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相春 李曉璟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論萬榮花鼓的傳承歷程與發展
白相春 李曉璟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山西民間舞蹈藝術萬榮花鼓擁有悠久的歷史,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但這些并不足以提高大眾對萬榮花鼓的關注,從心里接受從思想中改變。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從根本做起,保護萬榮縣保護萬榮花鼓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并將經濟與文化發展相結合,為了萬榮花鼓能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不被掩埋,就必須探索產業化發展與失常接軌。
萬榮花鼓;傳承歷程;發展
在山西南部黃河岸邊的萬榮縣境內流傳著一種用于民間社鼓表演的漢族民間舞蹈藝術-萬榮花鼓。萬榮花鼓在2011年被評選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舞蹈項目類別。花鼓擁有悠久的歷史,相傳源于北魏,在大同云岡石窟中有一尊胸戴花鼓翩翩起舞的石浮雕像為證。而萬榮花鼓在《萬榮縣志》中的記載則是說花鼓興起于宋代,是由鄭恩打瓜園的故事而起的。明代過后,安徽鳳陽花鼓藝人將花鼓引向大眾,傳入山西境內,與萬榮花鼓相交相融。到了清末民初,因經濟下調,民不聊生,眾多的花鼓藝人外出逃荒。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生活趨于穩定,基本上形成萬榮縣獨有的花鼓形式。
萬榮花鼓有濃厚的地方舞蹈文化精神和形式。但全球化發展成為必然,萬榮花鼓也免不了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萬榮花鼓的傳承主要靠口傳身授,老藝人的年齡偏大,年輕人受全球化經濟的影響,在主要勞動力遷移的情況下,愿意學習花鼓技藝的人日漸稀少。如今精通花鼓表演的人越來越少,導致后繼無人,現狀堪憂。(王海2013、陳國慶2013)
在這種后繼無人的情況下,學術界也開始重視對萬榮花鼓的研究。現階段對萬榮花鼓的研究大體分為文化特征方面、比較方面、傳承與發展方面三種。在文化特征方面,楊云(2008)、趙霖(2010)的研究結果表明萬榮花鼓這項民間藝術可以流傳至今一定有它獨特的文化價值存在。逐漸在農耕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宗教方面、技藝兼容方面及審美娛樂方面大致三種的文化特征。農耕文化時期充滿著對自然友好和善的渴望,以至于鼓樂友之,世代傳襲,這也是民間藝術的魅力所在。衛艷蕾、李秋萍(2013)在比較方面是將晉南地區的萬榮花鼓分別與翼城花鼓和北垣花鼓做比較,通過地域的不同來分析這些花鼓在風格方面、動作方面及鼓的數量方面的不同和相同之處,究明了萬榮花鼓的獨特性。鄭昕(2013)、王海(2013)是研究了萬榮花鼓傳承發展方面。鄭昕(2013)是以山西地區的民間舞蹈為研究的方向,民俗文化為著重點來探究萬榮花鼓。王海(2013)是結合河東地區的風俗民情來研究萬榮花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出相應的對策,提出政府方面的保護、建立生態文化村、引入學校、探索產業化發展等等。但是,他的研究方向是民族傳統體育學非舞蹈學方向,忽略了涉及范圍較廣,有地區文化差異的問題。人們在傳承的過程中避免不了缺漏、遺漏現象或參融外來文化的現象。因此他的研究結果不適合萬榮縣的花鼓本身發展的區域要求,所以無法直接引用到萬榮縣。
萬榮縣是萬榮花鼓的發源地。因此本研究以萬榮縣為研究對象,探究花鼓的歷程,提出符合萬榮縣實際現狀的,關于萬榮花鼓的傳承與發展對策。為今后研究萬榮花鼓的文化工作者奠定一定的基礎。
山西省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萬榮花鼓便是其中的一種。萬榮花鼓的歷史悠久,又與民俗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且擁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反映的是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的狀況、風土人情及民間習俗。
據《萬榮縣志》中記載,花鼓興起于宋代,起源于鄭恩打瓜園的故事。宋太祖(927年-976年)年間,太祖手下的大將鄭恩到瓜園吃瓜不給錢,后與陶三春發生爭執,兩人交手且鄭恩勝之,最后陶紅便將其女陶三春許配給了鄭恩,后來世人便將這段有趣的故事編成花鼓內容并流傳至今。明代過后,安徽鳳陽花鼓藝人將花鼓引向大眾,傳入山西境內,與萬榮花鼓相交相融,萬榮花鼓便由此得到進一步的豐富與發展。到了清末民初,因經濟下調,民不聊生,眾多的花鼓藝人外出逃荒,南景村以王永福為首的王氏家族老藝人帶領全家身背花鼓,四處奔走謀生,到過太原、陜州、潼關、濟南等地,將萬榮花鼓傳播到了四方。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領導人十分關注重視中國的民間藝術。全國各地許多專業性較強文藝團體都到南景挖掘整理過花鼓資料。萬榮花鼓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其他的藝術元素,成為集體育、演唱、戲劇、舞蹈綜合于一體的民間藝術。現在的萬榮花鼓成為了一種逢年過節時,群眾開展民間社火的舞蹈形式。每逢佳節,花鼓舞者便會扎起紅綢,綁起花鼓,隨著大鑼、銅鈸的敲打聲一邊舞蹈一邊擊鼓,動作奔放且有力。(陳國慶2013)
綜合上述的發展歷程得出萬榮花鼓結合了各個地區的花鼓形式,更與舞蹈、戲劇、演唱、體育相結合,形成的萬榮花鼓別具特色,使人耳目一新。
(一)表演形式
萬榮花鼓在不斷演變的傳承過程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獨特的特色與風格,這種特色與風格則是根據花鼓內部的不同成分來劃分的。由于表演者在表演萬榮花鼓時所佩戴花鼓的位置不同,人們就根據佩戴位置的不同,對花鼓有著不同的稱謂,低鼓及高鼓;且又根據所佩帶花鼓的數量不同又將其分為單鼓和多鼓。
低鼓,將其掛于腰間,與腰鼓的背法相類似;高鼓,將其掛于胸前或者下頜處;單鼓,即單一的鼓;多鼓,則是將其系在頭上、胸前、肩上、腿部等身體的各個部位,一個人最多可系十多個鼓。并且在低鼓、高鼓和多鼓的打法方面,三者雖有不同,但是也有相同之處,則是基本打法。在基本打法中,以右手為主,其花樣較為復雜,以左手為輔,其花樣較為簡單?!叭f榮花鼓”擊鼓的技巧主要表現在手上,無論鼓點多復雜,身體也應保持平穩,不可自亂陣腳。擊鼓的過程中,它的力量主要集中在手腕和指尖上,必須做到鼓點不空,不漏。隨著萬榮花鼓的不斷發展,里面還加入并融合了雜技的技藝,增添了桌上、凳上及杠上等技藝。
以往,萬榮花鼓的表演形式以祭祀為主,主要圍繞著神廟、社廟、家廟、迎神等祭祀方式來進行,在之后的祭祀活動中,花鼓表演也非常的普遍,并流傳下來一些花鼓詞,如“花鼓朝拜娘娘廟,媧母娘娘滿臉笑,誠心叩首一炷香,保你兒孫跑滿堂?!边@種集會也漸漸變成了各村競賽的方式,同時也增添了花鼓藝人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機會,豐富與創新了花鼓的表演內容及表演形式。
(二)文化特征
花鼓是山西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舞種之一,因長期以來主要流傳于晉南地區,故也叫“晉南花鼓”。其中萬榮,翼城又被冠于“花鼓之鄉”的譽稱。數千年來,山西鼓舞不僅成為古代軍旅、征戰、慶典、祭祀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儀仗或演奏工具,也是群眾婚喪嫁娶以及歡慶豐收、喜慶佳節時不可或缺的民間習俗活動。
萬榮花鼓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不僅僅是當地人對未來理想的追求,還是慶祝節慶的一種能夠反映當地人生活形態的歷史文化方式。它作為一種傳遞的媒介,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的心愿,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們心中的寄托。燦爛古老的黃河文化,不斷鑄就著各種類型的傳統民間藝術。萬榮花鼓就是在這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特征。從表面上來說,它是一種簡單語言符號和動態表演;從深層次來看,它是民間文化中人們對美好愿望的信仰、習俗、宗教、審美心理的體現。
萬榮民眾普遍認為“花鼓響三聲,祛災降福星”,這便是表現出了萬榮花鼓的宗教性。萬榮花鼓在發展過程中也綜合了其他的藝術元素,將舞蹈、演唱、戲劇、體育融于一體,這便體現出了萬榮花鼓的兼容性。舞蹈原本出自人類自身的需要,是某種情緒的宣泄,民間藝術是傳統文化與習俗之間的一個紐帶,它同時也承載著人們豐富的情感,及這便是娛樂性的表現。
(一)發展的困境
山西是一個文物大省,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其豐厚的寶庫。山西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就高達一百零五個,也是在全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豐富的省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堅持統籌規劃、戰略布局、科學開發的原則;堅持多種保護手段并用、多種保護格局并重,點面結合,立體保護、交叉保護同步推進的原則。(張明亮2010、太原道2012)政府的保護對策只能解決一小部分,民間藝人無法通過萬榮花鼓這一表演果腹,民間對這一藝術的需求并不大,藝人也就漸漸減少。
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與外來文化的沖擊,無不影響著地域文化的發展。并且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與審美旨趣都在逐步改變,對新事物的追求也就越來越強烈,而萬榮花鼓這種舊時的娛樂方式必然會被人們慢慢摒棄。
萬榮花鼓的傳承方式主要為口傳身授,而如今精通表演的花鼓藝人卻逐漸減少。陳國慶在《民間“鼓舞”藝術大餐——萬榮花鼓》提到山西省萬榮縣南景村有一位王企仁老人,他為花鼓的傳承堅守了大半輩子。他認為在花鼓專職藝人的減少、經濟效益的下降和資金的匱乏情況下,萬榮花鼓的傳承與發展之路顯得格外艱難。
據傳承人王企仁所言,現在的萬榮花鼓實質上就是南景花鼓,主要因為這門花鼓技藝幾乎為南景村人獨有的。在南景村中大約有1500多口人,大部分的都為王姓,并且他們是一個大家族,據家譜記載,王家原本是官宦人家,后因落難,為了生存便創造了用來上門乞討的花鼓技藝,因此有阿諛奉承的前奏。改革開放之后,村民為了生計而外出打工,萬榮花鼓的專職表演者也就越來越少,經常表演時組織不來人。
如今,王企仁則以帶徒弟為主,在南景小學每周一次的花鼓傳承課中,老人都會精心準備。每當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表時演,老人家就會覺得,只要孩子們喜歡,那古老的民間鼓樂萬榮花鼓就有了傳承與發展的希望。(詹彥攝2012)政府與民間藝人所關注的重點不統一,是導致民間藝術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更關注的是地區的經濟發展,往往會忽略到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二)對發展的思考
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中華歷史文化的見證及重要載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今后的文化發展有著任重而道遠的意義。為了萬榮花鼓更好的發展,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找到一個能將當地經濟與文化相結合并能共同發展的經濟文化道路。因此政府和藝人要達成共識,摒棄萬難,將地方經濟與文化一并提高,更好的被大眾所接受。
所以為了完善現階段對于萬榮花鼓的傳承歷程與發展的保護,做出了以下幾點意見與建議:
1.由相關政府出面,對萬榮花鼓進行有效的挖掘、整理并保存。并采取積極持續有效的保護這個優秀的傳統民間鼓舞藝術及其傳承人,及持續關注今后的發展。
2.深層次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保護其傳承發展的模式。
3.將萬榮花鼓引入學校課堂,及高校教育中,培養專業人才得到傳承。
4.探究創新藝術的新形勢并探索保護文化村及新型產業化發展,可以使萬榮花鼓適應全球化的發展潮流。
現階段全球化發展已成使然,生態環境也必定會隨之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下,對萬榮花鼓的發展也會有一定的影響產生。我們應該將萬榮花鼓所賴以發展的生態環境加以保護。并將經濟與文化發展相結合,為了萬榮縣的萬榮花鼓能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不被掩埋,就必須探索產業化發展與市場接軌。
根據前沿研究者所提到的意見建議進行整編,取其精華。應將適合萬榮縣的保護萬榮花鼓的措施細細劃分,找出其符合的條目,并加以實施。
在這樣的持續性發展下,必定帶動萬榮縣的經濟發展,可以更好的將經濟與萬榮花鼓相結合,不拋棄不放棄這就會是文化民俗與經濟結合所帶來的成功。
[1]鄭昕.山西民間舞蹈萬榮花鼓研究.山西大學,2013:55-58.
[2]楊云.試論萬榮花鼓的文化特征與審美旨趣[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
[3]趙霖.山西萬榮花鼓的文化特征考略[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26-29.
[4]王海.對萬榮花鼓傳承與發展的研究[J].體育科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