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梅
(長春大學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高校流行音樂教學中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融合研究
李淑梅
(長春大學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高校流行音樂教學中進行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可以突破傳統音樂教學在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限制,極大的豐富音樂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和創新性的學習,對培養高素質的音樂人才、豐富我國流行音樂專業教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流行音樂;網絡教學;課堂教學;融合
網絡學習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基于信息的﹑以多媒體為主要手段的,建立在網絡之上的學習。進入21世紀信息時代,網絡教學已成為高等教育中一種日益重要的教學形式,目前關于網絡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已不僅僅是教育專家﹑學者的關注焦點,從事教育工作的一線教師們也開始進行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并積累了相關的經驗。本文就在流行音樂教學中,如何將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進行融合加以探討。
(一)音樂類網絡教學資源較少
能否獲得有效的資源是決定網絡教學成敗與否的一個關鍵因素。目前,我國網絡教育市場主要集中在三大領域——高校網絡學院﹑成年人線上在職培訓﹑中小學線上課外輔導。在高校全日制學生授課中使用網絡教學的只占到微不足道的部分,和音樂相關的網絡教學更是存在著數量少﹑網絡教學內容多是直接從書上“搬”到網絡之中,沒有將內容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和建設的情況。網絡教學資源紛雜﹑系統性不強﹑重復性內容較多,教學資源的有限將極大地阻礙學生進行網絡學習。
(二)教師在網絡教學方面獲得的技術支撐較少
網絡教學會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多方面的變化,進行網絡教學,意味著教師要改變已經熟悉的教學模式,涉足到不斷發展變化的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這就需要教師熟悉網絡教學平臺﹑能夠編寫網絡教材﹑樂于參加師生互動,這必然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目前我國市場上進行中小學網絡教學資源開發的公司眾多,圍繞中小學網絡教學的教學交流活動﹑會議進行也比較頻繁。但是專門針對高校進行網絡教學資源開發及相關教學指導的活動還很少,這無疑不利于高校教師實施網絡教學。
(三)學生自我監控能力較弱
流行音樂專業的學生思維敏銳,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問題,獨立意識和自我表現意識強烈,但是他們在學習時的主動性相對較弱,較容易被網絡上充斥的與學習無關的信息﹑娛樂方式所吸引,缺少學習的自我監控能力。在寬松﹑開放的以自主學習為主的網絡學習環境中,如何能不受游戲﹑娛樂的誘惑堅持學習是對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考驗。
在校全日制大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使其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不僅僅有利于我國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高校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作為21世紀的年輕一代,只有掌握信息技術﹑具備信息意識,才能在網絡信息海洋中快速地獲取有用信息。筆者在講授《中國流行音樂史》這門課程時,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重視演唱﹑演奏等專業技能課程而輕視藝術概論等文化課程的學習這一現象,積極利用網絡對傳統的教學進行補充,來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
(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
學生在學習《中國流行音樂史》這門課程時,不喜歡利用文字來了解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他們往往更傾向于通過欣賞大量不同時期的流行音樂代表作品,自主歸納總結我國不同時期流行音樂的歌詞特點﹑旋律特征與演唱風格;同時我國流行音樂在解放前受政治時事的影響較大,為學生提供這一時期的相關歷史素材,也有利于學生對當時音樂的理解,明確音樂在不同時期在人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二)學生有了更多展示的平臺
學生在接觸到一些經典流行音樂作品時,他們還有對這些經典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的需求,這門課程采用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網絡不僅有豐富的經典作品﹑曲譜給大家賞析,同時學生可以把自己改編后的作品上傳至網絡上,其他同學﹑老師就改編的作品發表個人觀點,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有些同學將自己的作品發布至音悅臺﹑優酷網等網站上,開始關注的人群主要是老師和同學,后來有些作品打入了網站的首頁,大家的鼓勵及對作品的交流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始樂于利用網絡這一媒介來展示自己﹑提升專業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自覺性,通過自主參與產生學習責任感。
(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動力,以前在介紹約德爾唱法時,學生普遍的感受就是這種真假聲迅速交替轉化的演唱方式難度太大,沒有信心與勇氣去嘗試這種唱法。所以學生僅僅是對這種唱法有個簡單的了解,即便很多學生對這種唱法感興趣,但是也沒有下功夫去練習這種唱法。以往在課堂上,更多的是給學生欣賞 《音樂之聲》中的“孤獨的牧羊人”一曲,但是現在通過網絡,可以為學生提供《中國達人秀》節目上一些選手在使用約德爾唱法演出的視頻,學生既對這樣的形式感興趣,同時他們看到原來普通人通過努力也可以掌握這種演唱方法,這在極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網絡上還有一些歌手對練習這種唱法的心得進行了交流,這些資源都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通過網絡,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專家,分享到他們更豐富的經驗,為“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原則”的貫徹落實提供了可能。
流行音樂專業在我國尚屬一門年輕的學科,流行音樂教育體系﹑教學方法仍是一個全新的﹑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有著廣闊天地和絢麗前景的門類。對流行音樂專業進行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研究與實踐對豐富我國流行音樂專業教學體系﹑培養高質量的流行音樂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可以使視聽結合﹑聲像一體,突破傳統音樂教學在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限制,擴展音樂教學的容量和空間,極大的豐富音樂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和創新性的學習,對提高教育質量和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教育理念變革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將網絡技術與課程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
[1] 康葳,魏寧,丁巖松,徐學航.探析網絡課堂與傳統課堂的互補融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4)
[2] 羅濱.網絡教學和傳統教學優勢互補設計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3)
[3]楊德生.網絡課堂和傳統面授課堂的融合——中美師生實時同步互動學習的實證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0(3).
本文為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項目編號:GH15010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