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秋明,王 革
1.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2.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天津 300071
近10年廣電技術國際研究前沿熱點探析
韓秋明1,2,王 革1
1.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2.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天津 300071
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廣電技術的突破。文章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的近10年廣電技術文獻和Derwent數據庫中的專利數據為基礎,分別對廣電技術研究的年度發表的文獻數量、國家/地區、主要研究機構、研究主要領域分布、主要研究熱點、專利數量、專利申請機構等內容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相關研究的文獻和專利數量逐年在增長;廣電技術研究涉及多個技術領域;美國在該研究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國在廣電技術“產學研”協作方面應該加強。
廣電技術;文獻計量;專利分析;國際熱點
廣電技術提供的是一對多的通信服務,如提供音頻、視頻、數據等服務,服務內容由一般公眾或目標受眾直接接受。其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與廣電技術相關的設備、設施、技術、系統以及圍繞這些內容所產生的生產、分布、傳輸、傳播以及接收等過程。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多媒體終端技術等的不斷發展,廣播和電視的制作、播出形式、傳播渠道、內容表現也會與時俱進,并表現出不同的特征,深入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1]。為判斷廣電技術近年來的發展趨勢,找到其主要發展方向,并為下一步相關的科研、投資、規劃等提供參考,對其國際前沿熱點進行梳理和分析則很有必要。
文獻分析的數據來源為Web of science數據庫。 以“broadcast technology” 和“radio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為主題詞,檢索時間限定在2007年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共計3 197篇文章。
2.1 年度數據分析
如圖1所示,2007年,Web of Science收錄了廣電技術相關的論文共有283篇,2015年則達到了403篇。中間2010年左右出現了一個暫時的倒退,研究數量減少,這可能是因為互聯網電視剛剛興起,傳統的廣電技術研究機構開始重新布局研究所致。總體看來,該主題研究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7—2009年,共收錄論文891篇,平均年發文量為297篇;第二階段是2010—2012年,共收錄論文804篇,平均年發文量為268篇;第三階段是2013—至今,共收錄論文1 502篇,平均年發文量為375篇。從總體上來說,廣電技術的研究論文發文量總體呈現出增長的趨勢。
2.2 國家/地區分析

圖1 2007-2016年廣電技術研究論文發文數量

表1 2007-2016年廣電技術研究論文位居前10位的國家或地區
根據Web of Science數據庫檢索結果,在全球范圍內對廣電技術研究論文數量較多的前10個國家或地區進行統計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美國無論是發文數量還是平均被引次數等指標內容表明其相關研究都處于絕對的優勢。我國內地在發文數量上也遠遠超過韓國、西班牙、日本等國,與美國差距不大,但是從發文的質量上衡量,無論是被引次數、平均被引還是h-指數上與美國仍有較大的差距。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在廣電技術方面的研究上更需要提高發文質量,才能提高總體的研究水平以及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

圖2 2007—2016年廣電技術主要國家或地區論文發表情況
圖2 顯示的是2007-2016年主要國家歷年文獻數量分布情況。可以看出,美國相關研究歷年都保持在較高的水準。中國在2009年、2012年、2013年的發文量都較美國不相上下,其中2015年的發文量還領先于其他國家或地區。
2.3 主要研究機構
對國際主要研究機構進行分析,能夠進一步有效地確定研究的主要力量與研究方向。如表2所示,2007-2016年廣電技術研究論文位居前10位的國際主要研究機構為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清華大學、加州大學、普渡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日本NHK廣播公司、瓦倫西亞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賓夕法尼亞州立教育聯盟。其中,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發文量為53篇,占據榜首。中國研究機構數量最多,占據前10名中的40%,綜合研究實力較強,從發文總數上(共計122篇)超越韓國。總體來看,前10位研究機構主要來自中國(4所)、美國(3所)、韓國(1所)、日本(1所)、西班牙(1所)。

表2 2007—2016年廣電技術研究論文位居前10位的國際主要研究機構

表3 2007—2016年廣電技術研究論文各個國家和地區主要研究機構對比
每個國家具體的研究機構對比如表3所示。表3列舉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前5位研究機構在相關領域的發文數量。我國主要的研究力量是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韓國相關研究排名前五的機構則包括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延世大學、首爾大學、三星公司、慶北大學。可以看出在韓國,無論是大學研究院所還是企業都對本國的廣電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如三星電子作為韓國最大的電子工業企業,在IT解決方案、生活家電、無線、網絡、半導體等方面都很有成就。由此可見,產業發展也會相應地推動理論研究,在“產—學—研”共同作用下,韓國在廣電領域方面產生了較為豐厚的科研成果。
通過對這些研究機構的性質分析還可以看出,我國廣電技術研究還存在著研究結構單一的問題,企業和產業界的研究力量不足,尚未形成科學合理的綜合研究梯隊,這也是下一步需要加強的方向。

表4 2007—2016年廣電技術論文主要研究熱點
2.4 主要研究熱點
由于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推進,廣電技術的研究熱點也相應地發生著變化。由表4所示,2007—2016年期間,廣電技術主要研究熱點集中在廣播、網絡電視、車載自組織網絡、數字廣播電視傳輸標準等內容,如WiMax技術,它采用了代表未來通信技術發展方向的OFDM/ OFDMA、AAS、MIMO等先進技術,且具有保障服務質量、業務多樣豐富、傳輸速率高等特點,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WiMAX會與LTE技術相輔相成,逐步實現寬帶業務的移動化和移動業務的寬帶化。總體來說,這些研究熱點主要還是與當前基礎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如關于互聯網、數字電視傳輸技術標準發展對廣電技術的作用、移動電視對廣電技術的影響等。此外,廣電技術還涉及到服務質量、安全等內容。
專利文獻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成果,其特征反映了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和布局。這也是專利信息成為了解產業趨勢和服務發展方向非常有效的工具的原因[2]。廣電產業作為一個典型的高新技術產業,每年都會伴隨著大量的新技術產生不同的實體、產品等物質形態,而這就需要大量的專利申請[3]來保護知識產權和增加技術資產。
3.1 專利數量分析
數據來源為Derwent數據庫,檢索時間限定在2007年1月—2016年10月31日,檢索詞設定為“主題 =broadcast technology/radio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檢索結果共計1937條。從圖3可以看出,廣電技術的專利數量可以分為3個階段,2007—2008年,從105件增長到191件;2009—2011年,從98件增長到131件;2012—至今年,從106件增長到392件。總體而言,歷年專利數量呈現出增長的趨勢。

圖3 2007—2016年廣電技術歷年專利申請數量
3.2 專利申請機構分析
由表5所示,高通、LG電子、三星電子等技術公司的專利申請數量穩居前列。這些專利申請機構基本上都是當今主要的電子等高新技術領先機構。如高通(Qualcomm)是一家美國的無線電通信技術研發公司,在以技術創新推動無線通訊向前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高通已經向100多位制造商提供技術使用授權,涉及了世界上所有電信設備和消費電子設備的品牌[4]。美國和韓國的企業在廣電技術領域專利申請處于領先的位置。而我們國家的一些企業也具備了不俗的實力,如華為、中興等。
通過文獻分析和專利分析,可以發現近10年廣電技術領域國際研究的一些特點。
4.1 研究文獻和專利申請數量逐年在增長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數字及網絡技術的深刻影響,在新媒體逐步且全方位取代傳統媒體的背景下,廣電技術無論是在層次、內容、體系等方面都得到了學術界、實業界等的關注。這主要體現在相關的研究文獻數量逐年的增長。同時,有關廣電技術的專利數量也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廣電技術的發明創造活動和專利申請非常活躍,并且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逐漸增強。這也表明行業對廣電技術的重視與資源的投入,數量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技術發展越接近成熟,也就有可能會產生關鍵性的技術,對于商品化和產業化的條件也會越有利。

表5 2007—2016年廣電技術主要機構專利申請數量一覽表
4.2 廣電技術呈現出多樣化發展趨勢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對廣播電視技術的創新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廣大受眾對廣播電視技術的要求不斷提高。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以及受眾的需求,廣播電視技術在傳播方式上發生了重大轉變。從以上的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廣電技術逐步過渡為數字技術、廣電技術逐步過渡為網絡化、衛星直播平臺已成為現階段廣電技術的發展趨勢、廣電技術中將實現多種技術融合發展、無線廣播電視是廣電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5]。
4.3 美國在該研究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目前我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后廣電技術研究的第二大國
美國作為世界上廣電技術最發達、發展歷史最長的國家之一,依靠先進的專利技術、精干的人才隊伍和雄厚的資金實力,無論是在廣電技術的發展水平、廣電技術市場的發育程度等方面都始終保持領先水平。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對廣電技術的重視,廣電技術無論是在市場政策指引、行業競爭或是經營管理、技術發展等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這也使得我國在廣電技術研發方面逐年在向上發展并且成為繼美國之后廣電技術研究的第二大國。但是,我國雖然在研究數量上占優,但是研究質量整體還需要提升,而企業在相關的研究實力上相對較弱。
4.4 部分發達國家已形成“產—學—研—用”的廣電技術鏈,我國在此方面仍需加強
在日本、韓國等國家,廣電技術的“產—學—研—用”合作鏈已基本形成,企業自身也已具備強大的科研能力,科研機構同時也具有很強的產業應用能力。以韓國為例,三星公司在論文發表數量上在本國可以排到前5位,同時,它還跟LG電子在專利申請數量方面分列2、 3位;韓國電子電信研究院在論文發表數量上位居前列,同時在專利申請數量上也可以排到前5名。我國企業盡管專利申請數量不少,但是在基礎研究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差距。“產—學—研—用”是廣電行業發展的目標之一,我國廣電行業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的有效聯系,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提升基礎研究能力。
廣電技術在未來仍然是與我們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技術領域。本文通過對近10年國際相關研究熱點進行梳理,以期總結當前的研究現狀,以及發現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存在的優勢和不足。當然,本文僅通過文獻和專利等客觀數據進行描述,并未進行專家調查等定性方式來驗證相關分析結果,這也將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1]宋曉明,湯家華,劉琪.新媒體時代廣電技術的發展趨勢[J].科技視界,2015(14):285.
[2]下一代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對廣播電視發展的影響項目組.計算機技術發展趨勢及其對廣電系統的影響[J].中國信媒科技,2016(45):48-53.
[3]宋天華,于光,石春生.中外兩家通信設備企業技術創新布局比較研究——基于思科與華為的DII專利分析[J].情報雜志,2010(7):65-69.
[4]百度百科——高通[EB/OL].[2016-11-03].http://baike. so.com/doc/5393587-5630575.html.
[5]顧敏.論新媒體時期廣電技術的創新與發展[J].信息通信,2015(9):308.
G2
A
1674-6708(2016)177-0034-04
韓秋明,助理研究員,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研究方向為技術預測與評價。王革,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預測與評價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技術預測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