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菲
(河北省承德護理職業學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網絡生活中公民意識的培養
黃海菲
(河北省承德護理職業學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在信息化時代,伴隨著互聯網急速發展,網站和網民數量不斷增加,建設網絡強國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我國目前擁有超過7億的網民,創建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離不開良好的公民意識培養。
互聯網;網絡生活;公民意識
網絡生活具有開放性、多元性,網絡生活中公民意識體現在:
1、民主意識,主要體現在公民政治參與的實踐中,指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網絡正日益走進中國人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網民的民主意識,訓練了其參政議政的能力,還通過匯集民意引導社會輿論,進而影響政府決策,使“傾聽民意、公民做主”變得更加直接和高效。公民積極參與網上議政,許多意見和建議被以各種形式帶到了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和黨中 央,而政府往往也就一些重大法規和政策通過互聯網廣泛征求意見,實施網上聽證會、網上新聞發布會、網上在線訪談、網上博客等,與網民進行互動交流,廣泛吸納民意,集中民智,落實民生,對政府決策,對社會影響來說,網民的呼聲已經不可忽視。通過網絡參政議政使人們意識到自己的公民身份,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民主體驗,使公民意識得以彰顯。
2、批判精神,就是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對歷史或現實作甄別和審視,對人或事進行分析和解剖,以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批判的前提是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獨立,因此批判所引申出來的豐富內涵和積極意義,便遠遠地大于批判本身。網絡上的批判言論表明,現在人們不再輕易受到媒體輿論的操縱,開始獨立思考問題和獨立作出判斷。它所關注的各種社會弊病是為了喚醒民眾的注意,深入的理性分析是為了引發社會思考,通過網絡批判的形式,群策群力,集思廣益,這有助于問題的解決,表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3、法律意識,要求公民自覺認同和尊重體現公共意志的法律,自覺守法、自覺依法抵制他人的違法行為,以維護法的尊嚴。網絡引發的全社會從道德底線到司法漏洞的大討論,反映了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也顯示了網絡輿論監督對于公民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作用,營造了一個維護公民權利、捍衛公民尊嚴、推動法治進步的輿論空間。如網民關注的雷洋事件,涉及公共安全、社會治理、司法體制和人權保障等范疇,對于整個中國的法治未來和司法改革,毫無疑問是重大的標桿性案件。涉及到協警與輔警制度的設置及管理、治安管理及刑事偵查行為的進一步規范、訊問犯罪嫌疑人律師在場制度的設置及保障、犯罪嫌疑人沉默權的設置及保障、強制執行法的立法......在網民的持續關注中,公民的權利意識,自由、平等觀念,程序正義等法律意識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網絡世界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在依法管網、依法治網的進程中,還存在很多漏洞。
1、發布虛假信息。網絡成為某些信息造假者和謠言傳播者的平臺,許多未經核實道聽途說的消息都現身于網絡,如腐敗案件、社會陰暗面和一些突發事件,據此散布的種種偏激言論、謠言。
2、泄露個人信息。一些人利用網絡收集大量公民個人信息,作為資源販賣給不法分子,進行網絡電信欺詐。如暑期的徐玉玉案例中,個人信息被惡意泄露,引發的欺詐案。
3、言論侵權。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等特征助長了一些人的僥幸心理。某些文化成果被肆意下載、轉載、傳播,無視著作人的知識產權。
習近平指出:“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習近平在論述網絡空間治理時將“為人民服務”表述為“造福人民”,提出“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出“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3億多中國人民,更好造福各國人民”。構建網絡強國,造福人民,培養良好的公民素養是應有之義。
1、強化網絡道德自律。人在網絡空間中的任何生存活動本質上都是對網絡空間的一種“社會建構”,必須樹立社會化生存意識,成為具有自律品格、理性意識、社會責任感、良好網絡素養的網絡空間“好的創造者和建構者”。習近平指出,要加強全黨全社會網絡安全意識培養,發動全社會參與維護網絡安全,培育“中國好網民”。宣傳思想工作要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要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習近平強調,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
2、開展傳媒素養教育。傳媒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傳媒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傳媒所提供的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在信息時代,網絡媒體是了解外部世界和人際溝通的重要渠道,因此,傳媒素養教育應被視為信息時代的公民教育。媒介素養教育內容有兩個層次:一是增加對媒介的了解,對媒介的信息具備自主批判的能力,而非被傳媒所操控;二是掌握與媒介交往的技能,懂得合理地運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務自我。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是提高網民鑒別信息能力,提高網民使用傳媒能力的重要途徑。
3、培養網絡法律意識。現代公民不僅要了解、遵守現有法律制度,而且要捍衛法律背后理念及價值。首先,普及法律知識。法律教育和宣傳要滲透到各個領域,當然也包括網絡。通過普及法律知識,形成正確的法律理念,培養公民對法律的認同感。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雖開放多元但并不可以無所顧忌、為所欲為地發表言論、吐槽宣泄。其次,完善法律。法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決定法律控制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通過一系列專門立法,把網絡傳播者的責任、權利與義務以法規的形式加以明確規定,這樣,那些惡意歪曲、造謠惑眾、混淆視聽的言論就會有所收斂,取而代之的是客觀、公正的輿論。
習近平把互聯網與中國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思考,以高度的清醒意識,提出互聯網是“歷史機遇”和“最大變量”的重要思想。習近平指出,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經歷信息革命;我國在歐洲發生工業革命、世界發生深刻變革的時期,喪失了與世界同進步的歷史機遇;在今天信息革命時期,我國正處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之中,正處在“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相互促進”這個大潮之中。“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我們必須牢牢抓住。”習近平認為,互聯網對很多領域的創新發展起到很強帶動作用,給各行各業創新帶來歷史機遇。要用好互聯網帶來的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互聯網是一個新興領域,也可能是實現國家超越式發展的捷徑。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可持續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需要緊緊抓住,挑戰需要認真應對,要不斷提高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讓“歷史機遇”成為歷史動力,建設網絡強國,讓“最大變量”釋放“最大正能量”,網絡生活中公民意識的培養要持續推進。
2016年度承德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W20162012 一般課題 委托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