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納德·索科爾(Ronald+Sokol)
法律的目的和科學不同,不是要發現真理—減少沖突是它的主要目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蘭代斯這樣總結他自身的認識:“在多數問題上更重要的不是正確適用法治而是適用法治?!奔词故清e誤或“不公正的”裁決也可以結束沖突。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但在他剛剛出版的回憶錄《黑暗中的一縷燭光:我的科學生涯》中,他指出偉大的思想家離開其自身專業領域時犯錯是毫不稀奇的。道金斯以偉大的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為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霍伊爾的著作《宇宙本質》是半個世紀前的必備讀物,但當他跨入生物學領域后卻誤入歧途。以我看來,從科學轉向法律的道金斯同樣未能擺脫這一魔咒。
道金斯將法律看作一場拉鋸戰。一方“不管自己相信與否,以最堅定的方式提出一個命題,而對方當事人則雇人(律師)來最大限度地反駁這一命題。結果不過是看哪方贏得這場拉鋸戰的勝利”。他認為律師應該“坐下來審視證據,并試圖確定到底發生了什么”,這才是更加“誠實人道”之舉。
道金斯的觀點有3個主要問題。首先是所謂犯罪謬誤。像很多人一樣,道金斯一想到法律就先想到刑法問題。刑事審判占據了公眾想象力的很大部分,但借用生物學的一個比喻—這只是法律這個復雜殿堂中的一個隔間而已。多數律師和法官從未踏入刑事法庭半步。
其次是有罪謬誤。道金斯“深深震驚于”違法者有可能被認定為無罪的現實。有罪謬誤將“有罪”這一法律概念與實施禁止行為混淆在一起。某人是否做過某件事是個事實問題。而“有罪”與否則是法律問題。某人可能實際實施了某種行為,但卻相當公正地被判“無罪”—就像他可能什么都沒做,卻被做出了“有罪”判決。
這讓道金斯感到困惑,其他很多人也有同樣的感覺。“有罪”意味著國家排除合理懷疑,證明被告做了某件事。如果國家不能排除合理懷疑,證明被告有罪,那就必須做出“無罪”判決—而不管他或她是否真的做過這件事。
如果將“超越合理懷疑”的證明負擔降低到民事案件那樣的“證據優勢”,國家完成任務的難度將會大大降低。但盡管更多犯罪者會因此被判決“有罪”,同時也會導致更多無辜者被做出“有罪”判決。道金斯似乎并未把握的基本前提其實非常簡單:寧可讓10個犯罪分子逍遙法外也不能讓一個無辜者被定罪。幾百年來的法律實踐表明這一系統雖然談不上完善,但卻是人類設計出來的最公平的體系。
道金斯第三個也是最根本的謬誤在于法律的本質是真相—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搞清“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我們姑且稱之為真相謬誤。道金斯的謬誤也因此走向了極致。法律的目的和科學不同,不是要發現真理—減少沖突是它的主要目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蘭代斯這樣總結他自身的認識:“在多數問題上更重要的不是正確適用法治而是適用法治?!奔词故清e誤或“不公正的”裁決也可以結束沖突。
只有在沖突方無法達成一致時,法官才會試圖了解“真相”。律師將這稱之為以折中妥協為特點的事實調查過程:明確事實真相比結束沖突可能代價更昂貴。
這方面比較美國法律和法國法律就很能說明問題。美國法律有著被稱為“發現”的復雜的事實調查過程。相反在法國民事糾紛中,根本不存在雙方口頭盤問證人的證詞,而只有書面證據。律師搜集一切可能的證據并呈送法官,后者則據此做出裁決。如果案件必須實地考察特定目標—如某棟建筑—法國法官會指派一名專家前往考察,然后提交一份書面報告。
美國法律體系事實調查能力更強,但其高昂的成本導致多數民眾無力進入法律程序。法國體系更容易被公眾所利用,但其確定事實真相的可能性更低。
社會和諧是法律的基礎,但其最終目標可能不止于和諧,而是促進社會幸福。道金斯在科學中找到幸福;我們無不因他的貢獻而受益。但從他的回憶錄判斷,我們同樣慶幸他沒有進入法律領域。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權《南風窗》獨家刊發中文版。羅納德·索科爾,法國執業律師,著有《聯邦人身保護法》和《后達爾文時期的司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