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遠征
(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構建高校聲樂教學課程系統化體系策略探討
趙遠征
(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在高等師范學院以及非師范類的音樂院校內,作為一門必不可少的應用型學科,聲樂教學課程具備了藝術性、理論性以及技術性等特征。高校應在全面了解社會對于人才的具體需求基礎上來設置聲樂教學課程,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音樂人才。本文對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來實現聲樂課程系統化體系的構建目標。
聲樂教學課程;系統化體系;策略
進入21世紀以來,聲樂教學獲得了飛速的發展,每年都會有上萬名學生進入到各類高校中學習聲樂教學課程。但從目前情況看來,我國很多高校內的聲樂教學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大多數院校在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時還以經驗性的教學模式為主,并一直沿用過去傳承下來的教學的內容、形式以及理念,缺乏創新,不利于聲樂教學課程的長遠發展。因此,要推動聲樂教學進一步發展,就需要積極構建系統化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將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音樂人才。
(一)學生層面
在高校的聲樂教學中,學生大多是以一種被動狀態來接受教師的模式訓練。在課堂上,學生需要根據教師的標準示范來進行一步一步的練習,先從練聲開始,然后再唱作品,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都是處于被動地位,對聲樂藝術缺乏內在追求。而且大多數學習聲樂的學生本身的文化素養并不高,難以對演唱作品的風格、背景以及蘊含的思想進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所以常常會出現依樣畫瓢的現象。另外,在課堂下,大多數學生將聲樂課程理解為線性學科,認為只需要重復單一動作即可。
(二)教師層面
由于聲樂是一種動態的藝術形式,因此聲樂教師大多會使用“口傳心授”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一般來說,高校會在一周內安排一節聲樂課,每節課為45分鐘。大部分教師會在前15至20分鐘讓學生練聲,然后花20至25分鐘讓學生演唱作品,最后花3至5分鐘對本節課進行總結。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通過這種單一的聲樂教學形式來將學生培養成一個集聲、字、味、象、情、表以及字于一體的全面型人才是非常難的。因為要達到這七個目標,就需要借助于其它學科的知識來對聲樂教學進行補充和完善。但聲樂課只有45分鐘,要在這45分鐘內讓學生達到七個方面的演唱要求存在一定難度。加上聲樂教師本身儲備的知識不夠豐富,難以對每一個與聲樂教學有關的學科都展開全面的講解。因此在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時,如何利用相關學科來充實聲樂學習就成為一個教學的盲點。
在聲樂教學中,聲樂理論是最基礎的部分,但單一的理論學習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今學科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多元化,因此,對聲樂理論進行補充,構建系統化的聲樂課程體系已經成為各類高校的首要任務。在實際的教學中,各類高校可以通過開展聲樂視唱課、聲樂媒體課、聲樂心理學、聲樂生理學、聲樂觀摩課以及聲樂素養課等多個課程來實現課程系統化,提高學生演唱聲樂作品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聲樂視唱課
聲樂視唱課指的是按照聲樂演唱過程中對于呼吸、咬字以及共鳴的要求來對學生進行訓練,讓學生練習視唱的課程。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即學生在對一些簡單的聲樂作品進行演唱時總是會跑音,就算是練習難度最低的大調音階也會在音準上出現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部分學生本身就缺乏樂感;另一方面,部分學生雖然在視唱課上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聲樂演唱中對共鳴與呼吸的運用不夠準確,因而對音準造成了影響。例如,女高音在演唱時,如果呼吸不夠沉穩,浮在胸口位置,也沒有對共鳴腔進行準確調整,就會導致音準偏高;反過來,如果男中音在演唱時過于注重下通道位置,就可能導致音準偏低。因此,開展聲樂視唱課來讓學生運用聲樂演唱的方法來練習視唱,有助于推動聲樂教學課的發展。
(二)聲樂觀摩課
聲樂觀摩課是一種互動教學的模式。聲樂課的教學時間和練習時間都比較有限,無法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來進行思考與討論。而開展聲樂觀摩課則可以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來觀察教師的教學以及進行獨立的思考,從而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教學的內容。聲樂觀摩課所使用的是集體授課的方式,這就給了學生相互之間進行良好交流的機會,通過將學生放在聲樂教學的主體地位,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聲樂多媒體課
聲樂多媒體課指的是借助于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將聲樂教學課程中與聲音訓練有關的枯燥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片或視頻。教師應通過多個渠道來收集國內外與聲樂相關的優秀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對優秀的演唱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評價能力。
(四)聲樂素養課
開展聲樂素養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部分學習聲樂的學生文化水平并不高,在演唱時往往會存在一定盲目性,過于注重演唱的方法與技巧,忽視了對作品思想、創作背景等方面的理解。而聲樂素養課的開展能夠引導學生在理解作品背景的基礎上進行演唱,充分表達出作品的情感,真正打動觀眾。
(五)聲樂心理學與聲樂生理學
聲樂心理學是對審美時的心理結構和歌唱時的心理狀態進行研究,聲樂生理學是對發聲時如何使用和協調身體的各個器官進行分析。在本科階段,并不需要開展系統的聲樂心理學與生理學,但讓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有助于學生更清晰的認識聲樂演唱的原理與心理,從而更好的進行聲樂演唱。
總而言之,高校構建系統化的聲樂教學課程體系有助于將理論和實踐進行充分結合,真正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運用到教學活動當中,還有助于豐富聲樂教學的內涵,推動聲樂教學事業進一步發展,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1]曹彥莉.高校聲樂教學課程的系統化構建[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2]李首明.關于構建科學、合理的聲樂教學模式的探討——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一些設想[J].中國音樂,2007,(03).
趙遠征(1981—),男,漢,內蒙古包頭市、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聲樂演唱與教學、碩士、講師,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