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當代上海石庫門的文化功能與精神內核

2016-02-04 00:36:01趙李娜
文化遺產 2016年5期
關鍵詞:上海

趙李娜

?

當代上海石庫門的文化功能與精神內核

趙李娜

作為近代以來上海城區分布最廣、體量最大、居住承載人口最多的一類民居,功能意義典型、文化蘊涵豐富的石庫門可謂是上海都市民俗的重要生成場所與空間載體,確可稱為“上海現代化都市民俗淵藪”與上海市民生活之“原風景”。重新審視以及全面、細致而深刻地挖掘其原初意義、文化功能及精神內涵而給予其重新定位是石庫門保護的重要前提,在此歷史審視下,對于“人”即居民的關注應成為石庫門保護與空間活化的第一要義,由此原真性居住功能保有、場所營造培育以及生活習俗的倡導實為城市更新以及歷史街區保護及文脈傳承之關鍵所在。

上海都市民俗石庫門文化功能精神內核

若提及上海,大多數人來說腦中浮現出的除了東方明珠、外灘等國際都市的現代化感知以外,對于日常生活的經典傳統印象恐怕就是堪稱滬地特色民居的石庫門*“石庫門”作為近代西方列強在中國諸多“通商口岸”城市半殖民產物,不僅上海一地有此民居,其余如天津、武漢、青島、寧波等地也有此中西合璧之聯排獨居院落形式,亦各有里院、里分、土庫門等地方傳統稱謂。其中建筑規模及數量最大者,莫過于上海的石庫門里弄建筑。弄堂了。作為一類中西合璧的獨特民居形式,石庫門在上海百余年歷史中意義非凡,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皆為滬人日常生活之主要空間所在。多年來學界對于石庫門的關注與探討大都從建筑形態入手,分析其萌芽、形成及發展歷程,探討其布局形式以及建筑特色,對石庫門文化功能與精神內涵的審視與定位則稍顯不足。再者由于當今城市化之迅猛進程,石庫門亦面臨逐漸消亡的危險,專家學者及民間組織保護石庫門文化遺產的身影不免稍顯單薄。實則,功能意義典型、文化蘊涵豐富的石庫門可謂是上海都市民俗的重要生成場所與空間載體,確可稱為“上海現代化都市民俗淵藪”。通過重新審視文化遺產,全面、細致而深刻地挖掘其原初意義、文化功能及精神內涵而給予其重新定位是石庫門保護的重要前提,如此亦能使全社會發自內心地對文化遺產進行珍視與愛惜,從而達到公民自發維護傳統、保護遺產的理想局面。

一、石庫門弄堂:上海近現代  民眾生活之“原風景”

石庫門這一上海城區民居的典型代表,可謂近代滬地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產物。它在上海的生命歷程與近代以降滬地一系列政治、經濟歷史事件緊密相關。1843年上海開埠通商。隨后各國列強在上海租借土地作為“本國居民居留地”的半殖民化進程,亦為上海三界(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兩方(中西)共管行政之始。彼時華界與租界大致按照各自原生居住習俗自建其屋,基本相安無事。1853年后小刀會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波及使得大量江浙民眾涌入“租界”,人口激增促使一種新型居住形式的產生,這就是經過19世紀五六十年代租界聯排“木板房”建筑階段醞釀過后,至七十年代時期初成型的石庫門民居。此類建筑最大特點為中西合璧,即在單體營建上沿用了中國傳統的立帖式結構以及江南合院式樓居,從而在私密性與生活便利度方面有一定保障;而在幢間以及街區內布局上借鑒采用了歐洲城市聯排之形式,這樣又保證了容積率與人口容納度。中西合璧、便利舒適,加上因地制宜的建筑原則,石庫門一經“發明”,便奠定了她在近代以來上海市區主要居住形式的獨特地位。雖然近代滬地民眾所居有棚戶、花園洋房、高級公寓等形式點綴其間,但石庫門無疑是近代上海市區內數量最大、居民人數最多的民居。這種民居初成之后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變遷與居住需要,與時俱進,進行相應地調整與改變。1870-1910年間為“老式石庫門”盛行時期,這種石庫門單體規模較大,對江南民居布局沿用較多,主要以三間兩廂作為常見布局,顯然是為了適應早期上海移民主力軍之一的江浙豪紳家庭所設,而其名“石庫門”亦是由于沿用江南老宅獨院大門以石為料而來。1900年左右,由于人口增加,更小單位即以兩間一廂為主布局的石庫門民居出現,此即為適應大家庭解體、小家庭居住的“新式石庫門民居”。1910至1930年間,虹口區一帶廣式里弄住宅的興建,其居民主要是當地工人,廣東籍居民及日僑亦為其常居住戶。1920年間,由于滬地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蓬勃發展,由“新式石庫門”演變而來的“新式里弄住宅”開始出現,這種民居更加注意環境安寧,衛生設備齊全,居住面積也更為緊湊,大部分為單開間形制,然一般大門都會擯棄之前石料庫門之形式,而代之以西式鐵門,因而此時這一類民居從嚴格意義來說已經不能稱之為“石庫門”,而應該是“里弄住宅”。1937年以后上海人口更為擁擠,為里弄住宅營建的極盛時期。新式里弄繼續發展,花園里弄、公寓里弄競相爭奇,推陳出新,此時以“石庫門”為名的民居已經不再建造,預示其作為“文化遺產”生命歷程來臨。然而這并不是說石庫門在1949年之后就迎來其生命的完結階段,事實上由于滬人長久持續居住,她還將散發著持久的生命光彩,時至今日仍有人居住其中。

石庫門這種中西合璧的居住形式伴隨著上海近代化與城市化,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年開始出現,之后逐漸融入滬人生活。從人居文化角度來看,它是上海市民聚居的基本生活單元,大部分滬人心目中極具生命力的家園與生活“原風景”*[日]奧野健男:《文學における原風景:原·洞窟の幻想》,東京:集英社1972年版,第223頁。。“原風景”一詞首出于日本作家奧野健男的《文學的原風景》一書,本義是指作為作家固有的、自己形成空間的、常作為文學的出發點而表現在作品當中的充滿感情色彩的風景*[日]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此后經常被運用于城市規劃、室內設計等領域,作為指涉群體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生活環境在內心留下深刻印象的風景,這種風景不同于旅游風景的最大之處便是它們是在無意當中形成,并固定在深層意識之中成為一個地域人群魂牽夢縈的鄉愁與集體記憶。試想近現代多少優秀滬上作家將他們“上海書寫”的眼光投向了石庫門居民的日常身影!從弄堂、石庫門、閣樓、灶披間、亭子間到老虎灶、叫賣聲、煙紙店、張家姆媽、李家阿婆等相關日常場景以及民俗生活相可謂是滬人記憶之“原風景”。而它對于杜絕“千城一面”等城市化浪潮下的城建弊病無疑是一支適宜之 “心理武器”,更是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培育地方感的絕好載體。

二、作為“上海都市民俗淵藪”的石庫門

本文立論之邏輯理路在于,石庫門在其生成發展歷程中作為近代以降大多數滬人生活的主要民居形式,有的還兼具生產及商業功能,因此可以說是近代以來上海民眾日常生活之重要空間載體與文化場所。從歷時來看,滬地民俗生活從原有的鄉村民俗為主體漸向都市民俗的轉化及成熟、穩固之歷史進程,更與石庫門的出現及發展繁榮進程有頗多重合之處,因而不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石庫門皆與上海民俗都市化進程息息相關。而且具有群體認同意義的“上海人”也很大程度上在此類民居中共同生存生活而形成,期間亦逐漸形成具有特色的石庫門生活習俗。因此石庫門作為百年來的滬人生活重要載體,與近代上海都市民俗的形成有著“時間與空間”的契合關系,以下試析之。

首先,從歷時性來看,石庫門與上海近代民俗都市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同步,這是石庫門作為“上海都市民俗淵藪”之時間源流。

石庫門為“上海都市民俗淵藪”是說這類民居實為上海都市民俗孕育及發展形成之重要場所,即近代上海民俗都市化在這類民居中完成其主要轉變歷程。上海民俗都市化的具體演進歷程如何?滬地民俗學者大致皆有較為一致論述,即認為1843-1949年間為上海都市民俗形成期*鄭土有:《沖突·并存·交融:上海民俗的產生及其特點》,《中國民間文化》第4集;蔡豐明:《上海都市民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版。,這就勾勒出一幅上海都市民俗演變的動態畫卷。然大多數研究者卻并未對這段變遷的動態過程作詳細分析與具體描述。在此引入西方“年鑒學派”史家布羅代爾“歷史時段”論中的中時段概念*“歷史時段”論是由法國年鑒學派布羅代爾創造的史學理論范式,將歷史時間分為地理時間、社會時間和個別時間,即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中時段以十年計。,對百年間上海民俗變遷試稍做歷時性分析。在此觀照下1843、1870與1911作為近代上海歷史進程中重要年份恰好將百年時間分割為三段,成為長時段書寫之中時段構成。具體來說,1843-1869年之間,租界始啟,異質民俗初步進入,預示著上海一地民俗變異之始;而這一時期由于政局動蕩而來的人口激增,使得中西元素兼備的石庫門最終生成。1870-1910年間為石庫門住宅初興至形式稍變時期,此段上海民俗傳統的衰微、新型生活方式的初興都與工業文明起步不無關系,石庫門大量建造亦是工業文明下人口的涌入與激增而導致的住房緊張所致。1910年以降,石庫門在社會階層復雜變動之下亦呈現多樣復雜之姿,新式石庫門、新式里弄、廣式里弄、公寓里弄乃至花園里弄,諸居營建,各顯其用,然從本源上來說皆為老式石庫門各類變體。總體來說,新式石庫門與新式里弄仍是大多數滬人選取的一類民居方式。與之相對應的是,這一時期滬地在新舊交替中完成其“民俗都市化”歷程的最后階段*“上海民俗都市化”是動態變化的階段,本質上來說從開埠后到現今一直在發生著民俗都市化進程,然從狹義上來說, “民俗都市化”是指上海民俗從鄉村民俗邁向都市民俗的過程,這一時期在1949年已經初步完成,本文囿于篇幅限制,僅勾勒其嬗變大致情形,具體過程留待專文敘述。,因此可以說石庫門在1949年后的不被建造與此時期民俗都市化的階段性完結,在時間上又是一定程度的吻合。

再者,上海都市民俗的主體享有者“上海人”社會區域群體亦是在1843年以來漸趨形成,直至20世紀初年才獲身份認同,而此歷程與石庫門在上海發展歷史密不可分,石庫門是“上海人”的凝聚之重要場所。

實際上“上海人”稱謂及群體形成文化特征之歷史遠不及粵、湘、魯等地域群體那么悠久,前者之名的正式形成也僅只有百年時間。開埠以前在今上海地區境內有兩類看似具有“身份認同潛力”的地域群體:一類是生活在縣城內的居民,其數不足十萬,成分以官吏、世家及商人為主,他們鮮少自稱上海人,是城市民俗的享有主體。再者是周圍鄉村農業人口,也并未有“上海人”身份認同。真正具有主體認同的“上海人”概念是在開埠之后移民頻繁、五方雜處環境下方才形成。開埠前上海雖有原住民,但是其后移民人口大大超過了本地人口——及至1949年初竟達546萬*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如此人口增幅除了自然生育增加以外,主要是移民的“新鮮血液”補充,他們主要來自全國18省區,其中以蘇、浙、皖、粵為多,且開始時移民亦以原生地域為主要方式進行聚居。據研究,20世紀初年上海地區在經歷了“地方自治運動”、“官員表彰外來移民”等一系列社會事件之后,“上海人”認同意識開始形成,“上海人”稱謂亦始出現*熊月之:《略論上海人形成及其認同》,《學術月刊》1997年第10期。。這不僅表現在客居上海知識分子在公共媒體以“吾上海人”自稱,還表現在當時諸如“上海名人像傳”等一類“海上聞人”傳記中大量收錄非滬本地籍貫人士*[美]盧漢超:《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段煉、吳敏、子羽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頁。。開埠至20世紀初,各地移民在上海華租界同風雨共患難,從最初各操家鄉方言的原籍貫群體聚居,到后來的城市流動性加大各地人士雜居生活,共同使用新方言“上海話”,事業相交,繁衍生息,逐漸完成了“上海人”族群意識形成過程,這更是地緣群體經過有機整合之認同過程。而此進程大多是依托“石庫門”這一普遍及典型民居場所而得以完成,因為石庫門乃是當時大多數“上海人”的棲居之地。在上世紀40年代“上海大約有9240條弄堂,20萬幢石庫門房子,占了當時民居四分之三以上”*鄭時齡:《石庫門,上海的歷史記憶》,陳海汶主編《上海石庫門》,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從數據來看,若說石庫門比起外灘大樓和單體花園洋房別墅來說,更能代表近代以來上海人的主要生活起居場所,這樣的評價和判斷應不為過。

石庫門里“上海人”們是如何創造出“上海都市民俗”的?即生活在石庫門里的人是如何在這種居住環境中生活發展,呈現出何種民俗特質?學界普遍認為近代滬地民俗與其他地區的民俗文化有了較多的接觸與融合,呈現一種兼容、開放性較強的都市型民俗文化特征,具體多用兼容并蓄、趨新善變(趨時務新)、崇尚洋派、精明求實等語詞來概括及描述。而這樣話語評價下的上海民俗,與開埠前上海傳統民俗相比具有較大的差異。筆者認為除了上海開埠、租界建立、西方文明及異質文化進入等一系列明顯的外部社會歷史環境及背景之外,石庫門這樣的文化空間場所對上海近代都市民俗的生成與發展具有內部意義之關鍵影響與作用。不論對于上海民俗有多少評價,這些特征都與石庫門這種民俗文化場所中多元復雜的居民成分有關。其實石庫門本身亦可映襯上述所有評價。正是因為各地移民居于半封閉半開放空間與小小屋舍,共同融合,才形成兼容并蓄等特質的上海都市民俗。具體來看,不論是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習俗,還是充盈于其間的商貿販賣習俗,抑或是弄內居民的日常消遣娛樂民俗,皆可體現如上文所述上海民俗之特征特質。例如石庫門居民的日常飲食,首先體現其原生家鄉的飲食風俗,可謂是“兼容并蓄”,但由于居于其中的大都為城市中下層市民群體,生活中需要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因此總體來說居民飲食習俗表現出精明實惠之特征。再如日常游藝習俗,由于各地移民成分之復雜與多元,娛樂種類亦呈多元之態:成年人可以孵茶館或聽說書,也可以逛各種種類的戲院、電影院或游樂場,還可以進行較為私密的打麻將、聽廣播、看書報等個體娛樂活動,總之石庫門居民的游樂習俗在兼容并包之外,主要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結合的雅俗共賞特質。如此一來,可以說是五方雜處的各地移民在石庫門的生產生活中,適應其間物質與社會環境,并能動地改造它,最終進行生活習俗、行為模式、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相互適應與融合,在“上海人”市民群體形成之際,也是“近代上海都市民俗”生成之時。因此,石庫門中人群的生活習俗與整個上海都市民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有著一定的精神契合與內核相稱,這也是筆者思考的石庫門與上海都市民俗關系的第三點,即精神內核之契合。

三、石庫門的重新凝視與保護傳承新思

上文簡述石庫門前世今生,論證她與近代上海民俗都市化進程之間的緊密關系,寫作目的誠如開始就說過的那樣,是要重新對其進行定位與再審視,因而在此認知基礎之下進行的保護策略亦是本文結構得以完整之重要部分。在城市化進程迅猛發展背景下,石庫門生存境遇又如何?可謂有喜有憂。相關統計顯示,目前上海石庫門建筑絕大部分分布于內環線以內,尤其是靠近黃浦江與蘇州河沿線,其中多數與二級以下舊里所在區域相鄰或混合。舊城區共有里弄近400塊,其中優秀歷史里弄67處77幢,占地面積約250萬平方米,約有15萬戶居民。各區規模與分布不盡相同,黃浦、虹口、靜安等區總量較多,而閘北、楊浦、普陀等石庫門建筑大多為質量較差的二級舊里房屋,其中大部分列入舊區改造的對象*萬勇:《里弄保護與更新的基本方式和關鍵環節——以上海里弄為例》,《城市發展研究》2014年1期。。現狀說明一方面上海還有一定規模的石庫門勉強留存于世,但更值憂慮的是經典民居正在走向老化、破敗甚至消亡。其中不但有建筑形式本身由于老舊面臨被拆除更新的命運,更有由于城市中心區老化所帶來的一些客觀因素。然而今日,石庫門及其所蘊含的生活習俗還具有它的保存價值和現實功用。即便是在現代化的物質繁榮表象背后,亦難掩人類對于內心情感的訴求與追憶,這些現象我們已經從近年來轟轟烈烈的“文化懷舊”、“鄉愁運動”等社會思潮中便可探知。在此語境下,一方面城市舊區被拆遷改造,一方面人又意識到這些建筑對于保護“城市文脈”的重大價值功能。在沖突和矛盾之中,上海人對石庫門的關注與保護運動亦從未停歇,在開發商的推土機轟鳴聲中,亦不乏有民間人士與知識分子的奔走呼號,這種社會現象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彼時,“城市更新”成為以石庫門為關注對象之一的舊區改造運動的重要關鍵詞,在此引導之下,各界人士都對石庫門的留存及延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新天地等幾種保護更新模式便是各界力量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對石庫門開發與保護的實踐結果,至于這幾類里弄民居更新成果,研究者常以商用、居住等分類來將其標簽分類成為典型更新模式,筆者此處嘗試以更新開發的能動性主體方視角出發將其分類。因為城市的更新說到底都是主體對于城市的再次規劃,其實是一種資源的爭奪和利益再分配的過程。一般來說在城市更新中主體能動性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此過程中三類主要利益群體是主要參與其中的能動主體來源,即政府、民眾與開發商,這三類群體由于身份不同、利益點不同,呈現效果亦不相同。若審視現有的典型更新案例,可將其分為各以開發商(新天地、建業里)、民眾社會(田子坊)、政府(步高里)為主導的三種更新模式。

仔細考較這幾類保護模式優劣,似乎步高里是最接近整體性保護原則的一類方式。當然這并非說其它幾種改造模式就完全一無是處,但若從原真性來說,石庫門原初功能即是居住,因此“步高里模式”理所應當即應成為這類民居更新保護之主流與主導模式。但這種“留人留居”的保護方式不免顯得勢單力薄。恐怕因為全社會對其關注度不夠,對于石庫門精神內涵的把握與挖掘的稍顯不足為其重要原因,誠如一些有識之士所言:“要有機保護作為載體的石庫門,就要精心研究石庫門的歷史演進機理,真正理解石庫門的社會人文內涵,真正明確石庫門核心價值理念,真正確立石庫門建筑保護的方向。從整體上發掘、提升、再造繁華與展現活力、魅力的世界級大都市的歷史街區”*萬勇:《里弄保護與更新的基本方式和關鍵環節——以上海里弄為例》。。以往研究大都提到滬人日常生活與石庫門之間的關系所在,但幾乎從未有人以都市民俗生成歷程之角度對這類民居進行過意義的重新凝視與審定。而這不僅是石庫門的生命成長經歷,更是上海都市發展史中的一段重要歷程。一個與內地其他城市無大異的東南沿海縣城之所以在百年間能躋身世界級都市之行列,其中動因不僅僅是外部歷史事件的激發與優良地理位置鋪墊,更重要是這座城市中所容納的居民主體對這一系列事件的應激反應。上海之所以能以“兼容并包、開放自由”之城市性格以及精明、契約之地域人群著稱于世,數百萬基層民眾在石庫門里弄民居中共生共融、逐漸完成習俗化合的動態過程恐怕亦是其中重要關鍵所在。因此,若要想了解上海及其歷史,對于石庫門文化蘊含的清晰認知必不可免。實際上石庫門精神內涵除了區域歷史、城市精神這樣的宏大敘事描述以外,上海民眾精神家園中的地位亦不可忽視,石庫門確可謂是幾代滬人記憶中的“原風景”。

對于這樣一類留存城市記憶與彰顯都市精神的文化遺產而言,我們應當以何種理念來看待與保護她?首先,作為一種建筑形式的保護,不論是以政府主導居民響應的“步高里”,還是商家為主導的“新天地”亦或是政府、居民與藝術家等相互博弈結果的“田子坊”都有一定可取之處,因為至少都將建筑最終留存了下來。但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石庫門作為與人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民居,對于“人”的關注應該作為其保護更新的立論原點。現階段舊區衰敗很大程度上是居住人員的變化,石庫門在其萌芽、成熟與發展的過程中其居住主體雖然不斷變遷,從早期的江南富戶到中期的布爾喬亞中產階級,一直到晚期的市民雜居狀態,總體來說是以中等人家作為其中主要居住力量,也是上海市民的重要成分。1949年以后雖無階級之分,但一些國營單位人員、知識分子人群的穩定生活與固定居住,使此間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環境與氛圍,鄰里之間關系融洽,生活習俗漸趨穩定與統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多數原住民搬離這一區域,使得里弄住宅居住主體呈現為老人、低收入家庭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等三類人群。他們雖然仍在石庫門中生活,但基本已經喪失了血緣、地緣的社會組織及情感紐帶,鄰里之間感情疏離,難以形成穩定的習俗共享體。由此石庫門生活習俗亦面臨著變異、沖淡乃至消亡的歷史命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似乎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之事。此情此景主因可以用城市社會學中著名的“同心圓”理論來解釋*蔡禾主編:《城市社會學:理論與視野》,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即圍繞著城市中心商業地帶往往會有一個稱為“過渡區”的區域,其間會有很多商業與輕工制造業以及主要是由移民、貧民、游民組成的居住區。這個過渡區的存在恰恰是中心區的統治地位所決定的。因為中心區的不斷擴張決定了周邊地區成為下一步的拆遷區,因此這些地區的屋主不愿維修翻新建筑,而是等待拆遷更新。

面對由于內城衰敗現象而引起的石庫門保護困境,具有一定同質性的紐約在城市貧民區的相關處理手法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借鑒。城中原本存在著面積約10平方公里、50余萬黑人聚集的哈萊姆區,經過數年努力這里已逐漸演變成為政府、開發商、地方社群等多方利益群體博弈、互動、協調發展的成功更新案例。重視地方社群的延續與傳承、尊重居民獨有“地方感”等更新理念注入其中,使“鄰里復興運動”成為同類貧民窟更新之經典案例*蘇智良、江文君:《雙城記:上海紐約城市比較研究》,《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此個案對于上海石庫門街區更新無疑具有一定啟示意義,其中最為關鍵之核心還是在于對“人”的關注與重視。蓋因一地某類民居之興衰皆為一定條件下人與時空環境互動之產物。當今高樓大廈式的公寓生活因頗為符合經濟及社會整體發展狀況而成“民居主流”,雖然石庫門的居住條件可能比之相差甚遠,然地段好、交通便利等因素無疑是這類石庫門弄堂有利條件所在,另則此類合院樓居在日常生活審美上頗符合城市中產階級的“居住理想”*武昕、劉晶:《殖民規劃下的城市巷弄空間——以澳門、上海、青島為例》,《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4年第2期。,在布局與規劃上亦有一定可取之處。因此有識之士對石庫門住宅更新保護大都秉持此類態度:“除少數辟為展示陳列及旅游點外,多數應吸引合適的居民居住,以保持文化氣息。”*萬勇:《里弄保護與更新的基本方式和關鍵環節——以上海里弄為例》。筆者認為除了原居民的繼續留存,在眾多上海新近移民中,中產人士的適當吸納或可為此類民居保持提供新鮮活力。蓋從此類民居萌生、發展以及輝煌的生命歷程而言,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市民階層乃是居于其內的主力群體所在,因而一定數量的中產階級人士的居住或能稍許挽回石庫門在迅速城市化浪潮下的破敗局面。首先值得關注的便是現今稱為“城市藝術家”的一類群體,其身份類型與職業性質正好可與民國上海 “亭子間作家”相對應,而在世界著名的創意與藝術都市之中,Loft(城市閣樓藝術)作為一種城市老舊產業建筑更新理念亦正席卷全球。Loft最早產生可追溯至二戰后紐約曼哈頓地區藝術家們將室內空間巨大的廢舊工廠倉庫等改造成為有閣樓的適合居住加工作的一體化室內空間,此后這股“辦公+居住”形式風潮蔓延全球,成為舊產業建筑與藝術結合的新興商業模式,這股風潮自然也波及到了中國,北京大山子 “798園區”及上海M50園區皆為此類案例。既然老舊工廠可以作為集辦公與居住一體之更新形式,那原本就是民居的石庫門住宅作為Loft更新有何不可?石庫門本就有“閣樓”、“亭子間”等為其有機成分,長期歷史演進與歲月經營賦予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石庫門中一部分是完全可以更新為半商(藝術)半住新概念模式。此外“都市白領”作為都市社會中孤獨感漸增、認同感缺失嚴重的一類群體*葛石如:《當代中國年輕都市白領孤獨感研究》,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亦頗適合在石庫門此類民居之中生活。大多遠自他鄉獨自居滬,長時獨居生活造成的社交缺乏與本身信仰的缺失是其孤獨感存在的主要原因,石庫門弄堂所獨有的“鄰里感”恰可彌補這一情感心理危機的不足。此外這一社會階層與職業群體因其接受教育之中西融合與新舊交替決定了他們與石庫門民居在內涵方面的天然契合,而此群體大都有一定經濟基礎與較高的文化素養與生活需求,若居住其中必能為石庫門更新與保護貢獻其獨特的民主與參與意識。居民來源的精挑細選與具體安置的深下功夫,也是民居保護中“以人為本”理念的應有態度。

再者,文脈傳承與氛圍營造實為石庫門保護更新的題中之義。誠如前文,石庫門所蘊含的生活習俗才是是文化精華所在。其中諸如前店后鋪、商居共融及街區商業等商貿習俗,兒童弄堂游戲等游藝習俗,人情味十足的人際交往民俗,在上海恐怕只有石庫門房子中才有了!1961年美國學者簡·雅各布斯提出“街道眼”*[美]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金衡山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0頁。這一名詞說明傳統街坊中的自我防衛機制,即鄰居(包括孩子)之間可以通過互相經常照面來區分熟人和陌生人而獲得安全感,潛在的要做壞事的人則會感到來自鄰居的目光監督。顯而易見石庫門民居中生活可以享受到“街道眼”的安全監控待遇;而石庫門商貿習俗、弄堂游藝民俗及人際交往習俗恰好是在“街道眼”防御機制下得以安居樂業的絕好生活呈現。石庫門生活習俗可謂是其精神之內核所在。但這類社區生活習俗如何進行傳統的保持與維護?美國“公共民俗學”理論及實踐成果映入筆者視野眼簾。作為美國民俗學界在應用與實踐范疇中面向公眾與社區進行當地傳統的宣傳保護以及指導工作的一門民俗學分支學科,“不論在哪或者為誰工作,公共民俗學家都要通過田野調查去了解當地社區,但他們在社區的工作是為了幫助他們維持自己的傳統,并且建立起各種各樣的教育項目和材料,包括表演、民俗節日、公立學校項目和課程、展覽、電影和視頻短片、書籍和其他出版物以及各種在線項目”*[美]羅伊德:《美國公共民俗學的過去、現代和未來——美國民俗學會理事長Timothy Lloyd(羅儀德)訪談錄》,游自熒、丁玲譯,《民俗研究》2013年第6期。。公共民俗學在美國已獲得豐碩成果,雖在我國尚未有完整在地化與系統理論表述與研究建構,但使民眾獲得關于民間文化教育此類專家學者在地方上無疑是大量存在的。具體到石庫門的宣傳保護工作,不但“建筑營造技藝”在2011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石庫門里弄居住習俗”早在2008年即由虹口區成功申報為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些都是滬地建筑學與民俗學等學科從業者努力之結果。而石庫門生活習俗的公共民俗宣傳活動,亦有相關書系出版作為宣教產品*陳勤建、尹笑非:《白相嘍!經典老上海游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鄭土有、王士鈞:《篤篤篤賣糖粥:100首上海弄堂童謠》,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將習俗宣傳目標放在少年兒童啟蒙所用,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單憑出版業為主的書籍寫作在傳播媒介豐富的今天不免顯得單薄與蒼白。其實當今較為風行的民俗影像志、非遺影視劇之傳播功能與留存意義似乎亦不應忽視,這也是滬地民俗學及藝術工作者應該努力及涉及的當行方向。因此對于這一類民居習俗傳統的保護與宣傳來說,“公共民俗學”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值得借鑒。

千百年來,筑城與拆城一直是國人“不破不立”文化符號替代嬗變之行為隱喻,中國歷代政權皆在宮室的建立與損毀中完成改朝換代。唯有一地民居由于其天然的地方性與生活日常性使其往往能在數百年長時段之內留存于世,發揮其物質與生活功用。石庫門,這一代表著開埠以來上海民俗變遷、城市精神形成、滬人群體凝聚之典型民居,由于全球化、現代化以及城鎮化浪潮的沖擊,表面上似乎已經失去其留存意義,甚至在某些人所認為的“西方列強殖民痕跡”斷言中失去其存在價值。受到城市空心化直接影響的石庫門,“滿面塵灰煙火色”地從歷史中走來,如今已似老婦人般步履蹣跚,然仍難掩其百年風流聚散之絕代風貌。現在我們需要思索的是,承載了百年滬人近代生活的石庫門去留何處?如今真應承受如棄婦般的宿命?實則,拋棄這類建筑意味著拋棄上海民眾歷史生活中的最重要一段。上海民俗何以從鄉村圖景走向城市化風貌?城市精神與市民性格何以呈現如斯氣質面貌?滬人何以“能成為”滬人?只要我們堅持追索與不斷叩問,這些問題似乎都能從石庫門中得到一定解釋。然而,找尋這些答案,并非為“發思古之幽情”,而是為了“幫助我們解釋我們自己,我們的同類,以及人類的種種問題和前景”*[美]詹姆斯·哈威·魯濱孫:《新史學》,齊思和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第15頁。,這才是歷史的功用,也是上海百年生活史承載物石庫門之最大價值意義。然而甚為遺憾的是,“一般人們所最忽略的恰恰就是歷史所產生的最大功用”*[美]詹姆斯·哈威·魯濱孫:《新史學》,齊思和等譯,第15頁。,這也是筆者在拙文中孜孜追索于石庫門前世今生的最大理論與實踐動機。本文深信只有明晰于此,才知一地民居的保護與留存是多么地意義非凡,便會更加痛惜她們被損毀與消失的悲慘境遇。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責任編輯]劉曉春

趙李娜(1981-),女,山西運城人,史學博士,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上海,200232)

K890

A

1674-0890(2016)05-056-08

猜你喜歡
上海
上海電力大學
我去上海參加“四大”啦
上海,及上海以南
散文詩(2021年24期)2021-12-05 09:11:54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巔
少先隊活動(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上海的新使命
上海質量(2019年8期)2019-11-16 08:47:12
上海“進博”開創未來
小主人報(2018年24期)2018-12-13 14:13: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9精品在线看|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导航|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欧美精品成人|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日韩二区三区| 国产毛片基地| 91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干中文字幕| 亚洲最新在线|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国产特一级毛片|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在线播放国产99re|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色天天综合|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国产午夜不卡| 日韩天堂网|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婷婷激情亚洲|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亚洲三级影院| 欧美高清三区|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国产二级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狠狠综合久久|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美乳|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一级毛片高清|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久草视频|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乱人伦99久久|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美女福利视频|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久久毛片网|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