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宗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試論當前高校音樂教育現狀及其對策
歐陽宗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隨著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教育改革的工作重心也逐漸從基礎教育階段,轉移到了高等教育領域。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國高等教育中音樂教育對學生思想素質提升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專業認識的肯定與推崇。但是當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情況并不樂觀,高校音樂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都還有待提高。如何讓音樂教育發揮出實際性的美育作用,讓音樂教育能夠起到啟發學生心智、完善學生人格的德育功能,是當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高校音樂教育的目的與特點談起,在對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和總結的基礎上,對當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面臨的困境與提升的對策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希望能夠給相關的教學工作者以參考啟示,推動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現狀;對策
我國的高校音樂教育源起于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末期,那個時候的高校音樂教育大多是由高校自發組織成立的,其目的是為了給精英階層提供更好的音樂教育服務,但是當音樂教育發展到今天,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已經從金字塔的頂端走到了人們的生活日常中,實現了高校音樂教育的大眾普及化[1]。越來越多的人能有機會接受到正規的音樂教育服務,可以把個人的音樂興趣發展成音樂專業,在音樂的道路上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與學生和家長期望不同的是,當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情況卻相對滯后,它無法有效的滿足來自社會各方面的音樂教育需求,亟待發生新的調整與變革。
(一)高校音樂教育的目的
在大力提倡“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樂學活學”的現代化教育理念的過程中,我國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目的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當前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更加強調對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培養,它不在單純的只是看中學生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增長,更注重的是學生通過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與了解,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改變學生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思維方式,開闊學生的音樂眼界。高校音樂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音樂知識與音樂能力上面獲得和諧并進的發展,讓學生借由音樂的熏陶培養出勇于創新、敢于實踐的時代精神,為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凝聚人才力量。高校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要積極的把音樂教育中的理性因素與感性因素進行合理的融會貫通,讓高校音樂教育的內涵與外延得到更好的發展,讓音樂知識的創新性、綜合性、美育性得到更好的發揮,平等的看待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促進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高校音樂教育的特點
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不斷推進,當前我國各個音樂院校的招生率也呈現出逐年升高的特征,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學壓力也在日益的加大[2]。高校音樂教育對象的大眾普及性的存在,要求高校的音樂教育要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容納更多具有音樂夢想的有志青年到高等院校進行音樂的深造和進修,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音樂人才,促進國家音樂事業的繁榮發展。與此同時,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與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教育在教育內容上也有較大的不同,基礎階段的音樂教育更多是進行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基礎技能的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的學習具有較大的功利性,它們是圍繞高考勝利這一目標進行了的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的積累活動。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更多強調的是對學生音樂潛能的挖掘與對學生音樂審美的提升,高校的音樂教育要更多的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特征,讓學生在學習音樂、參與音樂、享受音樂的過程中實現自身音樂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讓音樂與學生的成長為伴,讓學生在精彩絕倫的音樂世界中重塑自身的人格,調整自己對生活、對社會、對未來的看法,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3]。
(一)艱難起步時期
我國高校音樂教育與國外相比具有起步晚,發展快的特點。我國的高校音樂教育最早開始于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但是因為國內政治的動蕩,戰亂的紛爭,讓我國的音樂教育在簡單的起步以后,被迫中斷,沒有得到持續的發展,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我國的一些重點院校,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等,才陸續開始成立相關的音樂教研工作室,開始音樂教育的嘗試工作。一開始有關音樂教育的嘗試工作是從高校的選修課中開始的,例如1981年,北京大學就把音樂課程放在學校的選修課程中,供學生挑選與選擇,音樂選修課一度成為了北大學生的選修課首選課程。通過這樣的方式,音樂課程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逐漸的拉近,學生們對于音樂教育的渴望,也從側面推動了我國音樂教育的萌芽與發展。在教師與學生的雙重努力下,我國的高校音樂教育慢慢的得以恢復,不上了發展正軌。1984年,十九所理工科高校音樂教育工作會議在上海的召開,更是從音樂教研的高度,對音樂教育的普及發展進行交流與探討,讓我國的音樂教育工作逐步邁向了正規。
(二)快速普及時期
我國高校教育的快速普及時期,應該源起于1986年,中國音樂教育學會的成立。學會成立后,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依托音樂教育學會的力量,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音樂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重要性地位得到了切實的落實,音樂課程從以往的選修課程,變成了專業的課程門類,圍繞音樂教育,各高校進行了相關的音樂教學改革、音樂設施建設、音樂教學研究與師資力量調整等。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水平與音樂教育質量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據不完全統計資料顯示,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國一千多所高校中有一半以上的高校都開設了專門的音樂教育課程,音樂教育從單純的音樂欣賞課程,擴大到音樂知識傳授、音樂技能教導、音樂美育疏導等,音樂課程的內涵與外延也得到了相應的擴展與完善。與此同時,各高校也積極的進行了音樂教材內容的擴充與修正,音樂教材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可以選擇的音樂門類也越來越多。但是這個階段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較多借鑒于蘇聯音樂教育,沒有形成自己獨立的音樂教育理念與音樂教育方法,音樂為政府服務的理念較重,當時的音樂內容較多的是對民族團結與革命勝利喜悅的歌頌,對于音樂教育中存在的美育功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蓬勃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在大力對社會政治經濟進行整頓與革新的過程中,也加強了對教育理念的發展與革新工作,高校教育更加的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優勢對于國家政治經濟建設的重要性作用越發的突顯。而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緊密而微妙的關系,也得到了更多教育人士的認可與推崇。1999年,第3次全國教育工作的召開,正式的將美育工作納入到了現代化教育的工作方針中。自此我國的音樂教育進步了新的蓬勃發展時期。與此同時,由于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學生家長也更加注重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音樂的抒情性與現代性,成為了家長對學生第二專業培養的首選,存在于中國社會中的音樂教育需求也不斷的擴大[4]。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加強了對學校音樂教學軟硬件的建設工作,有針對性的完善了高校的音樂教學設施,聘請了更多優秀的音樂教學人才,來提高高校的音樂教育水平。
(一)音樂教育理念陳舊
當前我國許多高校的音樂教育理念陳舊,無法有效應對日益增長的高校音樂教育需求,給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這一不良現象的發生,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高校的音樂教育定位不清。雖然高校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但是在具體的操作層面,由于行動策略的缺失,讓許多有關音樂教育的改革工作無法得到有效的落實,音樂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從屬”地位,沒有得到切實的改變。其次,高校音樂教育中德育目標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雖然高校音樂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但是在實際的高校音樂教育工作中,還是較多的強調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的傳授,沒有切實的體現出音樂的德育教育目標。
(二)學生學習能力不同
高校擴張政策的出臺,讓高校擁有更多學生生源的同時,也讓高校的教學壓力在無形中增長。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是這些學生在音樂學習能力上面的層次有別,也給高校音樂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的現實的困難。雖然高校的音樂學生經過了高考的洗禮,具備相應的樂理基礎,但是由于高校音樂的課程內容具有更高的音樂性與專業度,因此需要學生有更強的學習感悟力。[5]而剛進音樂高校的大門的學生,身上還帶有以往高中生的稚嫩,部分音樂專業的學生可以較快的適應高校音樂的學生生活,有的學生則適應較慢,因此他們在進行高校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會顯示出不一樣的學習接受力,因此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學工作者要把教育工作做精做細,體察不同學生的音樂能力與個性特點,在“有教無類”的同時,實現“因材施教”的目標。
(三)教師教學能力不足
當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教學能力的不足,也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負面的影響。這一問題的存在,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原因。歷史方面,因為我國高校音樂教育起步晚、發展快,所以在高校音樂教育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國各個高校對于音樂教育人才的建設工作沒有進行有效的把控,導致一些專業能力不強,職業素養不高的教師,進入到了高校的音樂教師隊伍中,這一部分教師自身的音樂能力有限,對于音樂教育的理解和嘗試不足,無法高校學生提供優質的音樂教育服務。現實方面,當前我國部分高校的教學評估和人才晉升制度不合理,埋沒了部分具有真才實干的音樂教師。
(一)注重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結合
在大力提倡“人才興國”、“人才強國”的今天,要真正的實現“中國夢”,實現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就需要切實的提高當代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讓學生的知識、技能、素養、思想等得到全面的提升。因而在高校的音樂教育工作中也要有效的認識到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關系,把學生培養成優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接班人。高校音樂教師要善于通過音樂教育來實現對學生心靈美的疏導。讓學生在對音樂的聆聽和學習中凈化心靈,同時通過對音樂中美的規律的把握,用音樂中蘊含的“真善美”的思想內涵去認識和改造世界,重塑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例如通過對歌曲《黃河大合唱》的學習,讓學生在慷慨激昂的音樂曲調中,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引發學生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
(二)貫徹“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樂學活學”的現代化教育理念
面對當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對象音樂學習能力的千差萬別,相關的音樂教學工作者要切實的貫徹“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教育理念,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給予學生同樣的關心與愛護,不僅僅因為學生現階段學生成績的落后,就對學生差別對待,要以一個發展的眼光看到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樣的也要一個更為開闊的眼光來看到自己的教學工作。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對學生提出的有益的教學建議進行積極的采納,讓學生成為課程教學工作的主人,把自己退到教學服務者的位置。同時引進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和“微課”技術,來發展多樣教學,為學生營造高效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三)建設高素質的音樂教育人才隊伍
面對當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中教師工作能力不強的問題,各高校要積極的開展高素質音樂教育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從人才培養和制度優化兩個方面加強音樂教育人才的建設工作。首先,高校要積極的進行優秀音樂教育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通過政策優惠來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進入到高校音樂教育的崗位工作中,通過定期的培訓與講座,讓目前在職音樂教師的音樂能力和素養的到有效的提高。其次,高校要對現有的教學評估和職位升遷制度進行優化,不能單一教學考試成績的好壞來評判一個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而是要把學生成績的提高、學生素質的提升,教師能力的高低等多個教學要素進行綜合的評判,使教學評價結果更為客觀與合理。
高校音樂教育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的關鍵一環,在素質教育的持續發展與不斷壯大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只有在理清高校音樂教育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對當前的高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與總結,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積極的應對,才能讓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進行一個良性的循環,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培育更多的高素質音樂人才。
[1]段小麗,劉海濤.論高校音樂教育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J].戲劇之家,2016(11).
[2]許雯雯.流行音樂背景下的高校音樂教育研究[J].通俗歌曲,2016(03).
[3]林艷艷.高校音樂教育如何開展多元化音樂教育[J].好家長,2016(17).
[4]丁晶.高校音樂教育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研究[J].北方音樂,2016(08).
[5]棘彥焱.論高校音樂教育中流行音樂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