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河莉
(青島黃海學院,山東 青島 266427)
淺析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技巧的重要性
劉河莉
(青島黃海學院,山東 青島 266427)
民族民間舞蹈是傳統(tǒng)舞蹈藝術的源泉,它是中國各民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是舞蹈文化的寶貴財富。而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應是建立在基礎性訓練之上的,使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舞蹈的動作、風格和表演,更可以在此過程中掌握相關的技術技巧。可見,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加強技術技巧的訓練,以充分發(fā)揮教學技巧的作用,已成為相關教學工作者面臨的重點課題。基于此,文章就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技巧的重要性這一課題展開概述。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技巧; 重要性
民族民間舞蹈是我國眾多民族藝術文化中的一束奇葩,一直都在中國民族藝術文化的滋養(yǎng)下繁衍生息著,現(xiàn)已演變成為我國重要的、獨特的舞蹈形態(tài)之一。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形態(tài),民族民間舞蹈所具備的舒緩、優(yōu)雅、極具民族特色等優(yōu)勢是其他舞蹈藝術形態(tài)所無法比擬的,這同時也彰顯了其在我國高等院校舞蹈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鑒于此,相關教學人員,應以“以學生為本”為中心,深入貫徹落實舞蹈教學工作,加強教學技巧指導,以充分發(fā)揮技巧在舞蹈教學中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由于受到傳統(tǒng)的教育經(jīng)驗以及教學理念的影響,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方法也相對較為簡單,過于強調(diào)教學任務的完成度,而沒有把教育活動和學生的實際進行有機整合,使得教師在開展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時,墨守成規(guī),即“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學生主體地位無法得到呈現(xiàn)。再加上,我國高職院校一直以來都在延續(xù)單一的舞蹈教學模式,即“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這種“口傳身授”的師徒傳承式教學方法沿襲至今,并逐步演變成為了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基本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會跟隨老師的步伐,機械性地進行重復學習和模仿,毫無個性可言,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也因此陷入困境,處于為難的境地。
(一)技巧風格化,有助于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民間的民族舞蹈起源于民族民間的日常生活和勞動行為。原生態(tài)的田間地頭就是勞動人民進行群體活動和表演舞蹈的純天然舞臺。但是就當前高職院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實際來看,學生由于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在把握民族舞蹈風格時存在一定的難度。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對民族舞蹈作品的創(chuàng)編意圖、時代背景、人文文化和舞蹈舞式結構等進行了解,讓學生在了解的過程中走進民間大眾的內(nèi)心世界,進入舞蹈所創(chuàng)作的意境之中,和民族民間舞蹈達到共鳴。以“蘆笙長鼓舞”為例進行分析,“蘆笙長鼓舞”是瑤族進行祭祀活動時的一個重要表演內(nèi)容。針對這一舞蹈特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來到學校空曠的場地進行瑤族祭祀的模擬活動,讓學生在模擬活動中直接體驗瑤族祭祀的氛圍,引起學生與舞蹈之間強烈的共鳴,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二)技巧情感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情感
“形情并茂”是舞蹈教學和舞蹈表演的標準之一,但是縱觀我國高職院校民族舞蹈教學實際,“有情無形,有形無情”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在平時的課堂上表現(xiàn)不俗,所取得的綜合測評成績也較為突出,但是當他們需要在舞臺上進行表演時,就會出現(xiàn)“有情無形,有形無情”的問題,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歸根究底,其主要是由于學生自身的民族舞蹈演唱技巧并不扎實,平時所學到的知識不能學以致用,或者上臺鍛煉經(jīng)驗不夠豐富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進行藝術指導教學時,應抓住“以形促情,以情帶形”的技巧,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靈活運用肢體動作。此外,教師還應利用藝術指導教學的作用,為民族舞蹈塑造新的形象,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伴奏樂的烘托渲染中,進入民族舞蹈歌曲的情景之中,融入舞蹈形象之內(nèi),從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實現(xiàn)“以情帶形”的目的,那么學生的表演技巧也會隨之得到提升,也更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情感。
(三)技巧專業(yè)化,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
民族民間舞蹈學科的重要屬性之一就是實踐性,作為一名舞蹈教師,必須要立足民族民間舞蹈學科的本質(zhì)屬性,采用專業(yè)化的教學技巧,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項相關的訓練教學活動,才能讓學生在訓練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譬如說:脫把訓練的難度較大,舞蹈動作分為手位與腳位的訓練,如:手臂波浪形的舞動、腳做劃圓等動作。相比于前面的基礎訓練,這些新增的練習內(nèi)容難度相對較大。為此,教師在進行訓練時,可以把臂、腿、彈跳等舞姿造型組成的小組合,既能訓練身體的基本能力,也調(diào)整了身體的基本姿態(tài),并使其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到舞蹈中去,學生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得到真正的鍛煉。
(四)技巧藝術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舞臺表演素質(zhì)
學生舞臺表演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實踐登臺表演的洗禮,才能夠逐步形成富有個人表現(xiàn)力和個人表演風格的素質(zhì)。一般來說,舞臺表演素質(zhì)包括了專業(yè)素質(zhì)的運用和心理素質(zhì)的磨練兩大內(nèi)容。舞臺表演是對演唱者的綜合素質(zhì)進行考量的重要標準,它要求參與舞臺表演的人員不僅要對民族舞蹈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充分把握到作品自身所蘊含的情感,還要對舞蹈歌曲旋律、歌曲音準、歌曲節(jié)奏等都有足夠的把握,運用藝術化的教學技巧,才能夠塑造出全新的舞臺形象,才能夠用精湛的技巧把作品表現(xiàn)出來。可見,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表演平臺,讓學生在表演學習中培養(yǎng)學習意識,能夠使他們獲得不同程度的收獲,學習到更多珍貴的知識。
綜上所述,伴隨著高等教育體系架構的不斷調(diào)整與完善,高職院校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工作也開始呈現(xiàn)出新的內(nèi)容和特征。為此,相關教學工作者,應在實施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以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需求為基點,加大對教學技巧的關注力度,才能最大程度提升舞蹈教學質(zhì)量。
[1]郭佳琪,吳翔.高等師范院校民族民間舞課堂教學初探——民族民間舞蹈風格性教學的方法[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12).
[2]張靚靚;淺談風格性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本質(zhì)魅力[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1(3).
[3]韓晶,芻議民間舞教學中風格性的魅力[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