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朝輝
(玉環縣公安局,浙江玉環 317600)
推動公安基礎信息化、信息基礎化融合發展的思考
——以玉環縣公安局為例
□羅朝輝
(玉環縣公安局,浙江玉環 317600)
信息化時代下做好警務工作,破解基層基礎工作難題,必須推動公安基礎工作與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促進基礎信息化、信息基礎化。基礎信息化,就是將警務基礎工作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進行處理,使基礎工作以數據信息形式予以呈現;信息基礎化,就是將海量數據資源利用軟件工具進行研判推送,使基礎警務活動更加精準科學?;A信息化的建設任務,就是打好硬件基礎,抓好信息采集,搞好資源整合。信息基礎化的反哺路徑,就是要依托大數據,再造警務管理流程;建立警務云,優化信息系統平臺;善用云計算,推動智能研判應用。推動基層基礎與信息化高度融合,在統籌規劃上,要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需求的關系;在建設應用上,要處理好實用實效與安全運維的關系;在保障支撐上,要處理好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的關系。
公安工作;基礎信息化;信息基礎化;融合發展;玉環縣公安局
基礎信息化、信息基礎化是信息化時代的警務戰略決策,旨在推動公安基礎工作與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以信息化的手段破解基層基礎難題,提升公安機關核心戰斗力。作為新形勢下現代警務的發展方向,公安基礎如何與信息融合、信息如何服務公安基礎,筆者結合玉環縣公安局(以下簡稱“我局”)基礎信息化建設情況,就此談點個人拙見,以供參考。
所謂基礎信息化,就是順應信息時代發展,從“人、事、地、物、組織”等基礎治安要素和“吃、住、行、消、樂”等基本活動軌跡入手,將警務基礎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處理,使基礎工作以“數據信息”形式予以呈現。其研究的是如何將警務基礎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解決的是基礎信息采集錄入、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問題。
所謂信息基礎化,就是著眼現代警務需求,從“打、防、管、控、建”等公安基本任務入手,將海量數據資源利用軟件工具進行研判推送,使基礎警務活動更加精準科學。其研究的是如何將信息化技術反哺基礎工作,解決的是情報信息深度研判與實戰應用問題。
基礎信息化是做細做實基層基礎的根本,信息基礎化是做強做精基層基礎的前提,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基礎信息化注重的是基礎工作手段的優化,信息基礎化注重的是勤務模式的改良,前者把量大面廣的基礎工作用信息化這一更優的手段進行處置,基礎是廣泛的,信息也是全面的;而后者是把量大面廣的信息進行加工,提取情報,信息是精確的,基礎是精細的。基層基礎一旦離開信息化,就會失去升級轉型的動力,變得無以支撐;公安信息化如果不能及時反哺基層基礎,就會失去方向,變成無的之矢?;A信息化、信息基礎化,就是適應信息化時代背景,利用信息化技術,規范業務流、整合數據流、強化管理流,從而推動基層基礎工作提質增效,這是現代警務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有效方式。
信息是現代社會最大的資源?;A信息化的任務就是搜集情報、采錄信息、整合資源,從而打實基礎、做強基層,提高智能性、減少隨機性。
(一)打好硬件基礎。硬件設施是基礎信息化的關鍵,必須打牢打實。經過金盾工程、“三基”工程、“四項建設”等,我局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落實經費保障,已全面建立無線通信、有線通信、視頻專線、計算機網絡等基礎信息設施,并延伸到派出所,基本滿足全局公安內部信息通信需求。但從現代警務發展形勢來看,仍存在“三個不夠”問題:一是通信網絡不夠順暢,遠程視頻會議、移動警務終端連接時有中斷;二是可視鏈路不夠智能,警用地圖標注、視頻監控及警務指揮體系還不能“一點通”式連接;三是傳輸通道不夠聯通,移動互聯網數據與公安內網傳輸渠道尚未打通。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快捷、安全、順暢的網絡安全運行體系。一要優化公安通信網絡基礎。從擴容帶寬、設備升級、數據儲存、安全運維等入手,加強公安通信網絡鏈路雙設備、雙冗余、雙路由建設,推進350兆數字集群改造,加固安全防護措施,為數據、語音、圖像及各類信息系統運行提供堅實保障。目前,我縣已建成公安專網、視頻專網、互聯網、有線固話網、數字無線網等五大網絡體系,其中公安專網、視頻專網達到千兆級帶寬并實現縣內全覆蓋。二要升級可視警務指揮體系。按照1:2000矢量圖和0.3米影像數據的標準要求,深化警用地理信息基礎平臺和標準地址建設,對接天網工程視頻作戰偵查平臺,關聯政府投資建設、社會自主建設的各類視頻探頭,連接110指揮平臺,實現“警力調度圖上指揮、警情案件圖上分析、視頻圖像圖上查看、人員軌跡圖上展示”的目標。三要打通內外聯網傳輸通道。目前,我縣已建立網上公安局,在互聯網邊界設立防火墻,通過鏡像與內網建立信息傳輸通道,將公安行政管理相關項目,以外網受理、內網辦理、通道傳輸方式進行對接。要進一步探索解決前端感知層數據采集傳輸問題,建立共享其他單位的內外網安全交互通道。
(二)抓好信息采集。信息數據是基礎信息化的基礎,必須又好又多。近年來,我局積極開展基礎信息大采集,明確采集內容、標準,建立信息增、改、刪工作機制,信息采集的廣度和深度、數量和質量均實現不同程度的突破和提升。但是,就大數據時代而言,采集數據離信息主導警務還有很大差距。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采集主體單一,“采得很苦”。警務信息采集任務基本都壓在基層所隊,且各業務條線采集標準不一、要求各異,相互之間不能兼容,重復采、多頭錄,基層民警苦不堪言。大量社會信息尚未借助社會力量進行采集,部門數據停留在公安自主采集、拷貝采集層面,處于“孤軍作戰”境地。二是采集種類缺乏,“采得很少”。目前,我們采集信息基本是與治安管理有關的顯性信息,僅是“滄海一粟”,而大量“藏富于民”的隱性數據卻尚未涉獵,如物聯網、滴滴打車、E代駕等科技公司數據,餐飲、購物、診所、行業協會等重點領域數據,基本處于空白狀態。三是采集方式滯后,“采得很繁”。大量信息依賴基層民警人工采集,而利用通信、網絡、系統集成等技術手段采集信息較少,致使基層采集量大面廣,任務繁重,導致民警“采得繁、不愿采”。信息采集是基礎信息化的前置條件,這些問題必須逐步加以解決,努力做大信息數量,做優信息質量。一是標準信息規范采,即“精采”。按照《浙江公安基礎工作信息化建設工作規范》要求,建立派出所民警采錄清單和責任清單,明確采錄內容、規范采錄標準、嚴格采錄流程,推動基礎信息采錄與日常執法執勤一體化運作。同時,根據基礎工作需要,結合業務系統需求,明確必采信息基本項目,推進不同業務系統平臺信息采錄網上流轉,做到“一次采集、全網共享”。二是海量信息社會采,即“普采”。圍繞社會治安要素,發動社會力量采集其相關信息,如村居、行業、中介等,一個領域設立一個信息庫,從而形成不同業態的數據集群,公安民警只需對相關信息進行甄別,就能提取有價值線索為我所用。三是網絡信息智能采,即“智采”。依托互聯網信息平臺,把傳統信息采集形式與現代化信息傳輸手段有機結合,加快公共區域和交通要道的人像自動采集識別系統、車輛牌號與特征抓拍識別系統、互聯網虛擬身份與電子軌跡采錄系統建設,實時共享長途客運站、輪渡碼頭實名制購票系統、出租車GPS軌跡信息系統信息。
(三)搞好資源整合。資源共享是基礎信息化的前提,必須互聯互通。在推進基礎信息化過程中,我們堅持“上接頂層設計、下夯信息基礎,內促集成聯通、外推資源整合”,以定期通報和數據交換等形式大力開展信息資源整合工作,有效服務警務實戰。據統計,全縣公安機關共整合20個部門32類信息,交換數據7000余萬條。目前主要存在兩方面突出問題:從內部看,業務條上“壁壘森嚴”,形成“孤島信息”。上級警種根據各自職能要求,自主建立應用平臺,設置不同要求,而綜合部門沒有科學規劃,統籌協調各個系統,系統之間不能互通,且業務部門掌握的數據資源對下開放、授予基層權限遠遠不夠,制約基礎信息化的應用。據統計,目前我局在用各類平臺系統52個,大多處于相對封閉運行狀態,信息傳遞、共享不暢。區域塊上“各自為營”,建設“自成體系”。各縣(市、區)從本位主義出發,認為自己花了很大精力搜錄的信息只能自己用,故意設置信息屏障,兄弟單位難以共享。如門戶網頁信息簡報、領導講話等,臺州市內相關縣(市、區)設置IP屏蔽,其他地市也有類似情況。從外部看,部門信息“整不來”。目前,我縣公安機關雖已整合民政、稅務、教育、衛生等部門的信息資源,但因缺少一個統一的政務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各部門從自身利益、保密安全等考慮,對信息數據“不想整、不愿整”。行業信息“不會整”。各個地方均有不同支柱產業,如玉環有汽摩配、醫藥化工、眼鏡、制鞋等行業,這些行業的工藝技術、基礎原料可能就是偵查破案的“源泉”,但其基本信息目前還未搜集。臺州制鞋業發達,如果將各廠家鞋樣提取建立專門庫,將為鞋印比對打下基礎。信息不能共享就難發揮應有作用,必須按照“共享是原則,不共享是例外”原則,加大整合力度,筑牢警務大數據基礎。一是內部要集成化共享。從頂層設計開始,把系統建設由警種主導的分散模式轉變為全局統籌的集約模式,確定業務警種系統搜集信息基本項,如姓名、身份證號碼、居住地址等,作為基本信息源在業務系統中流轉,其他項目根據業務要求自行設定,從而避免重復建設。同時,按照橫向物理整合、縱向邏輯合成思路,打破警種信息壁壘,建立內部信息資源目錄,明確共享數據種類、范圍、方式、權限,以及提供方和使用方責任、權利和義務,減少人為信息封鎖。對不能全部開放的,統籌考慮實戰需求和保密要求,合理設置不同層級、不同崗位民警應用權限;對不能放開的,最大限度地將各警種系統權限集中起來,為基層提供24小時權限應用服務保障,方便實戰應用。比如技偵、網警部門的相關數據,可以經過脫密處理或數據項切分,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共享。二是外部要交互式整合。社會信息整合必須由政府主導,要以浙江省出臺《關于進一步整合社會信息資源推進平安浙江建設的實施意見》為契機,依托智慧政府建設,建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制訂社會信息采集目標,通過專線引入、數據交換、定期共享等,依法獲取人社、民政、工商、住建、教育、衛生等政府部門和銀行、通信、水電氣、物流等社會信息資源。依托各行業協會,建立行業信息資源平臺,有效獲取不同行業基礎資料。三是數據要常態化清洗。信息積累后,要設置“海量池”“標準池”“垃圾池”,將通過不同途徑匯集到“海量池”的信息進行全面梳理、過濾、修正,分別放入“標準池”“垃圾池”,去粗取精,為我所用。要制訂統一的數據集合規范、描述方式標準、優化重組規則,建立常態清洗轉化機制,對錯誤數據,采取一致性檢驗、處理效值和缺失值等方式糾錯、滅虛、更新;對重復數據,通過人工識別、建立輔助信息庫等手段進行匹配、補充、替換;對碎片信息,開展數據重新排序、疊加、關聯、再造,理順數據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數據質效。
基層基礎是整個公安工作的根基。信息基礎化的目的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破解基層基礎難題,分析規律、把握特點、預判趨勢,從而增強基層實力、激發基層活力,有效服務決策、支撐勤務。
目前,信息警務仍處在一個摸索前行的階段,應對嚴峻治安形勢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三多三少現象”:一是戰術應用多,戰略應用少。當前信息基礎化主要是利用現有信息系統進行查詢比對,發現線索、核查身份、管控人員等,基本是用于偵查破案、管理服務等戰術領域,而對分散、孤立信息缺乏綜合評估,難以捕捉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提出帶有規律性、全局性意見,用于指揮決策、改革勤務、預警預測等戰略領域更是鮮有少見。二是專業應用多,普及應用少。全省從省廳至市局、縣局均成立專門情報部門,匯集各警種專業人才,集中各警種專門手段,解決了不少警務工作難題,但由于機制、權限等問題,量大面廣的實戰民警雖對信息系統需求很大,卻應用不到,導致信息意識淡化,碰到問題直接推向情報部門,造成情報中心“一個人在戰斗”,離普及應用還有很大差距。三是人工應用多,智能應用少。主要依靠情報人員通過各個信息系統進行比對碰撞、合成研判,圈劃軌跡、掌握動態,開展偵查打擊、管理服務,缺少利用研判工具自主挖掘比對、關聯分析,信息主導警務的實戰效益還沒有釋放出來。之所以存在以上現象,究其原因:一是機制不夠順暢。目前,我局設有指揮中心、情報中心、合成作戰室三個部門(部門人員均在10人以下),情報部門研判的成果要通過指揮中心來流轉,導致一些重大事件處置、重大情報的預測預警,難以第一時間進行成果轉化,特別是信息主導勤務、信息引導打防、信息助推管控等機制尚未建立。二是平臺不夠便捷。雖然已建立大數據實戰平臺,配備移動警務終端,但實戰平臺不是將各個系統納入其中的系統群,移動警務終端鏈接不穩定,使用對接不順暢,難以在一個平臺完成多警種所需的信息的采錄、管控。三是能力不夠專業。從我局情況來看,大部分民警信息化意識停留在查詢比對上,上級專門要求能遵照執行,但二級應用意識模糊,既懂信息技術又懂公安業務的復合型高端人才緊缺,擅長計算機應用、數據分析、網絡維護、情報資源“二次加工”等的專業人員缺乏。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推進信息基礎化要圍繞態勢感知、趨勢預判、動向洞察,著重在“組織體系更順暢、應用平臺更便捷、使用工具更智能、運行機制更長效”上下功夫,從而推進信息主導警務,實現科學指揮決策、精準打防管控。
(一)依托大數據,再造警務管理流程。警務流程決定警務活動的開展,信息化時代必須依托大數據引領和指導打防管控,推動公安機關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一要建立大情指中心機構。推行大部門制改革,設置情指中心,整合情報中心、指揮中心、網警大隊、信通科等部門力量,集中情報、視偵、網偵、技偵、刑偵等手段,將獲取的各種數據資源進行轉化,建成大數據資源服務平臺,實現資源動態調配、情指無縫對接、管理規范有序。二要建立集成化作戰機制。加強情指中心建設,分設110指揮決策、維穩處突、“盜搶騙”偵控、網絡偵查、視頻偵查等若干小組,建立以人案物為核心的情報信息合成作戰機制,每天定期研判、集中會商,對各專業領域、全局性不穩定因素形成綜合預測報告,由值班局領導根據研判調整勤務,下達警務指令。遇重大涉穩突發事件,由局長主持會商,坐鎮指揮,提高決策的科學性、處置的實效性,實現情報與指揮、情報與勤務無縫對接。三要建立“互聯網+”警務模式。強化各類數據深度研判、預警發布,探索“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指揮決策、反恐處突、偵查打擊、治安巡防、行政服務等警務模式,使業務工作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提升警務運行質態。
(二)建立警務云,優化信息系統平臺。系統平臺是信息基礎化的“集散地”和“加工廠”,必須形成警務云,作為民警執法執勤的載體和工具。一要建好警務云平臺。對接上級警用綜合信息應用平臺,將各業務系統數據資源統一整合,形成警用系統集群,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警務云平臺,實現警務數據、設備資源、業務應用的統一管理、關聯調度,使警務云平臺能夠滿足多警種、多層級、多方位的實戰需求。二要用好移動警務終端。借助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建立覆蓋基礎管控、實戰勤務、執法辦案等一線勤務于一體的移動警務管理平臺,推動業務工作軌跡自動記錄、管理結果自動生成、采集核錄自動比對,真正讓基層民警樂于采、方便錄、喜歡用,解決移動應用“最后一公里”問題。三要辦好網上公安局。堅持“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路”,將治安、刑偵、消防、交通、出入境、網警、禁毒等相關業務移植網上,利用大數據對一段時期業務數據進行關聯分析,預測群眾服務需求,最大限度簡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效能。
(三)善用云計算,推動智能研判應用。智能應用是信息基礎化的落腳點,云計算就是利用大數據資源,采用分布式運算處理技術,挖掘數據內在聯系,從而進行高效精確研判。一要建立智能模型工具集。由市局牽頭,對接部、省資源庫,負責全局基礎性、通用型模型開發,建立關系人分析、人案物關聯分析、高危車輛分析、網絡軌跡分析模型,著重加強“專業技能、同業人員、從業地區”多點疊加的以業管人工具、“工作單位、現住地址、消費場所、住宿賓館”多點疊加的以地查人工具、“視頻圖像、WIFI熱點、MAC地址、電子圍欄、卡點盤查”多點疊加的以軌控人工具等研發,打造全局大數據應用“工具包”。實現數據查詢、模型應用“一個平臺、一個賬號”。二要提煉實戰應用技戰法。以縣局或警種為單位,以典型案例為目標,圍繞信息生成、搜集、傳遞、處理、判斷、使用、反饋等環節,抓好戰法總結提煉,將實戰檢驗證明行之有效的技戰法固化為模型工具,努力實現“點對面”的針對性控制和“點對點”的精確性打擊。今年,我局著眼系列性、團伙性侵財案件,先后研究多種網偵手段,探索總結出各種網偵技戰法,相繼破獲5串有影響的系列案。三要擴大信息應用覆蓋面。將信息化應用作為基層民警執法執勤的必要手段,嚴格落實“不會信息化的民警失去工作權”的硬性要求,以信息化應用“技能培訓、比武競賽、考核考評”活動為載體,建立信息化等級考核機制,通過智能模塊管理全警信息應用數據,倒逼全警觸網、深度應用,推動形成“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一直以來,公安機關十分注重基層基礎工作,做了大量打基礎、聚能量、利長遠的工作,有效推動了公安工作發展。但基礎不實、活力不強問題依然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基礎工作與信息化貼靠不緊、粘合不密,導致基礎信息作用發揮不好、效果不佳。2015年11月18日,國務委員、公安部長郭聲琨在部分地方公安機關座談會上強調,全國公安機關要更加主動順應數據科技發展趨勢,不斷推動公安基礎工作與信息化的融合;更加強化公安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最大限度整合社會信息資源;更加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實現從傳統警務向智慧警務的轉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基礎信息化、信息基礎化置于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的地位,堅持強基層基礎與強科技支撐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推動基層基礎與信息化高度融合,從而為公安工作長遠發展打實基礎、增強后勁。
(一)在統籌規劃上,要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需求的關系?;A信息化、信息基礎化是具有全局性、長遠性的戰略謀局,涉及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須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從頂層與基層兩方面入手,抓好規劃設計。一方面,定位要準、職責要明、任務要清?;A信息化、信息基礎化的定位就是推進基礎工作的現代化、實戰化,建設過程要明確上級機關綜合謀劃與基層一線具體實施的職責。上級機關要廣泛聽取基層民警呼聲,了解一線實戰期盼,科學制訂發展規劃,確定每年具體任務,落實分步實施舉措?;A一線是具體執行者,主要負責信息采集、錄入、傳輸、檢索、研判,應用信息化手段破解治安難題,既要將上級專業情報機構綜合研判的結果用于警務決策和執行,又要做好情報應用的反饋評估,還要結合轄區治安形勢做好情報研判分析,對職能部門的工作重心和警力部署作出調整。另一方面,要突出實戰需求性、操作便捷性、建設長效性。頂層設計從實戰部門經辦案事件的經驗教訓中梳理短板軟肋,打通壁壘梗阻,使系統便于操作、貼近實戰,避免系統不兼容、數據不匹配等問題。上級公安機關推廣使用的信息系統,應為基層留“接口”,適度下放管理權限,供基層部門研發一些短平快、滿足實戰需要的子系統。同時,著眼可持續發展,從系統建設的前瞻性、長效性入手,抓好系統可行性調研,力爭長久、穩定運行。
(二)在建設應用上,要處理好實用實效與安全運維的關系。基礎信息化、信息基礎化是公安戰斗力模式生成和轉變的關鍵要素。一要抓住預警預測這一核心。在加強信息資源整合、查詢、比對的基礎上,改變事后偵查破案、定點穩控的模式,加強信息深度挖掘,將重心轉為預警預測、動態管控,提前預防,將矛盾處置在萌芽狀態、將隱患消除在始發階段、將案件遏制在未形成之前,從而更好地維護一方穩定。二要抓住暢通機制這一關鍵。注重上下銜接、內外銜接和各警種內部之間的銜接,將基層基礎工作中的大量信息通過信息網絡平臺與各級、各業務部門的警務信息系統有機聯系起來,建立精準化推送機制。自上而下,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將海量信息與基礎業務進行關聯,分級分類研判預測結果,指令到相關部門或基層所隊,實施精確制導下的抓捕、經營、管控、監測、穩控等;自下而上,根據上級要求,采集錄入信息、核查反饋線索、適時調整勤務,從而實現精準治安。三要抓住安全運維這一根本。堅持“誰主管誰負責、誰建設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嚴格落實信息管理應用保密制度,健全信息網絡和信息資源安全監管體系,將基礎信息化設施、虛擬化資源、大數據應用系統、移動警務終端等進行統一監控,實行可視化展示、層級式告警、流程化處理、自動化運維,確保信息安全高效運行。
(三)在保障支撐上,要處理好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的關系。基礎信息化、信息基礎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必須緊跟時代發展,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一是導向要明確。把決策導向、工作導向、考評導向重心放在基礎信息化上,明確短期解決的突出問題,確定長期推進的具體事項,嚴格考核獎懲,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地抓好落實。二是支撐要有力。爭取黨委政府重視,把基礎信息化、信息基礎化納入智慧城市建設整體框架,做到同規劃、同設計、同建設、同驗收,從根本上解決頂層設計和經費持續保障問題。三是能力要跟上。進一步完善信息化培訓體系,加強信息化教官、情報專家、分析研判能手、軟件開發師等人才庫建設,著力培養數據分析、軟件開發、安全檢測、情報研判、視頻應用等專業人才,真正以人才這一“第一資源”的優化,提升科技這一“核心競爭力”。
[1]陳興,黃清觀.芻議公安基礎信息化反哺基層基礎工作[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5(2).
[2]周棟梁.以創新理念引領公安事業發展進步用能力建設保證職責使命有效履行[N].人民公安報,2015-11-20(1).
[3]楊正律.論新形勢下西部地區公安基層基礎工作的創新與發展[J].公安研究,2004(5).
(責任編輯:郭建華)
D631
A
1674-3040(2016)06-0035-05
2016-09-29
羅朝輝,浙江省玉環縣公安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