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平
(吉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論高校舞蹈教學與人的全面發展
王亞平
(吉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對于大學生而言,學習舞蹈不僅能夠豐富舞蹈知識、提高舞蹈技能,而且還能夠從德、智、體三方面促進自身的發展。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企業對大學生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基于此,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舞蹈教學,如何能夠順應社會經濟發展對當代大學生的新要求、新標準,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就成了目前許多高校舞蹈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校舞蹈;舞蹈教學;人的全面發展
對于“什么是人的全面發展”,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解釋。但無論何種解釋,它的一個核心定義就是“人在主觀與客觀的各個方面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發展。”對于高校舞蹈教學而言,它可以從德育、智育與體育三方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德育與智育非常重要。
近年來,我國高校舞蹈教學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成績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學生的舞蹈素質較低,舞蹈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較弱等。諸多問題都暴露出了當前我國高校舞蹈教學未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那么,高校舞蹈教學如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呢?概括而言,有以下幾項策略。
(一)高校舞蹈教學與人的德育發展
德育側重于人道德、品德教育。高校舞蹈教學作為一種素質類的教學活動,它主要是從愛國意識、民族情懷、審美情趣、道德塑造三方面促進人的德育發展。
首先,通過舞蹈發展史的教學,增強人的愛國意識。以中國舞蹈發展史為例。中華民族舞蹈源遠流長,從夏商周時期到當代,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著璀璨的舞蹈文化。眾多的舞蹈名人(如趙飛燕、公孫大娘等)與舞蹈佳作(如《大武》、《七盤舞》等)都能讓人感嘆中華民族舞蹈發展的輝煌成就,增強愛國意識。其次,通過傳統舞蹈的教學,強化人的民族情懷。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是單一民族組成的。我國民族眾多,不同的民族的舞蹈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蒙古族的舞蹈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是與民間音樂結合得十分緊密……。通過傳統舞蹈的教學,大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各民族的舞蹈動作技能,更能學習到各民族豐富多樣的舞蹈文化,從而強化自身的民族情結,形成民族自豪感。再次,通過具體舞蹈教學,提高人的審美情趣。舞蹈本身就是一種表現美的運動。不同的舞蹈形式,如古典舞、現代舞、當代舞、民族舞等都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在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可以通過不同舞種的學習,從舞蹈名稱、舞蹈動作、舞蹈情感等方面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例如,芭蕾舞的審美特征是對外開、伸展與繃直,包括腳5種基本位置,3種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擊、打開、屈伸、抬腿、踢腿、跳躍、旋轉、轉身等動作。通過芭蕾舞的學習,大學生可以充分體驗到“腳尖上的美”。另外,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一些響應國家號召,宣傳社會良好風氣,激勵人積極向上的舞蹈作品,也是提高人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最后,通過舞蹈實踐活動教學,培養人的道德素質。舞蹈教學并不是一直在課堂上進行,還經常在課下進行。這是因為舞蹈教學是一項側重實踐的活動。舞蹈理論掌握的再扎實,若缺乏實踐,舞蹈教學也是收效甚微的。為了培養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舞蹈教師會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公益型、服務型的舞蹈表演,如到敬老院、福利院、偏遠農村學校等進行舞蹈慰問演出。這類舞蹈實踐活動,是高校舞蹈教學的“第二課堂”,能極大培養人的道德素質。
(二)高校舞蹈教學與人的智育發展
智育即人的智力教育。智育不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最為看重的教育內容。對于高校舞蹈教學而言,它在很多層面能夠對人的智育發展起促進作用。
首先,通過示范教學,提高人的觀察能力與模仿能力。示范法是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它通常出現在舞蹈教師教學生新舞蹈以及糾正學生錯誤舞蹈動作時。舞蹈教師在臺上示范,學生在臺下觀察教師的示范動作并模仿。觀察能力與模仿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學生學習舞蹈的效率與質量。為此,高校舞蹈教學首先能夠提高人的觀察能力與模仿能力。其次,通過指導教學,提高人的學習能力。在舞蹈教學過程中,舞蹈教師按照不同學生的身體機能、興趣愛好、個性特征與心理素質等,指導他們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與策略等,讓他們在滿足自身舞蹈需求的基礎上,自主、積極地參與舞蹈教學活動,以此擺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再次,通過組織舞蹈表演或比賽,提高人的表現力、應變能力。舞蹈表演與比賽不同于舞蹈課堂教學,它通常面對更多的觀眾,而不同的觀眾的審美觀有很大差異,因此對學生的舞蹈表現力要求較高。另外,舞蹈表演與比賽的地理環境、天氣條件、燈光、舞臺燈也會給表演者帶來一定的壓力,經常參加舞蹈表演與比賽,對表演者的臨場發揮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應變能力等也有很大提高。最后,通過舞蹈創作教學,提高人的創新能力。舞蹈創作技能是高校舞蹈教學的重要內容。舞蹈教師應給予學生自由進行舞蹈創作的機會,鼓勵他們大膽地進行創作。當學生創作時,舞蹈教師不能進行過多的干預,更不能強制性地要求他們該如何如何,而是起一個指導作用。若想創作出高質量的舞蹈作品,創新是必然的要求。為此,舞蹈教師可以通過舞蹈創作教學,提高人的創新能力。
(三)高校舞蹈教學與人的體育發展
體育發展,即體質發展。舞蹈是一門注重運動實踐的課程,它可以讓學生在舞蹈動作學習與訓練中促進自身的體育發展。以學習民族舞為例。學生學習蒙古族的盅碗舞,可以鍛煉手、腕、臂、肩的靈活性;學習維吾爾族的手鼓舞,可以鍛煉腰部的靈活性與身體的協調性;學習芭蕾舞,可以鍛煉腿部的伸展性與腳尖的力量。舞蹈教師應不斷拓展舞蹈教學內容,努力通過各類舞蹈的教學促進人的體育發展。
[1]岳喜寧.新形勢下高校舞蹈教學的改革和發展——關于舞蹈教學的幾點思考[J].藝術科技,2016,(2).
[2]畢雪超.高校舞蹈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J].藝術品鑒,2015,(7).
[3]申迪.探討舞蹈教學的德育滲透[J].青年作家,2014,(22).
[4]張婷婷.探析高校舞蹈教學與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結合[J].北方音樂,2014,(17).
王亞平(1977—),女,漢族,吉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吉林省舞蹈家協會理事,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