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惠玲(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0)
?
關于山東胡集書會現代啟示的探析
成惠玲
(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0)
【摘要】本文旨在通過對胡集書會這種民間說唱藝術概貌地介紹,引發出對現代社會啟示意義的闡述。從而提出要重視這種本土文化,以便能夠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實現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關鍵詞】山東胡集書會;現代啟示
“胡集書會” 是中國僅存其二的民間說唱藝術盛會,相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二,在山東省惠民縣的胡集鎮,傳統曲藝藝人定期在此集會獻藝。書會上的曲藝表演異彩紛呈,以西河大鼓、木板大鼓、竹板書、評書為主,同時還兼有樂亭大鼓、渤海大鼓、毛竹板、河南墜子、山東琴書、東路大鼓、山東快書、滄州大鼓、漁鼓、數來寶等多種說唱藝術形式。這些藝人大部分來自山東省境內的各縣市,也有少數來自河北、山西、陜西、遼寧、內蒙古、河南、安徽、江蘇等地。胡集書會無論從內容、形式、藝人的表演及產生的影響等方面都體現著音樂與人或音樂與文化的生存關系,從而折射出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意義。
多元文化被作為一種全新理念提出,強調要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所以,我們要立足本土文化,重視本土文化的傳承,從而進一步培養國民的愛國情操,增強民族凝聚力,壯大民族實力,為人類的美好理想做出更大貢獻。
胡集書會的地域或民族特性十分明顯,它與當地的地理環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民間民俗、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多方面因素渾然一體,發揮著對本土人民廣泛而持久的教化作用。胡集書會在演出內容上,除了根據古代小說、戲曲改編的大書外,還有大量表現當地生活內容的小段。這些小段取材于當地發生的實事,為當地民眾所熟悉,聽起來感到親切可依;胡集書會在藝術風格上,由于運用的口頭性語言和俚俗方言古樸自然、是原汁原味的民眾生活用語,容易與民眾的思想和情感保持一致。旋律也是當地語音地采用,反映出當地語言的本土氣質,這就形成了書會特有的藝術風格。由于這些因素,民眾很容易產生心理認同感,受益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文化的熏陶,在周圍文化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教育。因此,這種“草根”藝術的作用遠遠超過了藝術欣賞本身的范圍,有著更為廣泛的社會意義。
“素質教育” 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被提出的。它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教育目的,是一個相對于應試教育相對立的概念,反映了與應試教育不同的教育思想與價值取向。
胡集書會正是一種強化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藝人的說唱或歡快或悲傷,或雄壯或嫵媚,或抒情或敘述,這些曲調與人的生理、心理的節奏、旋律產生共鳴并被陶醉,在這種愉悅的感受和積極地參與中潛移默化地凈化了心靈、升華了思想、振奮了精神、解除了疲勞,消除了苦悶、完善了人格,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情感教育作用;藝人表演的人數眾,說唱內容、形式多,民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挑選符合自己口味的內容與形式,決定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從而知識得到傳承,興趣得到激發,思維得到擴展,充分發揮了人的主動性,有益于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書會上的受眾廣,受教育者的年限不限于青少年,雅俗共賞,老少皆宜,是一種純粹的大眾教學。不存在被淘汰者,不會對受眾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這種充滿歡笑的氣氛,增強了社會聯系,灌輸了集體主義觀念,增進了親情和友誼。在聽書的過程中使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質得到了全面提高,促進了個體的健康發展。總之,在全面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胡集書會以其獨特的方式滲透于培養人才的各個方面,在素質教育中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
教育的發生不是一條途徑,而是多元途徑。而當前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刀切”,課程設置的高度“同質化”等問題反映出學校教育更注重規范性、正規性。
胡集書會作為一種民間教育模式,以一種非學校教育方式,擔負著進行傳統教育的責任,為促進多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它以民俗的形式讓受教育者更多的去接觸生活,提供的是一種生活化的教育資源,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生。教育內容也不局限于書本知識,在這其中進行傳統道德的教育、生產生活知識的教育以及審美意識等方面的教育。這區別于學校教育強調的規范性、統一性而把學習世界同現實生活隔離開來,這樣的教育,發生在生活中,存在于社會中的每個角落,與人們的勞動實踐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受教育者更易采納和接受。另外,民眾愛聽說書的原因就是因為可以從書中找到“樂子”,在娛樂消閑的同時增長了知識,得到了教化。這種教育,更多的是源于個體觀察模仿的過程從而自己教育自己,而不是被別人教育的。這種教育方法是寄于娛樂之中,不漏聲色的達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說這是一種寓教于樂、生動活潑的獨特教育手段,有別于學校教育中的單純說教。這種生活化教育途徑的比較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值得現代學校教育所借鑒。因此,在關注學校教育的同時,還應關注學校外的生活陣地,將教育與生活密切聯系起來。把這種以社會文化環境為教育課堂的民間教育模式同學校教育融合起來,相互借鑒,有機結合,形成整體。從而整體內的各要素統一起來,協調運作,使教育變得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實現對人的完整教育。
因此,如今在順應世界教育發展潮流、重視多元文化的發展形勢下,要看到胡集書會對于現代社會的啟示作用,要重視胡集書會這種本土文化,充分發揮其內在的教育優勢,合理利用這種民間文化中的教育觀來輔助學校教育,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為傳承中華文化、實現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茨達齊爾,李其龍譯.教育人類學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項賢明.泛教育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3]黃鵬.論民間俗信的教育功能[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
[4]周顯寶.戲曲文化音樂——文化特質構成——對青陽腔進行文化人類學的個案解析[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
作者簡介:成惠玲(1980—),女、山東濱州人,文學碩士,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