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 芳
?
張之洞的廉潔觀
■ 鐘 芳
張之洞,字孝達,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1863年,他以探花及第,成為清流領袖。令人稱奇的是,在以后4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他竟然平步青云,一直都在升官,最終成為慈禧臨終的托孤重臣。他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影響深遠,在近代實業、教育、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張之洞一生的非凡生涯中,他的人生之所以能夠贏得迅捷的發展,獲得史家的贊譽,不僅與他政績卓著,倡導新學,興辦洋務有關,更因他不為世風所左右,旗幟鮮明地倡廉反貪,以廉潔自律的官德,成為清清白白為官的表率;以清正廉潔的官風,達到堂堂正正做人的目的。張之洞的這種清廉官德,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啟示。
做人要講人品,為官要講官德。所謂官德,也就是從政道德,是為官當政者從政德行的綜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風等方面的素養。官廉則政舉,官貪則政亡。張之洞曾說:“我所講究者乃公利,并非私利。私利不可講,而公利卻不可不講。”公私分明,公而忘私,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極被推崇的美德之一。張之洞以“公利”相詡,使他的廉潔思想有了更鮮明的特點。
張之洞一生經手籌建官辦的新式企業無數:在廣東,就有槍彈廠、鐵廠、槍炮廠、鑄錢廠、機器織布局、礦務局等;調任湖廣總督后,他以武漢為中心,先后創辦了漢陽鐵廠等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并開辦內河船運和電訊事業。在此過程中,只要稍有私心,就會撈個盆滿缽滿。但他不是這樣,而是把住貪念、欲望的閘門,守住做人的底線,恪守清廉的為官之道。在他60歲生日那天,他關上門在兩廣總督衙門中度過,有商人預先知道了,就“滕爆竹三萬”前往祝賀,誰知他大門緊閉,謝絕納客,商人只好將鞭炮帶回自家燃放,被一時傳為笑談。
張之洞的廉潔操守,可謂始終如一。他所到各省,從不用門丁,不收門包,不收饋遺禮物。加上他平生性情好施予而不喜奢侈,請客宴會,送禮賞賜,都是用自己的俸祿,所以常常手頭拮據,年關拿東西去當鋪以解燃眉之急是常有的事。當時,湖廣一帶流傳著一個歇后語:“張之洞當皮箱過年——習以為常。”武昌一些大當鋪見是總督衙門拿來的皮箱,信譽有保障,也不開箱看里面是什么東西,每只箱子都給200兩銀子。開春后手頭寬松了,張之洞必會派人用銀兩贖回箱子。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張之洞在自我評價時說:“平生有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士爭名,三不與無謂爭閑氣?!逼渲兴N含的不爭思想無不體現了其清正廉潔、淡泊名利的精神和操守。
1909年10月4日,張之洞的生命即將走向終點,他將幾個兒子叫到床前,告誡他們“人總有一死,你們無須悲痛,我生平學術治術,所行者,不過十之四五,所幸心術則大中至正。為官四十多年,勤奮做事,不謀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間,地不加一畝,可以無愧祖宗。望你們勿忘國恩,勿墜家風,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爭財產,勿入下流?!?據說他死后,家中“債累累不能償,一家八十余口幾無以為生”。就是他的喪葬費,家中也拿不出,多數是親友和門生資助的。《清史稿》上對張之洞記載道,“任疆寄數十年,及卒,家不增一畝云”?!洞笄彗茌o先哲傳》也記載,張之洞死后“家無一錢,惟圖書數萬卷”。堂堂軍機大臣、封疆大吏,死后卻身無余財,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作為人民的公仆,我們的黨員領導干部更應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像張之洞那樣,注重培養清正廉潔的品格,確立崇高信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于律己,從而做到一身正氣、一塵不染,一心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