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玲
(江蘇省如皋市白蒲鎮勇敢小學,江蘇 如皋 226500)
?
音樂與審美同在
——談音樂欣賞課中的審美教育
周玲玲
(江蘇省如皋市白蒲鎮勇敢小學,江蘇 如皋 226500)
【摘要】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音樂審美教育不僅要完整地體現在音樂教學中,體現在音樂教師的教育觀念中,更主要體現在音樂教學的活動中。音樂課如何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樂審美能力?筆者認為:豐富課型,在學習的欲望中感受音樂美;走進自然,在大地的懷抱中體味音樂美;注重實踐,在新奇的“刺激”中領悟音樂美。
【關鍵詞】音樂;欣賞;音樂美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離開了審美的教育將是無源之水,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成為中小學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理念。音樂教學活動中,應以音樂的美感染學生,以音樂豐富的情感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和各種表現手段作出整體性的反應,要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欣賞課作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如何上好她呢?筆者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課堂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將小學音樂課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整節課時間進行教學的專題欣賞,另一種是與知識技能訓練相結合的綜合課。如果欣賞內容的篇幅較長,內容較多,需要完整集中進行教學時,可以用整節課時間作專題欣賞。例如:四年級欣賞交響樂曲《彼得與狼》,我讓學生根據音樂的發展邊聽邊集體編童話故事。不是照著老故事生搬硬套,而是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進行得體地想象。音樂將美傳達給學生,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更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及教材的篇幅,小學音樂欣賞課適宜以綜合課為主。如欣賞孟加拉民間音樂《腳鈴舞曲》,在聆聽的過程中讓學生關注音樂節拍和情緒的變化,充分綻開舞蹈場面的想象,作品中清脆的鼓聲和悅耳的腳鈴聲,把孩子們帶到了美麗的孟加拉,伴隨熱烈歡騰逐漸加快的節奏足之蹈之。學生邊聽邊分析,邊體驗,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接受潛移默化的藝術感染。在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把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技能的學習有機滲透在審美體驗中。感受音樂美是由旋律美、節奏美、和聲美、音樂美、歌詞美以及形象美組成的,進而把握住音樂的總體形象。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一個生產者”。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及時鞏固和應用認知成果,使學生學習的樂趣與情感得到充分滿足。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固定性給孩子提供了廣闊的理解與演繹的想象空間。例如:民族樂器介紹和民樂欣賞是五年級的教學重點之一。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大多學生對民樂曲和民族樂器并不感興趣。在教學《空山鳥語》時,我向學生大體介紹了作品的內容之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們覺得這節課應該到哪兒去上?學生的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到戶外!于是我把學生帶到校門口的小河邊,在茂盛的樹下、在不時傳來的鳥叫聲中與學生一起欣賞完了這首著名的二胡獨奏曲。學生的主動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對二胡這種民族樂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許多學生甚至好奇地問:這么簡單的兩根弦的二胡居然能發出如此美妙的聲音?當然有些音樂不是采用描繪性或情節性的手段來表現,而是一些抒情性的或“空籃子”式的音樂,令學生難以憑頭腦的感知來對音樂進行想象,這就要求教者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更要多下功夫。音樂教育育人的目的就是通過這樣的情感體驗來實現,通過創設一個最佳的審美教育場,集合所有的審美因素,引起學生的審美注意,誘導美感發生發展,使學生走進音樂,達到對學生的啟迪、激勵、教育等效應,從而得到更好的情感體驗。
音樂教學活動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參與與實踐。課程標準也著重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倡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而好動與愛美又是兒童的兩大特征,他們將心里的感情借助一定的動作表達出來,可以讓學生在自己創設的獨特“刺激”中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開展演唱、演奏、自創舞蹈、小品、編故事等。確實,活動的內容只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并與教材緊密結合,這樣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比如:《龜兔賽跑》這種帶有情節性的音樂更為貼近兒童的心理特點。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我讓學生隨音樂形象自己創編動作扮演兩種小動物,學生頓時熱情高漲,紛紛自創了各種有代表性的動作,頓時各種代表兔子驕傲自信、得意洋洋的樣子,和烏龜雖然行動遲緩但堅持不懈的形象完美地展現在大家面前,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得到及至的發揮。類似這種安排增強了學生的欣賞能力,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對音樂欣賞的敏捷性和對樂曲的旋律、節奏的感知,并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學生的主動參與,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成為真正的勞動者,同時培養了他們創造美的能力。
一位音樂家說:“如果一個兒童從小懂得了什么是美,那么他一生都會追求美。”對于小學生來說,音樂教育的魅力不在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表現在啟迪、激勵、喚醒、感染和凈化的效應上。對音樂教師來說,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幫助學生發現美、懂得美。所以,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育的全過程。在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審美經驗的不足,審美能力偏低,再加上音樂內容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所以要使小學音樂欣賞課能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我們要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