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立青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 西寧 810001)
?
黃河源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成效
曾立青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 西寧 810001)
水土保持;預防保護;成效;黃河源區
青海省黃河源區水土流失面積3.77萬km2,占源區總面積的35%。近年來,青海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緊緊圍繞黃河源區生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遵循預防為主、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的原則,在源區黃南、果洛、海南3個州的10個縣實施了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通過采取圍欄封育、政策性封禁、水土保持監測和健全機構、完善法制等措施,使項目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草地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濕地生態功能顯著提高,嚴重退化區植被覆蓋度明顯提升,逐步走上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
青海省黃河源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涉及黃南、果洛、海南3個州的澤庫、河南、瑪多、瑪沁、達日、甘德、貴南、興海、同德、共和等10個縣。黃河源區水土流失面積3.77萬km2,占源區總面積的35%,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97萬k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52%;風力侵蝕面積0.69萬km2,占13%;凍融侵蝕面積1.11萬km2,占35%。
近年來,青海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緊緊圍繞黃河源區生態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遵循預防為主、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的原則,以堅決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和維護“三江源”生態安全為目標,在源區實施了圍欄封育、政策性封禁等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目的在于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的資源利用模式和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徹底扭轉源區生態嚴重透支的趨勢,增強源區生態系統本身的造血功能,為改善源區生態環境探索出了一條有效途徑。
截至2015年,黃河源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完成總投資4 905萬元(國家投資4 274萬元,地方配套631萬元),實施圍欄封育230 km2、封禁管護10 800 km2,同時開展了水土保持宣傳、水土保持監測、法規體系建設、水土保持監督能力建設等工作。
2.1 健全機構,完善法制,確保各項工作步入正軌
黃河源區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了青海省政府和源區各州、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為確保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的有序實施,各地按照要求逐步健全了水土保持工作機構,明確了州、縣水土保持機構職能,配備了專職監督執法人員和必要的監督執法裝備,改善了辦公條件。針對某些水土保持法規已不適應當前水土保持工作的實際,為規范源區水土保持工作,樹立良好的監督執法形象,源區有關縣按照上級計劃任務,及時修改完善并出臺了一系列符合當地實際的規章制度,如水土保持法實施細則、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目標責任制度、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管理規定、生態修復禁牧通告及鄉規民約和水土流失“兩區”劃分等相應的配套政策等;有關縣根據要求出臺了水土保持監督執法人員管理制度,水土保持方案登記、審批、管理制度,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檔案管理制度等監督執法方面的制度。
這些規章制度的出臺,為黃河源區預防保護工程創造了良好的實施環境,對落實管護責任、限制不合理生產建設活動、減少人為破壞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進了黃河源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的順利實施。
2.2 大力推進水土保持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水土保持法制意識
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宣傳教育是源區廣大干部群眾積極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基礎,源區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取決于全民水土保持工作的自覺性,做好宣傳工作是開展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作的關鍵。為此,各級業務部門始終把宣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結合當地每年的賽馬會、物資交流會、藝術節等活動,深入開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和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印發了藏漢文《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匯編》《青海省水土保持科普知識讀本》《三江源保護行動》等材料,并采用在城鎮周圍、交通要道和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區設立水土保持大型宣傳牌等方式進行宣傳。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宣傳活動,使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到,水土流失在黃河源區這樣的生態脆弱地區不僅是環境問題,而且是關系到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并以此調動了全社會參與水土流失防治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2.3 強化預防保護,完善管理措施,加大源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實施力度
在黃河源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實施過程中,源區有關州、縣制定了責任目標,明確了監管體系。
首先從確定預防保護區的管護人員入手,建立健全了以縣水保監督站為主體的縣、鄉、村三級監管網絡,逐級簽訂監督管護責任,在嚴格執行各項法律法規、政策和制度的基礎上,加大了對項目區生態的保護力度。
其次在預防保護區采取圍欄、設置警示牌等措施,明確四周界限,進行封禁管護。對項目區內宜造林種草的中低覆蓋度區域,及時進行補植補造,加快植被修復速度,收到了明顯效果。 一是禁牧育草。在源區草場退化嚴重、人口數量相對較少的地區,選擇一定面積作為生態修復試點區,實施網圍欄進行永久性封育,實行禁牧育草。在這些區域完全禁止放牧各種牲畜,杜絕人為活動,確保禁牧區在較長一個時期內僅提供生態保護功能,以促進退化、沙化草地的休養生息和自我恢復。二是實行季節性休牧育草。休牧期間禁止放牧各種牲畜,杜絕超載過牧,一般實行冬、夏輪牧,或根據牧草生長發育情況,在牧草返青期和結籽期停止放牧牲畜,使牧草有獲得有性和無性繁殖的充分機會。 三是人工輔助促進。對于局部地區的退化沙化草地、黑土灘和撂荒地,各州、縣因地制宜,在分類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當地自然條件,采取人工補植補種等合理可行的促進措施,加速這些區域的生態自我修復進程。
2.4 科學監測,為預防保護工程成效評估提供依據
為掌握源區預防保護工程區牧草生長變化等情況,選擇生態保護典型區域進行了生態修復效果監測,對比分析一定時段內封育區和未封育區牧草生長量、植被覆蓋度、草地土壤水分和植被種群變化狀況,為源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和工程實施效果評價提供依據。
隨著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的開展,源區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廣大農牧民逐漸認識到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是一項讓草地休養生息的好辦法,是實現生存發展的正確選擇,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顯著增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工程的實施使項目區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濕地生態功能顯著提高。主要表現為項目區植被覆蓋度明顯提升,依托項目建設開展的法規體系、執法隊伍建設和水土保持監測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使整個項目區逐步走上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為源區今后開展類似的水土保持生態保護項目提供了科學依據。
3.1 鍛煉了隊伍,健全了法制
一是依托黃河源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鍛煉了隊伍。工程實施期間,邀請省法制辦和水利廳水土保持方面的專家對黃河源區各縣的主管縣長、水務局局長和水土保持工作人員進行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相關法律知識及水保業務的培訓,解決了源區水土保持工作人員業務知識和執法水平較低的問題。通過系統培訓,項目區監督執法人員全部做到了持證上崗,監督執法水平、技術業務能力和業務素質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們素質較高、作風過硬、敢于執法,已成為該地區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的重要力量,為搞好黃河源區預防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二是依托黃河源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健全了法制。工程實施期間,結合工程實際完善了有關州、縣的水土保持執法機構,建立健全了執法體系,按期開展了執法檢查、監督管理等工作,對項目區內的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執行情況進行了督察,使項目區90%以上的水土保持違法案件得到了及時處理,水利部和青海省批復的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率達到了100%;州、縣批復的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報告書或表,由州、縣全面進行了檢查,促進了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的全面落實。
3.2 積極推行五項制度,規范了項目后期管理
在相繼出臺了《青海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青海省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實施辦法》《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標準》《水土保持法實施細則》《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目標責任制度》《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管理規定》的基礎上,嚴格按照水利基本建設程序開展工作,強化了“五制”管理,加強了對工程質量、進度、財務的督促檢查,杜絕了違規行為,確保了工程順利開展。從工程立項、工程批復實施、工程進度、工程建設、檢查驗收到工程建成后的運行管理等都建立了比較齊全的檔案材料。同時,規范了財務管理,做到了專款專用、專戶存儲、專人負責和結算公開,杜絕了擠占挪用建設資金等現象的發生。工程實施完后,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對基礎設施、固定資產等辦理了資產移交手續,明確了管護單位, 落實了管護責任和管護措施,確保了工程正常運行,為切實發揮工程建設效益奠定了基礎。
3.3 生態修復效果顯著
黃河源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的實施,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恢復了源區林草植被,遏制了草地沙化、植被退化的趨勢,增強了項目區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能力,為項目區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發展優質高效畜牧業創造了條件。監測結果顯示:12個監測樣區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由2 500 t/(km2·a)下降到了2 219 t/(km2·a);項目區內草高增加7~17 cm,植被覆蓋度從44%提高到了97%,鮮草產量由原來的900 kg/hm2增加到1 957 kg/hm2,單位面積載畜量的提高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生態地位無可替代,今后一個時期,青海省各級水利和水土保持部門將以省委、省政府確立的 “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的戰略部署為統領,以水土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為目標,進一步轉變工作思路,完善防治措施,努力實現從單一治理向治理、修復、保護并重的轉變,從追求預防保護指標向打造精品亮點工程轉變,從注重保水保土向與種植結構調整、產業開發相結合轉變,進而形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水源和水環境保護、農牧業集約化生產和人居環境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筑牢“中華水塔”生態屏障,走良性循環的科學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 張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6)10-0005-03
曾立青(1975 —),男,湖北天門市人,主任科員,從事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工作。
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