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暢(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
兩夾弦新編歷史劇《春秋商圣》成功因素探析
于 暢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摘要】定陶縣兩夾弦在藝術表現形態上擁有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筆者由觀看當地劇團新編的歷史劇《春秋商圣》獲感,對其成功因素進行了五點分析,期望本文對該藝術形式的發展和傳播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兩夾弦;春秋商圣;成功
為慶祝建國66周年,同時也作為菏澤市戲曲新創作劇目的展示,兩夾弦新編歷史劇《春秋商圣》于2015年9月18日在濟南市百花劇院成功首演,筆者經過多方查閱資料并結合自身聆聽體驗,總結出該劇的成功因素在于以下五點:
初聽兩夾弦像某種樂器的名字,實則是定陶縣擁有200余年歷史的地方劇種,兼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頭銜。其曲調吸收了花鼓、打夯號子、梆子和民間小調的精華,行腔多用鼻音。俗語道,“撕綾羅,打茶盅,比不上兩夾弦一聲哼,聽了兩夾弦的哼,不穿棉襖暖三冬。”兩夾弦旋律優美,曲牌富有民歌原始韻味,民族氣息強,欣賞價值高,雅俗共賞是其生命力所在,彰顯了其作為魯西南地區古老劇種之一的獨有特色。兩夾弦歷史劇《春秋商圣》因以厚重古樸的演出風格、特色濃郁的地方唱腔及發人深思的故事情節打動了眾多觀眾。且專家在評審會上對該劇的創作水平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對劇本的主題、立意、構思、人物塑造等予以高度認可,為該劇的進一步創作提供了支持。因此,劇種的本體價值是吸引觀眾目光的首要原因。
據定陶縣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主任侯彥麗介紹,上世紀80年代末劇團設備老化嚴重,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因無法保障演員生活導致人才流失。自2005年起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以及縣文化部門支持下,兩夾弦成功申請了省級非遺,受到了應有的靜態保護。劇團重新購置了基礎設施,演員被一一召回。起初雖自負盈虧,為增加演員們的積極性,領導實行了多勞多得的分配機制,按演員演出水平和場次進行利潤分成,逐漸使劇團重新走上了正軌。《春秋商圣》一劇正是由定陶縣委、縣政府主辦,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排演的,若缺乏政府的必要干預,就無法為兩夾弦藝術提供現今的廣闊平臺。
此外,2012年兩夾弦培訓基地在定陶縣成立,目前該基地有100多名學生定期接受劇團老師的培訓,真正做到讓傳統戲曲進校園、進課堂,使青年一代對兩夾弦的來源和唱腔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對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推動作用。此舉措是對兩夾弦藝術的動態保護,與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息息相關。
(一)歷史背景
“春秋之末,吳越之地,有美女曰西施,有奇才曰范蠡。非國事不愿為,實君王難相隨。雖名揚于天下,卻可官亦可商。思蒼生之艱辛,財可聚亦可散。古陶地有朱公,乃后世之商圣。”此表述恰當而清晰的描繪了該劇的歷史背景。很多人知道范蠡和西施的愛情故事,也對越王勾踐的典故有所了解,但以上這段范蠡作為商人始祖的歷史并不為眾人所知。《春秋商圣》選取了范蠡“棄官從商”的典故,對歷史人物進行了高度還原,因此該劇在題材選取方面具備創新性。追今撫昔,這份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定陶兩夾弦文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此次赴濟南首演才得以為泉城的戲迷朋友們帶來了一場華麗的戲曲盛宴。
(二)現實意義
導演鄒德旺表示,此劇之所以被創作團隊看重不僅因為藝術本身,更吸引人的是戲外的理念和現實意義。在終場中陶朱公“理財十二則”作為舞美背景出現,在現代舞臺上對古人的精神進行了升華,成就了一場時空對話,正是古今文明承接的一種體現。中國人講究厚道,于生活中也傳遞著厚道經商的理念。筆者認為,此劇通過兩夾弦的藝術形式再現了春秋商圣的歷史題材,目的是用范蠡誠信經商、還利于民的商道精神來傳播社會的正能量。因此,該劇的誕生對當下正在經商和即將經商的人來講是一種理念上的宣傳推廣和教育,為當今社會展現了儒商理念,給處于商品經濟大潮中的今人以有益的啟示。
(一)演出班底
據筆者了解,在定陶縣活躍著一支50人的兩夾弦劇團,常年堅持送戲下鄉,給基層群眾帶去精神食糧。在兩夾弦學習之初,演員們每日需練基本功,可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排練室條件艱苦,幾組簡單的動作演員們都要反復練上數遍。《春秋商圣》是定陶縣兩夾弦劇團首次排演新編的精品大戲,且演出人員均出自該團,因此很難想象憑借縣級劇團演員的實力和有限條件支持,該劇團竟能在一周內完成全部大戲框架的整體構建,尤其在正式演出中,演員技藝精湛、兼容并蓄,唱腔細膩婉轉、清新樸實,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實屬難能可貴。因此,演出班底的敬業精神也是成就該劇的一大要素。
(二)創作團隊
該劇由國家一級編劇、四次文華劇作獎獲得者韓楓執筆,中國戲劇學院導演鄒德旺執導,中國戲曲學院舞美設計師吳文超、燈光音響設計師李剛、服裝設計師王素梅、化妝設計師李倩擔任設計團隊,原兩夾弦劇團老藝人謝福生、孔祥運擔任音樂設計,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陳玉平擔任配器工作,創作團隊可謂陣容強大。除主要人物塑造外,編劇創造性地虛構了一個新人物形象“如玉”,且據史實來看其存在合情合理,成為貫穿全劇的線索人物,使該劇的脈絡更為清晰。此外該劇舞美制作精良,現場燈光及舞臺背景設置到位,無不體現了大制作的專業性。所以在該劇打造過程中,出色的創作團隊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創新是各個行業生存與發展的持久動力。定陶縣兩夾弦劇團通過深化改革,努力向當下群眾的社會主流價值觀靠攏。為了讓更多的人喜歡兩夾弦,劇團在保留老曲種藝術特色和本質特征的基礎上,進行了舊曲新唱的創新,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賦予時代內涵,使兩夾弦在時間的沉淀中愈發歷久彌新,從而獲得了穩定的社會支持。因此注重改革創新對兩夾弦的發展推廣來講甚為關鍵。
兩夾弦歷經百年還能立足于現代舞臺,以上五點因素固然重要,但筆者認為歸根結底源于老百姓對戲曲藝術的熱愛,即該劇種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其成功絕非偶然。筆者希望定陶縣兩夾弦劇團在收獲贊譽后,不僅能為老百姓呈現出更好的作品,也能通過創新將該劇種的精髓加以傳播,由此將兩夾弦打造成定陶縣的一張新名片。
參考文獻
[1]于陽陽.定陶兩夾弦音樂價值研究[J].戲劇之家,2015,01.
[2]曲朝麗.與范蠡的時空對話——評兩夾弦新編歷史劇《春秋商圣》[J].人文天下,2015,9.
作者簡介:于暢(1991—),女,漢族,山東濟寧人,學歷:在讀碩士,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合唱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