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迎風
(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給“琴童”父母的幾點建議
何迎風
(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由于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父母對于孩子的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尤其人們認識到藝術學習有利于智力的開發,而少兒正是學習藝術的最佳時期。所以現在學習樂器的孩子越來越多,年齡也越來越小,然而,圍繞學琴的諸多問題也隨之而來,困擾著無數的父母和孩子,本文針對“琴童”的父母在孩子學琴期間可能遇到的幾個問題給出了幾點建設性意見。
“琴童”;音樂教育
家庭是孩子出生之后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啟蒙老師。現在學習樂器的孩子也越來越多,父母給孩子進行音樂的熏陶的初衷是好的,但有些問題若處理不當,很可能會使孩子中斷學琴,更有甚者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以致他從今往后都不再學習任何樂器。所以本文為家中有“琴童”的家長們在孩子學琴過程中會遇到的幾個問題給出了幾點建議。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早點學習樂器,可以試試從音樂團體課開始。這可以作為學習樂器前的暖身運動。孩子四至五歲時,是開始參加音樂團體課程的最好時機。音樂團體課能提供給孩子的教育功能有以下幾項:
(一)美感熏陶
長期聽音樂或學習音樂的孩子的容貌的確會有所改變。音樂浴,即長久浸身于音樂當中,這樣能改變人的氣質,這也正是日本魅力學派所提倡的。
(二)創造力的培養
一個良好的音樂團體課程能培養孩子許多的能力:如創造力、領導力、表現力和團隊中的默契能力等,這些能力,無論孩子將來做哪一行都是非常必要的。所謂“井底之蛙”,除了指一個人世面見得少,更表示這個人所受的教育是非啟發式而是僵硬的灌輸式的。因此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具有創意的思考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三)聽力的培養
我們都知道,擁有一對音樂的耳朵是學音樂孩子的福音,幼兒時期也是對聽力訓練的最佳時期,人的耳朵對音高的分辨能力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退化,所以對于兒童聽力的訓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四)為將來學習樂器奠定基礎
如果先在音樂團體課中學習兩年左右,再進行較難樂器的學習,孩子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在音樂班中,學習樂器的“蜜月期”拉長了,對較難的樂器才不會有排斥感。如果孩子貿然直接進入樂器的學習,則“厭倦期”很快就會來到。是因為音樂團體課會給孩子建立一個又廣又穩的基礎,這樣孩子更容易領略到音樂的趣味。
家長通常會希望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學習樂器。然而顛倒學習次序的結果是提早結束學習。有許多提早學習的小孩只學習了一年,甚至短短幾個月,就不再愿意碰任何樂器了。所以任何才藝的學習,都必須在適當的時候開始,才能發揮它的功效,太早學習也會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特別是對于學樂器這個項目。孩子從幾歲開始學樂器出現了兩派說法:一種認為越早越好,另一種則認為等孩子一切發展已進入較成熟、適于教導時,再施教。在美國和加拿大等音樂發展已相當蓬勃的國家,大多數人仍是順其自然,到孩子上了幼兒園或小學才接受學校的音樂課程。而在歐洲,一般國家至小學一年級以上才有一對一的樂器課程。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由于教材編寫和教師的職業素養一方面考慮,我認為父母應多從這幾方面衡量:如時間是否充裕,經濟條件的積累,孩子與父母精神的負荷、自身的體力還有孩子各方面發育是否適當等等。家長可以選擇讓孩子四五歲左右在音樂團體課里上過至少兩年課之后,大約六歲以后再開始學樂器,都不算晚。
(一)聽——學習音樂的第一步
“聽”是啟發兒童的音樂潛能的第一步,兒童期或更早的低幼期的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以“啟發兒童的音樂潛能”與“培養兒童的音樂基本能力”為主,并不是音樂技術的獲得。音樂學習活動則應根據幼兒的生理發展,著重于“聽”音樂的活動,并配上一些創造性的肢體律動。因此,“聽”是幼兒音樂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若“聽”音樂的基礎做的好,那么在往后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孩子、老師、家長都會輕松許多。學習音樂的第一步,其實就這么簡單,花費不多,卻影響深遠!
(二)身體方面的準備
孩子在經歷了各種樂器的初學階段后,接下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問題等待克服,如:手指無法各自獨立、手指無力或手指無法放松、左右手無法同時做不同的動作等等,因此,學習樂器之前,家長可以以游戲的心情與孩子先做一些身體各部位的運動,來增強孩子身體這些部位的靈活度和力度,以便日后能更輕松地學習樂器。
運動可分為全身性的運動和局部性的運動,如:在蹦床上彈跳來體會用力與放松的感覺。做親子簸箕車的游戲:家長抓著兒童的雙腳,兒童以雙手著地走路,訓練手臂的力量。親子間相互丟接球,在丟球、接球之間,練習控制手掌、手腕的能力。兩手做不同的動作:左手拍大腿,右手揉大腿,然后互換。手指部分使用曬衣夾:手指將曬衣夾夾在厚紙板上,取下、再夾上、再取下,兩個手都進行練習,這樣可增進每個手指的力量。揉捏陶土可練習手指的大動作。捏各種小物品,可訓練手指小動作。吊單杠:訓練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力量。
如果您不想貿然地替孩子決定學習何種樂器,不妨先帶孩子多欣賞一些免費的音樂會,讓孩子多聽、多看。或是在孩子上幼兒園大班之后,找個理想的樂器老師,先帶孩子到琴行,以租琴的方式,先學習一段時間,再決定是否購買樂器。此外,對于小學生,最好的方式是父母陪同孩子欣賞音樂CD,或看交響樂團DVD等,讓他多接觸音樂,從樂器的聲音、樂器的吹法、拉法和形狀上,讓孩子有些基本認識后,自己來決定想學哪種樂器,誤差的機會可以減低。并且家長最好不要單獨決定此事,尊重孩子的意見是絕對必要的。尊重孩子的興趣對于較年幼的兒童,通常很難確知他們的興趣,因為他們的耐心、好奇心總是那么短暫,原來熱切喜愛的某種樂器,卻可在一兩個星期后轉為厭倦。能自動維持興趣的孩子非常少,比起盲目的選擇,讓他自己對樂器的形狀、音色有所了解后再作判斷,樂器的特性與孩子的個性會有更多吻合的機會。
一旦選擇了學習一件樂器,父母、孩子都將面臨一項重大的挑戰,那就是:練琴!如果老師說:每天練四十分鐘或一個小時,對孩子來說,他很難了解什么是四十分鐘的真正意義!時間久了,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工作”,一種“只能坐在樂器前,其他什么事都不能做”的時段。太多人做不到,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多數人會半途而廢的原因。我們可以換個方法,不以時間來限定,而是以“次數”來幫助他們達到要求。對于初學者:因為初學,尚感新鮮,一天可能到鋼琴前坐好幾回,可要求他每坐一回,就將一首曲子彈兩次,這樣練起來就會輕松愉快很多了。隨著孩子年齡和學琴時日的增加,次數也可慢慢增加,但家長切記次數不可增加太快,以免反彈。更別忘了,練琴后給他來點贊美,或是一個擁抱、親吻,練琴的興趣將更持久!目前,學琴的孩子大量增加,但不幸的是許多的父母非常“用力”地強迫孩子練習、練習再練習。于是,你會看到許多的小孩,拿著琴譜,提著樂器,每天做著不愉快的練習,一點也感受不到音樂的樂趣。所以,每天要練習多久就需要用智慧來判斷了。
成人對自己的前途或練琴的過程、結果,有明顯的認識和計劃,但兒童卻不是,在對學習樂器的未來毫無藍圖的狀況下,他們會認為練琴是在做一件沒什么結果的事!因此,孩子不愛練琴,其實是很正常的事。那家長和音樂老師該如何幫助學生度過學習的低潮期?這里有兩種方法值得推薦:
(一)定期舉辦音樂會
音樂會是大型、小型的都可以,地點可以在學生家里、老師家里,在社區活動中心、小區活動中心、教堂等,為孩子爭取并安排演出的機會,除互相觀摩外,也會產生很好的激勵作用!
(二)榮譽卡
這種方法適用于六至十二歲的學生,學生、家長課一起商量出可行的練琴方案,可以將時間或者練習曲子的次數還作為衡量單位,每天將練琴的情況記錄下來,家長備好可愛的貼貼紙作為獎勵,以每年開學的九月份到來年的六月為期限。在學年的開始,學生處于“狂熱期”時,一般會很嚴謹地遵守,所以一周必須練習六天,才能給一張貼紙作為獎勵。當一學期快過去了,或有許多額外節日和活動時,學生的心有點渙散了,便以一星期練習五天,就給一張貼紙。而在學年將近終了,快放暑假前,一星期練幾天,就給幾張貼紙。或許有人認為以上“給貼紙”的行為就像在“賄賂”學生,他們認為學生應自行從音樂藝術本身得到樂趣。成人應了解,給貼紙就像觀眾在聽完演奏會后,給演奏者的掌聲以示稱贊的行為。成人都需要實質的鼓勵,我們對孩子又何必太苛刻呢?每個人對小禮物都會很感激的,小孩尤其是。父母在孩子學習藝術的道路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所以父母要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來引領孩子走上藝術之路,并且鼓勵孩子一直堅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我們說沒有音樂的人生,就像菜里沒有放鹽,雖然一切看起來沒有什么區別,但品嘗起來也就失去了味道。特別是在當今社會視聽技術、電腦設備如此發達時,每個人每天都會有機會聽到各式各樣的音樂或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如果一個人有幸具備了音樂欣賞的基本能力,他便能更好的感受美妙的音樂藝術,從而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