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冠蘭
?
一本老雜志的前世今生
■ 呂冠蘭
這本老雜志叫《進步青年》,它刊于1951年,現在已經少有人聽說,離現在已經有六十五年的歷史。不過,要說起它的前身《中學生》,那可是鼎鼎大名。
《中學生》雜志創刊于1930 年1月,由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葉圣陶先生主辦,由當時著名的書店——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當時,正值國民黨露出反革命面孔,開始大規模屠殺共產黨和進步人士之時,共產黨的工作被迫轉入地下,全國的革命形勢很是嚴峻,失業輟學的青年很多,他們“彷徨于紛叉的歧路,饑渴于遼闊的荒原”(《中學生》創刊詞),因此,夏葉二人創辦《中學生》,“我們是有志于此而奮起的。我們愿借此志對全國數十萬的中學生諸君,有所貢獻”,力圖叫醒中學生,讓中學生奮起努力,為實現中國的獨立自由而奮斗。在夏葉二人的辛苦努力下,《中學生》雜志逐漸叫響全國,并得到當時許多作家的支持,巴金、茅盾、郭沫若、朱光潛、朱自清、夏衍、豐子愷、呂叔湘、臧克家、孫犁等在現當代文學史上鼎鼎大名的作家都曾為《中學生》供過稿。
1949年初,《中學生》雜志創始人之一的葉圣陶先生,作為當時著名的民主人士,遷往北平參加了建國會議。《中學生》雜志也被帶到北平,開始出版雜志的北平版。根據當時的要求,時代要進步,人人要進步,中學生也要成長和提高,成為“進步青年”,為新中國的新時期建設貢獻力量,因此,北平版的《中學生》雜志便更名為《進步青年》。1949年的10月,值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之時,《中學生》和《進步青年》正式合并,成為新版的《進步青年》,以向開國大典獻禮。不過,新版也注明,“原《中學生》雜志,總216期”,從此,《中學生》以《進步青年》的身份出現。像這本《進步青年》,便有“原名《中學生》”的字樣,并標注有出版期數,為1951年的合訂本,從第234期到第242期,共11期,出版社為開明書店(其前身即上海開明書店)。
1950年,開明書店遷往北京,經出版總署撮合,準備和青年出版社合并,這便是后來的中國青年出版社,劃歸中共團中央領導。而其出版的刊物讀者群也發生變化,主要針對少年兒童,于是,《進步青年》刊名取消,只出版到1951年的年底,《中學生》復刊,從1952年3月開始發行,首印10萬冊,成為當時發行量較大的雜志之一。所以,這本1951年的《進步青年》合訂本,不僅是《中學生》雜志中間穿插的一段歷史,更是對《進步青年》停刊的一種紀念。
恢復后的《中學生》,以其承擔培養我國少年兒童閱讀習慣,指引人生方向的重任,受到當時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1959年8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同志為《中學生》雜志欣然題詩,“逆水行舟用力撐,一蒿松勁退千尋。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一時成為當時許多中學生的座右銘。1964年,國家領袖毛澤東同志更是為《中學生》題寫了刊名,并一直沿用至今。1966年,“文化大革命”發動,全國一片動亂,許多學校停課,學生也開始串聯,“上山下鄉”。既然沒有了中學生,《中學生》也無辦刊之必要,雜志于當年停刊。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的1980年1月,《中學生》才又重新復刊,并一直出版至今。
這本叫《進步青年》也叫《中學生》的雜志,不單單是一種舊雜志,它也是新中國歷史的見證,穿越六十多年的滄桑,八十多年的光陰,訴說著曾經波瀾壯闊的那些年。那些年里,不僅有夏丐尊、葉圣陶等老一輩教育家的辛勤汗水,更有毛澤東、董必武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