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文
(江蘇省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江蘇 蘇州 215513)
?
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如何滲透地方美術資源
王燕文
(江蘇省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江蘇 蘇州 215513)
【摘要】充分利用地方美術開展的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要求,又滿足學生對各類美術知識的需求,也更好地傳承家鄉的地方美術。
【關鍵詞】美術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課
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作為活動主體,結合所學美術知識、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通過自主綜合性學習,綜合應用知識的實踐性課程。學生在綜合實踐的過程中,增強了探究、創新、合作意識,提升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了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了社會責任感和審美核心素養。
我校位于江蘇東南部的常熟,人文歷史悠久,物產資源豐饒,自然景色秀麗,幾千年的文化積淀讓常熟擁有了豐富的美術資源,享譽江南,給美術綜合實踐課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資源?,F將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如何滲透地方美術資源的一些想法與大家探討。
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學習內容,不僅包括研究性學習、社會考察體驗實踐、社會參與美術技術實踐等領域。教師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去展示地方美術,了解地方美術。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把常熟地方美術的幾個主要門類如虞山畫派、書法、花邊、紅木雕刻、園林民居等,制作成多媒體演示課件。適時插入虞山琴派的古琴樂曲讓學生欣賞。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常熟地方美術的視頻作品。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了解這些地方美術的昨天、今天、明天。并通過學生的宣傳和弘揚,使之家喻戶曉。如以《我看常熟畫家》為題的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中,首先,我通過多媒體演示課件,詳盡地向學生介紹了常熟著名畫家,有《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虞山畫派代表人物王翚,美術教育家龐熏琴、陸抑非等,通過了解常熟畫家的作品特色,感受常熟畫家的家鄉情懷,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熱愛家鄉的情感。
其次,學生利用互聯網、學校圖書館指導學生查閱有關常熟地方美術的各種資料,并運用于美術綜合實踐活動中。通過分組活動,互幫互助,把查閱到的信息資源利用班級網站、QQ空間、微博、微信等媒介實現共享。最后,學生分組將所有材料搜集整理成為“古代常熟畫家”、“近代常熟畫家”和“現代常熟畫家”三個部分,通過班級內電子白板進行展示,一邊展示一邊講解。這樣做,不僅在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滲透了美育教育,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課均以活動為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創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我結合常熟地方美術,以《常熟博物館館藏書畫作品調查》為題,精心設計一個活動方案,然后讓學生進行采訪調查,實地參觀、考察、鑒賞常熟博物館書畫作品,激發學生走入社會大課堂的興趣。
首先,組織學生以7至8人為一個小組,分別了解常熟博物館館藏書畫作品的年代分類,調查館藏書畫作品的精品文化,訪問館內工作人員和本地名家,圍繞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教育,對常熟博物館館藏書畫作品進行鑒賞或臨摹。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分工明確,如負責收集文字資料、負責收集圖片、負責整理匯總、負責發言介紹等。同時,小組成員通過指導,自己制定了調查計劃和調查問卷,效果十分理想。在整個活動中,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鼓勵學生發揮創造性,既不過多干涉學生活動,也不用自己的觀點影響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既宣傳了常熟博物館館藏書畫作品,又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善于發現、勇于探索的能力,形成了自主、合作和共享的意識,樹立了創造型人格。
合作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組織形式就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對于開展課題研究、發揮學生特長、培養合作意識和發揚團隊精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分工合作、提出問題、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尋找答案、傾聽意見、表達觀點、分享成果等一系列合作學習活動,都可以運用到常熟地方美術的探究活動中。
如對常熟紅木雕刻藝術發展的探究。被譽為“紅木之鄉”的常熟,紅木雕刻歷史悠久,著名的雕刻技藝師眾多,有明故宮建筑設計師蔡思誠,有以雕刻“蘇東坡游赤壁圖”核舟而聞名于世的王毅,有精于剔漆的楊士謙、顧思云。如今,常熟有紅木雕刻廠100多家,從業人員近萬人。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讓學生走進紅木雕刻廠,自主探究常熟紅木雕刻的歷史及優秀作品。常熟紅木雕刻歷史上有哪些優秀的名家?代表作有哪些?常熟紅木雕刻的特點特色有什么?現代人對紅木雕刻的要求是什么?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留給學生空間,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在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
作為一門獨立形態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別注重學生的實踐性學習方式,強調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因此,在美術綜合實踐課中,結合勞動技術課程,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
常熟花邊又稱常熟雕繡,已有70多年的歷史,是江蘇省著名的漢族傳統手工雕繡抽紗制品之一,是上世紀初發展起來的,是常熟傳統的出口手工藝品。2007年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在政府、文化部門、民間藝術家、花邊工藝愛好者的宣傳、倡導、保護下,常熟的花邊藝術又煥發了青春,一大批的愛好者投入了常熟花邊藝術的傳承保護工作中。在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中,開展對常熟花邊藝術的研究有利于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學生通過自己動手進行花邊制作,運用繡花針,了解了扣、包、繞、游、切、環、網、抽紗等60多種針法,知道了雕繡、貼布繡、抽紗繡、影針繡、鑲嵌繡等多種繡法。掌握了基本的手法,制作了筆袋、零錢包、手絹等小花邊藝術作品。提升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藝術創作能力。
充分利用地方美術開展的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要求,又滿足學生對各類美術知識的需求,也更好地傳承家鄉的地方美術。在師生的共同探索和緊密合作中,必將使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得有聲有色,綻放出更加絢麗多彩的藝術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