行長來自中國,副行長人數上域內也將多于域外,這有助于確立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亞洲的金融地位,進而重塑亞洲金融秩序。
現階段,亞投行對亞洲基建的投資,主要將用美元結算,發放貸款以美元計價;在國際市場融資時,亞投行也籌集以美元、歐元、人民幣以及其他貨幣計價的資本。但這并未排除未來用人民幣結算的可能。原因是,人民幣已經加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理論上已是國際貨幣,并且中國經濟發展比較穩定,在美國國會去年底最終放行IMF份額改革方案后,中國在IMF的投票權份額將躍居第三,人民幣的國際使用率會水漲船高。一旦亞投行項目使用人民幣結算,將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就像當初日本利用“ODA貸款大躍進”推進日元國際化一樣。
愿景可期,但亞投行面臨的挑戰也不小。比如融資問題,由于亞洲基建資金缺口太大,仍有業內人士對亞投行緩解“亞洲基礎設施融資流動性枯竭”的能力持謹慎態度。亞投行目前實到資金尚不足200億美元,規模并不算大。根據2014年10月的《籌建亞投行備忘錄》,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目前總認繳股本為981.514億美元),中國原打算出資50%,現已放棄這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另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還面臨回報周期長,以及財務、安全等各類風險。目前備受關注的是,亞投行預計2016年中左右批準的首筆貸款的投向。首筆貸款若能成功運作,將更好地吸引至今觀望的國家加入亞投行(美高官稱,美國或在“某個時刻”加入),反之則會降低亞投行的吸引力。這些都是擺在亞投行面前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