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孕婦,又是一尸兩命,又是醫患矛盾。網民在一次次輿論狂歡之后,發明了人血饅頭的新吃法:一遍蒸著吃,一遍烤著吃——先黑病人再黑醫生,新媒體喜獲過億點擊量,網友心中的積郁找到了各自發泄口。所謂事實真相,不過是被選擇的新聞而已。
1月15日開始發酵的北醫三院孕婦死亡事件被冠以“頂級醫鬧”,不僅因為家屬是博士高知,還因為有“婆婆們”的官方聲明。先是死者單位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發函,請求醫院給出一份真實、完整的調查結論;緊接著,北醫三院回應事件經過,并指死者家屬是醫鬧;中國醫師協會發布聲明質疑中科院理化所“公函維權”的程序合理性。
一起私權糾紛,引發公權間的劍拔弩張,這樣的輿論戰自然引人注目。在是否醫療事故未有定論,是否醫鬧亦未有定論之際,雙方本應拿出足夠耐心和理性。然而,雖然雙方都 “挾”法律之名,卻又太急于“護犢”,并預設立場,以至于事實被遮蔽。
好奇的網友要么展開人肉搜索,要么腦補了各種事實經過。隨著死者夫妻幾年前在北醫三院索賠經歷曝光、丈夫個人情況的曝光,新媒體發掘出“繁殖癌”這一火力點。大眾質疑患者丈夫不負責任,尖刻地斥其逼妻子懷孕、盼著她死。《人民日報》評論稱,中國的醫患矛盾已尖銳到高知都無法相容的地步。
1月18日,周一。隨著《新京報》等傳統媒體推出扎實采訪后的報道,該事件的輿論再次轉向。截至上午10:30分,新浪網評論便達2.5萬條。
死者丈夫接受采訪稱,雖有過激行為,但并未發生肢體沖突,雇醫鬧公司、索賠1000萬、曾嘗到甜頭于是“敲詐醫院”等細節非常荒謬。并補充事實稱,11日0時20分左右,妻子出現胸痛,至6時30分期間,自己曾去過值班室7趟,均找不到主治醫生。
這回,輪到那些平日掛不上號,醫療體驗差的患者吐槽了。他們紛紛現身說法,說夜間找不到醫生,院方搶救時不及時、方法不當的責任推卸不了,就連“公函維權”也變成了單位關懷。
輿論三番四轉,人們自說自話,喧嘩之中屏蔽了原初的事實。回到糾紛的起點,患者的死因才是問題核心。現在該問的應該是,壟斷了專業知識與患者信息的醫院,有沒有充分的信息開放?有沒有提供有效的溝通渠道?
目前警方已經介入。患者家屬要求查明涉事醫生姓甚名誰,以及公布糾紛現場的視頻以證明是否“醫鬧”,都屬于合情合理的要求;而醫院卻三緘其口,并拒絕對公眾公布視頻。在雙方缺乏信任之時,這恐怕又會將博弈演化成新一輪網絡輿論戰。
在微博上,流傳出一篇據說是北醫三院院長喬杰的朋友圈截圖, “希望這一事件的后續處理能成為中國處理‘醫鬧的里程碑式的范本,避免‘醫鬧事件在國內愈演愈烈的趨勢。”從旁觀者角度,將此事定性為醫鬧尚且草率,能通過獨立第三方給出一個有說服力的事實真相和責任劃分,才能最終使此事成為里程碑式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