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娜
(合肥市逍遙津小學金都華庭校區,安徽 合肥 230000)
泗州戲藝術的繼承和創新探討
張雅娜
(合肥市逍遙津小學金都華庭校區,安徽 合肥 230000)
本文從泗州戲的起源以及唱腔的藝術特點為切入點,分析其在繼承和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才能更好地將其傳承下去提出建議。
泗州戲;藝術特點;問題;創新
泗州戲作為蘇北地方劇種之一,距今已兩百多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現代化發展,現代人對傳統戲曲的興趣逐漸減弱。而要想做好泗州戲藝術的繼承與創新工作,就需要全面了解其文化起源及文化內涵,并從市場角度出發,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泗州戲作為一種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征的戲曲形式,其在唱腔的藝術表現上也呈現出了鮮明的特點:一、拉魂腔的特點。拉魂腔與民間的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藝術起源來講,這種唱腔是人們將生產中的嬉笑怒罵等聲音進行提煉和加工的結果,而在表達中一般將女聲設計成翻高八度,而男聲則采用拖后腔,因此具有強烈聲音與情感對比的表達方式使拉魂腔從整體上顯得更加豪邁與粗獷;二、氣息與聲音之間的配合。泗州戲為體現其獨特的演唱效果與藝術情感,常常利用氣息來調動聲音,即演員在未發出聲音之前,先利用一定的技巧進行運氣、存氣,然后根據戲曲內容及情感進行吐字、發音,最后再根據情感變化進行氣息調整,從而實現演唱的準確性;三、方言的運用。方言的運用是地方戲曲的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征,對于泗州戲而言,由于藝術的加工的需要,它不僅要求演員要利用這一地區的百姓所熟知的語法習慣和發音習慣進行演唱,還要求保證語言的清晰準確。
(一)市場需求下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藝術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而泗州戲在新的藝術形式的沖擊下,市場不斷縮小。泗州戲市場需求下降的情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觀眾的不斷減少。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越來越多,而泗州戲作為一種地方戲曲形式,其市場本來就局限在某一特定區域,而在市場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泗州戲失去了興趣,同時由于泗州戲表演經費不足,許多人沒有機會或者不愿意走進劇場去觀看;二、劇院安排的限制,泗州戲需要一定的演出場所,而在目前的劇院安排中,由于受市場調節影響,管理方通常都會迎合觀眾需要,利用其他的藝術種類來擠占泗州戲的演出時間,從而壓縮了泗州戲的市場需求。
(二)演員與劇目的發展出現斷層
上個世紀中期,泗州戲之所以會“大熱”,不僅是因為人們娛樂方式的選擇有限,還因為當時觀眾的藝術欣賞水平與演員的演繹水平之間形成了共鳴。但是對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藝術審美的追求也發生了變化,而在這一時期,由于市場調節的作用,使得泗州戲對新生代演員的吸收出現問題,而老一輩演員的表達技巧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無法迎合現代觀眾的需要,從而導致了泗州戲演員的青黃不接。而從劇目上看,對傳統劇目的反復表演,缺乏新劇創作,使得觀眾逐漸對泗州戲失去興趣。
(一)明確發展方向
目標是實踐的指引,對于泗州戲而言,只有在明確其未來發展目標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進一步的繼承與創新。目前,隨著我國對文化傳承的重視,泗州戲的發展目標也逐漸清晰,即一方面要確定繼承傳統的目標。對于傳統戲曲形式而言,其誕生和發展的靈魂存在于傳統之中,而在繼承中,我們不僅要看到泗州戲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還要看到泗州戲獨特的藝術內涵;另一方面要確定創新的理念,創新是一種藝術形式存在與發展的根本途徑,結合市場需要,泗州戲應該積極吸收其他戲曲形式中在舞蹈、唱腔、伴奏等方面的經驗,以保證泗州戲的與時俱進。
(二)注重劇目的創作
創作新劇目是泗州戲落實創新目標最直接的表現形式。而只有實現了對劇目的創新,才能夠讓泗州戲的內容與現代人的生產、生活建立聯系,進而提高對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吸引力。其實對于劇目的創作,泗州戲一直都在進行著實踐探索,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的泗州戲演員們創作了《全家抗日》、《打濠城》、《打泗州》等劇目,用生活化的藝術形式來激發人們的抗日情感;在建國初期,泗州戲藝人們又創作了《女社長》、《拾棉花》、《打干棒》、《攔馬》和《結婚之前》等劇目,來表現這一時期社會變革的主要事件,以及人們的情感變化,而到了改革開放之后,藝人們又根據社會現實,創作了《老板娘》等劇目,以表現經濟體制變革階段,下崗就業等現實問題。但是進入新時期,泗州戲的創作要么停滯不前,要么只是對現有劇目進行簡單的修改,而這種創作態度導致了泗州戲內容與現代人生活的脫節,而為了突破這一困局,泗州戲的創作者們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并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加強對新劇目的創作。
(三)提高演員的專業水平
演員是藝術表現的基礎,沒有演員的準確表演,任何藝術形式都是沒有意義的。對于泗州戲而言,演員專業能力的斷層為其繼承與創新帶來了巨大的阻礙,因此要推動泗州戲的不斷發展,我們必須要注重對演員的培養。在演員培養過程中,首先要重視對其傳統文化的培養,從而保證其能夠在文化底蘊中理解泗州戲的藝術內涵;其次,注重對表演能力的提升,即通過對不同劇目、不同人物的演繹、揣摩,來實現對表演內容的準確把握;最后,加強演唱技巧的培養,即結合演員的聲音條件,來實現對泗州戲的特色唱腔的展現。
總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要固守陳規,而是要在繼承傳統文化精神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與發展。泗州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文化繼承者們如果一味地固守傳統,不做出相應的而改變,必然會被市場淘汰,因此,我們要想保證泗州戲的生命力,就必須從創新的角度出發,實現對劇目、演員素質、以及藝術形式的積極探索。
[1]戴嵐嵐.泗州戲音樂唱腔發展與傳承的思考——以《秋月煌煌》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13,(02):121-123.
[2]喬秋梅.試談泗州戲藝術的繼承和創新[J].大眾文藝,2013,(05): 158.
[3]欽媛,金玥.泗州戲的發展與傳承之我見[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