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威
(內蒙古錫盟蘇尼特左旗第二中學,內蒙古 錫林郭勒 011300)
音樂教學在中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王 威
(內蒙古錫盟蘇尼特左旗第二中學,內蒙古 錫林郭勒 011300)
人類最古老、最具廣泛性與感染性的藝術是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而中學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是不能忽視的必要內容,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產生,有著別的學科無法取代的關鍵作用。經過音樂教育能夠讓中學生在精神上與心理上獲得和諧和平衡,提升教育效益、德育素質、情感品質、智育發展與身體心理健康素質,使中學生人格的塑造得到完成。可見,注重音樂教育,清楚確定在中學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的特殊作用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推動全面提高中學生的素質,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跨世紀合格建設人才真實有效的方法。
音樂教學;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在音樂教學之中滲透,只有遵循音樂學科的規律與使學科的特征得到充分發揮,才可以收到優良的教育效益。就像音樂教育大綱指出的那樣;音樂教學中素質教育要寓于藝術教育之中,不可以離開音樂藝術形象實施空洞的說數。這條原則是針對音樂學科的特征而擬定的,也是教學中要遵守的原則。在教學時使學生保持積極、自然、愉悅的心境。再輔之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聽聽、唱唱、跳跳中接受了教育,它是音樂教育特有的作用。音樂教育和智能素質:在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基本上,使學生理解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提高。同時,訓練學生“音樂的耳朵”,可以聽懂音樂,對音樂的美能夠感受到,開闊學生的視野,可以得到與追求美好的事物。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創造能力,更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有利,為培養學生的智能素質打好良好的基礎。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假如光為唱歌而教歌,或者只講部分樂理知識,欣賞個別學生聽得暈呼呼的中外名曲,尤其是現在流行歌曲漫山遍野而來的狀況下,學生們一定會對音樂課感到刻板無味,更不用說參加的激情,音樂的旋律美、節奏美與藝術美也感受不到,因此不論是教唱歌或是講樂理,老師一定要依據教材內容配以生動、感人的講解,使學生在感受音樂思想藝術的前提下,激發學生參加的意識與欣賞的興趣,從而形成和老師與歌詞的共鳴,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技巧。西方有知識文士認為:靈魂的語言是音樂,是醫治靈魂疾病的最有利的良藥,對學生的精神起到激勵、凈化、升華的功能,可以在耳濡目染中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理想道德教育。他們清楚的知道音樂教育的必要性是有了取代的德育作用。
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二十一世紀培養合格人才,而優良的心理品質是為培養合格人才打好思想根本,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不但能夠有效地推動學生學習態度的端正,提高學習效果,并且會對學生形成關鍵的影響,這也是現實素質教育無法忽視的基本內容。音樂教育可以讓學生優良的情感品質和意志品格獲得培養。比如:在學習勃拉姆斯的《搖籃曲》這首歌時,學生聆聽老師的范唱后非常受感動,而自己又要怎樣去表達呢?教師要及時指引學生感受到整個歌曲的意境“母親對孩子偉大而無私的愛”。之后漸漸分析實施教學,讓學生想象中的視象和歌曲的情感漸漸融合,成為聽覺形象。通過這個階段的分析,學生可以相對正確地掌握情感去對歌曲進行演唱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用老師的導思啟發發展學生的思維,一次次的分析與演唱以后,高于之前的了解水平,更豐富的情感了,這樣不但對優化學生的理解過程有利,并且對培養學生的良好情感品質有幫助。
情感教育是音樂教育,它經過涉及人的心靈來達到陶冶人、教育人的目的。所以它和人的心理素質是緊密相關的。科學實踐說明,音樂對人的身心健康有益,同時音樂可以讓人互動感情上的陶冶。人的感情和心理、生理上的各類改變聯系在一起,隨著感情的改變,伴有生理上的改變,起到增強血液循環,使內分泌增加,促進消化等功能。音樂還可以平息憤怒、解除疲勞。優美的旋律能夠讓人精神愉快、情緒平和;而激昂的旋律能夠讓人自覺奮發、努力拼搏。除此之外,音樂還能夠開發智力,還可以經過律動、舞蹈等達到鍛煉身體、加強體制的作用。目前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愈來愈快,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的精神會造成人的身心發展不平衡,甚至造成疾病。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愛好能夠幫助他們有效的調節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身心健康獲得發展。
音樂活動能夠開發學生的智力,能推動聽覺、記憶、語言、想象和形象思維、創造、情感、個性的發展。像多聽音樂,會提高聽辨能力。學生實施音樂活動時不但要聽,并且要記,他們經過要把所學歌曲的歌詞、曲調記住;民主律動的動作;舞蹈動作的程序;欣賞過的音樂作品與打擊樂中的節奏型等等一連串活動獲得音樂記憶的發展。在具備音樂記憶的基礎上,才也許會實施音樂想象。常常唱歌可以讓學生對語言的重音、節奏、句子的構造等,增強掌握和認識。音樂跟想象、形象思維和創造分不開。第一,作曲者在創作經過中一定要有充分的想象才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深切的體驗,經過應用音樂的各類表現方法、音樂的語言向人們傾訴、表達。第一,演唱、演奏者也一定要充分應用自己的想象,對作品中的感情深入體會,通過一個再創造的經過,使用自己特殊的處理方法,力求完美地展現,傳達給聽眾。而聽眾,欣賞者,要真正和創作者其鳴,了解作品的意境,還要應用想象。誰都承認,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之所以巨大是由于音樂可以觸動人們的感情。所有美好的音樂作品都具備這種強大的感染力。列寧在欣賞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時,感情激動,認為這是人間奇跡。常常實施音樂和別的方面的能力,陶冶情操,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等,為日后優良個性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中學的音樂教育不是無關緊要,而是刻不容緩。現代教育愈來愈需要活潑生動,生氣勃勃,充滿創造性與娛樂性的教育方式。在教學活動中,既要重視培養能力,又要強調思想教育,既要著眼于全體學生,又要關注發展學生的個性。
[1]陸桂芝.教育心理學[M].黑龍江出版社,2001,(6).
[2]陳麗華.談音樂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J].成才之路,2008,(33):24.
[3]車獻亮.中學音樂教學與學生心理的關系[J].中國科技信息,2005,(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