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芳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高校聲樂課程改革的創新思考
錢 芳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本文擬從高校聲樂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入手,基于教育轉型背景下的聲樂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創新提出了幾點思考和建議,以期為更多音樂學習者和藝術教育者進一步深入此領域研究提供些許有價值的參考。
聲樂;民歌;教學
聲樂教育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教育轉型的背景下,聲樂課程的改革已經勢在必行。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教育部門課程新標準的頒布,新形勢下的音樂課程必須密切關注創新和改革,進而促進素質教育改革。當然,新局面下的聲樂教學改革不會一蹴而就,也面臨著問題和困難。因此,教師一定要結合教學聲樂課程改革,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要培養民族特色的音樂師資,如何制定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需要什么樣的具體的實踐教學,是當前相當緊迫的任務,更需要科學規范的教學體系的建立。
在現階段的高校聲樂教學中,雖然教師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努力的嘗試加入一些新理念,并作出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課程形式比較單一,具體表現為長期的一對一小課教學,缺少多樣化的教學設置;另外聲樂教學目標比較模糊,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重視歌唱的方法,而忽視作品中的情感表達,最后使得學生只會簡單的把歌曲唱會,而缺乏的作品的音樂性,藝術性,并不能達到一定的藝術境界。最后還存在著教材內容陳舊,缺乏創新,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的問題,為了應付每學年的考試,部分老師布置的考試曲目盲目的貪大,而不顧忌學生學習基礎的建立。
在把地方民歌加入到聲樂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多創造一些學生親自體驗的機會。如組織民歌演唱比賽,組織學生深入大山深處,探訪地方民歌老藝人,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使學生更加直觀體驗民族民間音樂,更加貼近民歌的原生態。另外可以加強地方民歌理論課程的設置,在理論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從理論的角度了解并掌握老舊民歌,運用一些地方特色樂器進行伴奏,達到一個更好的演唱效果。加強民歌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對原有課程進行創新,將民歌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如電腦音樂制作,合唱等課程,從而增加學生對多個學科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將地方民歌引入聲樂課堂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民歌的誕生地采風,對民歌的歷史背景有切身體會,感同身受的體會當地民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在這樣的學習基礎上,提供給學生不同的情感,不同內容的地方民歌,讓學生相互比較學習,進而使得地方高校聲樂教學內容更豐富。
聲樂課堂中一對一教學的傳統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信息化社會的需求,將多媒體技術融入到聲樂課堂中已然成為聲樂課堂的新潮流,學生的樂感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得到更好的培養,其直觀性更加有助于學生提高聲樂學習能力。
在課前,老師可以將曲譜和演唱視頻﹑歌曲背景,演唱要求,統一發送到學生的多媒體設備里,使學生更好的做好預習工作。節約了課堂時間,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課堂中可以運用動畫效果演示發聲原理,使學生直觀的了解到發聲器官的動作,發聲時如何變化,如何更好的運用發聲器官。通過錄音設備將學生的演唱錄制下來,可以更加有助于學生了解聲音上的不足,了解自己的音色,清晰的找到演唱的錯誤位置,通過老師的指導加以糾正,再反復地錄制,聽辨,以加深學習印象。在課堂中播放歌唱家的演唱視頻,教師加以講解,更加使學生了解到自己的演唱的優缺點,哪些地方是可以和優秀歌唱家學習和借鑒的。通過幻燈片進行聲樂理論知識和文獻的學習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聲樂知識理論儲備,清晰的感知學習的重點難點,同時也能增加聲樂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對高校的聲樂課堂教學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填鴨式”的教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認清當下課堂存在的實際問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積極的加強自身角色和地位的轉變,以期能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和素質教育的優秀人才。
(一)“教學者”轉變為“引導者”
高校聲樂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學習方式上的改變,特別是被動教學的方式,這種改變摒棄傳統的死記硬背和學習的機械性,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教師由主導變引導的教學方式,由簡單的教授知識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可以采用提問﹑討論,和自主學習的方式,甚至自己布置適合自身學習階段的作品,請老師檢驗學習成果,教師找出問題和不足,再加以糾正,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增強學習勁頭,有效利用課堂學習時間。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傳授知識這個功能性還需存在,只是教學地位和角色的轉換。
(二)“獨角戲式教學”轉變為“互動式教學”
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過程,因此需要教師摒棄自己單獨講解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交流對話。改變傳統教師的中心位置,改變其知識權威者的角色,把“話語權”多多交給學生,使課堂成為教與學平等交流的場所。
(三)教學者也是研究者
傳統的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學者和研究者往往是分開的,理論研究往往只承擔教育研究的工作,不參與教學,而這種情況使得理論和實踐相互脫節,理論研究成果不能轉換為教學成果,淡化教師的反思意識,然而工作在一線的教師對教學實踐活動往往有著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可以更好的進行理論研究,同時也可以將研究成果用來指導教學,相互促進,成為聲樂課堂的教學者和研究者。
(四)教學者也是課程開發者
在以往的高校聲樂課程中,國家教育部門共同制定的課程,教學者只是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執行人員,但是在教育轉型的新形勢下,課程已經不是只由國家統一安排,教師的教學活動可以更加靈活機動,這也為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教學人員同時也是課程的開發者,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水平差異而因材施教,使聲樂課的內涵得以拓寬和加深。
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之下,我國聲樂也深受西方音樂的影響,高校的聲樂專業的學生更重視外國作品的演唱,由于外國作品語言的特點,有些學生用外國作品考試更加可以掩蓋自身的演唱方法的不足,從而導致許多學生不接觸或者很少接觸中國作品,然而教材的選擇必定會影響學生的歌唱習慣,學習的質量,教學的側重,甚至關乎民族音樂的傳承。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民族語言多種多樣,因此產生出我國色彩豐富的民歌,很多傳統民歌改編后的作品很具有教學價值,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藏族民歌《心上人像達瑪花》等等,只有加大對中國音樂元素的選擇,學生走入課堂學習民族音樂和走出課堂傳播民族音樂,才能將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更好的保留和傳承下去。
高校聲樂教材的內容普遍單一,只是一些曲目的簡單羅列,可以嘗試將曲譜,作者簡介,創作年代背景,曲式分析,演唱要求,和聲像資料同步編寫進入教材,這樣也大大豐富了學習內容,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聲樂作品的曲目選擇上,教材老舊,內容缺乏新意,與現代聲樂教學目標脫節,然而聲樂教材的建設方面應該與時俱進,結合時尚﹑經典和生活貼近。因此,加強對流行歌曲﹑戲曲音樂﹑新創作歌曲的編撰,收集具有代表性﹑有一定的教學價值和思想先進的歌曲加入教材,豐富高校聲樂的教材建設,推動高校聲樂教學的多樣化發展。
聲樂課堂教育的改革是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長期的過程,本文在探究了當前高校聲樂課程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局限性的基礎上,理論結合實際,提出了將地方音樂融入聲樂課堂中,運用多媒體進行聲樂教學,教師角色由“教”變“導”,高校聲樂教材的創新性編撰等幾點思考和建議,希望為推動高校聲樂改革創新發展貢獻一點綿薄之力。
[1]郜鋒.對我國普通高校聲樂選修課教學實踐的思考[D].首都師范大學,2007,(24).
[2]崔穎.普通高校聲樂選修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0,(24).
[3]張敬忠.原生態唱法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幾點思考[J].通俗歌曲,2016,(24).
[4]李萌.創新理念下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思考探析[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24).
[5]韓佳.地方音樂融入高校音樂教學可行性探討J[].音樂時空,2015,37(12):176.
錢芳,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講師。
本文隸屬,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院級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