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滿泉
(浙江警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構建《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及其思考
——以浙江警察學院《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考核改革為例
□管滿泉
(浙江警察學院,浙江杭州310053)
教學離不開有效的評價體系。對于交通管理工程專業課程教學來說,教學評價的內容不僅評價學生專業知識技能掌握與應用,還應該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發展潛能等綜合素質。在分析了形成性教學評價和終結性教學評價優缺點的基礎上,較為詳細地分析了形成性教學評價與終結性教學評價相結合的幾種模式,對《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形成性教學評價若干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進一步較為詳細地論述了浙江警察學院《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考核改革實踐探索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的成功做法。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考核;形成性教學評價;終結性教學評價
教學與評價二者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相互依存、構成一個和諧統一整體。對于交通管理工程專業課程教學來說,教學評價的內容不僅要評價學生專業知識技能掌握與應用,還應該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發展潛能等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教學評價才能全面,才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然而,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大部分公安院校《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評價仍以終結性教學評價為主,以期末考試成績加平時成績來評價課程教學情況。這種教學評價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如何構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培養實際能力的教學評價體系,是我校國家級精品課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教學中值得教師探討的重要問題。
美國哈佛大學斯克里芬教授1967年在其所著《評價方法論》中首先提出形成性教學評價與終結性教學評價的概念,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本杰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將其引進教學領域,分為診斷性教學評價、形成性教學評價和終結性教學評價。形成性教學評價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完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評價方法,它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也有助于學生個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
形成性教學評價,是指“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客觀的評價。它是一種動態的、隨機的、發展的、綜合的過程評價,是一種發展性、過程性評價,也是一種相對全面的評價方式。形成性教學評價通過多渠道、多方法收集分析學生日常學習的信息,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和需求,著眼于學生發展過程中的考核測試。
終結性教學評價往往以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可以設置清晰評判標準,是課程教學過程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也是國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教學評價的重要手段。終結性教學評價是對教與學的最終結果的評價,評價的主體是《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教師,一般情況下學生只是被評價的對象。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學生往往是被動的,缺乏主動行為。因此終結性教學評價不完整,是帶有明顯缺陷的,因為它重視結果,輕視過程。
筆者對國內13所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的13位教師講授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教學評價情況進行了充分調查,發現絕大多數教師對形成性教學評價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54%的教師反映,《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教學的平時成績主要是憑教師印象、學生學習態度、課堂組織紀律和平時作業給以打分,46%的教師缺乏《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詳細考核方案和評價標準,且對課后拓展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缺乏相應的教學評價。筆者將國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教學中形成性教學評價與終結性教學評價相結合模式歸納如下。
(一)評價模式一:終結性教學評價分值占70%,形成性教學評價分值占30%。該教學評價模式中,期末考試成績分值占70%,平時成績、學習態度等形成性教學評價分值占30%,形成性教學評價比例較小,這是目前國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評價的主流。這種評價模式對學生學習過程發揮調節作用不大,不利于引導學生重視《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學習全過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性相對較差,參與度也比較低。期末考試成績這一終結性教學評價分值占比相對比較高,對課堂學習氛圍的活躍,課程教學內容的拓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會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為它無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積極性。
(二)評價模式二:形成性教學評價分值占40%,終結性教學評價分值占60%。該教學評價模式對形成性教學評價內涵進行具體描述,對學生的課前準備、學習態度、課堂互動、平時作業、實驗實訓都作了詳細的規定。但是國內公安院校對課程教學形成性教學評價研究比較晚,即使已經開展形成性教學評價,也往往缺乏非常明確的標準,如何公正、公平、合理地給分,還值得認真研究。浙江警察學院《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的形成性教學評價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形成性教學評價標準相對清晰,形成性教學評價廣度令人信服,一門課程教師、教官、學生都可以評價,課堂內外都可以評價,期中測驗、作業、案件材料都可以評價,形成性教學評價廣度、信度較好。期末考試客觀題所占比例偏小,主觀題偏大,這樣,相對有利于學生交通事故處理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
(三)評價模式三:主張形成性教學評價分值占50%以上,甚至更高,終結性教學評價比重較低。
國內有的公安院校《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教師甚至認為,形成性教學評價分值應占65%以上。該模式將形成性教學評價地位提到非常高的位置,但形成性教學評價中平時表現成績由于分值過多,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隨意給學生送分的現象。由于形成性教學評價的分值過高,占比65%以上的形成性教學評價究竟應包含哪些具體評價內容?平時成績怎么設置?實驗實踐教學如何安排?具體評價標準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一)形成性教學評價信度還不是太高,某些項目評價欠公平。一般情況下,國內公安院校《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教學都有2-3個教師同進度講授,每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是不一樣的,同時,不同的教師對《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教學評價標準的理解和把握也不一樣,或者因教師的主觀隨意性,幾位同課程教師的評價標準難以一樣把握,使評價過程中教師評價結果出現一定的差異。在學生互評環節,由于同一區隊不同的學生因為性格不一樣、人際關系親疏好壞不一樣等原因,致使《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教學評價出現偏差甚至不公平的現象比比皆是。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中的模擬教學、綜合測試等涉及小組或團隊教學,由于分工角色、工作量及表現機會不同,學生之間付出的努力程度會有很大差異,有些學生從《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實驗器材的準備,實驗實踐的操作參與,現場勘查,案件制作都全程參與了,但教學評價結果、學生個人得分往往是以團隊或小組集體記分的,最后4人一組或者更多學生一組,給一個分值。這種評價方式對積極參與、非常認真努力的學生來說是有失公平公正的,因為個別學生濫竽充數也會得到一樣的分值,使評價喪失了激勵的功能,教學評價信度相對降低。
(二)形成性教學評價過程耗時費力,目前教學管理機制上還得不到有效保障。書面作業批改、學生課堂成績的評定、團隊教學項目的具體組織,都需要任課教師一點一滴完成,同時,教師還要及時完成課堂教學評價反饋,類似這些形成性教學評價的各種活動,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課程教師只有認真評閱學生作業,才能給出恰當的評語,找出學生學習上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哪些問題是帶有普遍性的,要適時在課堂上分析講解,督促學生們糾正,這一系列過程耗時費力,讓認真授課的教師窮于應付。如果一個區隊的學生人數在45人,那么二個區隊的學生人數就是90人,學生人數眾多,管理機制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獎勤罰懶的機制沒有完善,許多形成性教學評價無法在課堂上真正有效實施,教師在制定課程考核方案時的愿望和初衷是非常好的,但是執行起來確實有些難度,當然也無法保質保量完成形成性教學評價工作,從而使形成性教學評價大打折扣。
(三)課堂教學評價反饋不足,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評價的意識和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形成性教學評價能夠通過評價發現問題,但由于任課老師精力有限,課程課時量不足,教師責任心不是太強或對形成性教學評價缺乏全面的認識,部分授課教師對學生的教學評價通常只有分數或優秀、良好、及格的等級評定,評語往往是重復同一、簡單的好與不好,平時的作業、實驗報告給學生的反饋往往缺乏具體的詳細描述和針對性建議,也未根據學生個體情況進行恰當分析,一般簽上分數、日期和“閱”等內容,缺乏診斷性評價,這樣,每一次作業形成性教學評價反饋往往不足。
由于受公安院校管理模式的影響,公安院校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特別強,他們對課程教學的自我評價、批判意識較為薄弱,往往也難以養成這樣的教學評價習慣。《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自評和他評都較難以組織,即使進行課程教學自評和他評,往往存在優點多、缺點少,馬馬虎虎、應付了事的現象,教學評價結果失真情況比較嚴重,教學評價存在較大的隨意性。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態度、需求、自主學習專題的公開討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非常巨大的潛在影響。課程形成性教學評價是一個教學信息反饋圈的有機組成部分,并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近年來,浙江警察學院每位教師都詳細制定了課程考核方案,《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教學中,終結性教學評價占學生學期總分的60%;終結性教學評價中客觀性試題占分40%左右,主觀性試題占分60%左右。原來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考核的內容與形式,主要是筆試、模擬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的實踐考核等;調整后的考核方案中,我們改革和調整了課程考核的分數比重,調整、改革考試的題型、題量和考試的時間,增加了實例分析題、問題對策題和案例分析題的比例,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即使是終結性教學評價,也滲透了許多形成性教學評價的內容。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是我校國家級精品課程,我們在課程教學上,對構建該課程的形成性評價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性探索,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多維評價。“多維”主要是指從考核維度或者方面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的評價主要對學生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方法、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和其他等五個方面分別提出了相應的具體內容和標準。例如“學生情感態度”一般情況下是指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求知欲望、課堂的組織紀律等。課堂的組織紀律,它涉及到學生的學業、學風問題,公安院校教師在教學中都十分注重,它同時也涉及到教師的教書育人、教學質量問題,因此,課堂的組織紀律既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有時也可以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評價學生時往往采用加扣分的方法進行,系部對教師的評價往往采用座談會反饋的方式進行,結果直接納入期末教學質量考評之中。“學習過程”一般情況是指學生的學習準備工作、理論課和實踐課中配合教師完成情況、一門課程學習全過程的表現、學生作業、實訓小論文完成質量等情況,例如小論文重復率超過20%直接給零分。“其他”情況是指考核方案中就有“其他加減分說明,學生若參加與課程相關的科技創新、新苗計劃等活動,在總分上可適當加分2-3分,加分不超過3分”。這里的“其他”加3分,往往是學生對課程的某些重要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以科技創新課題來詮釋,實質上是學生真正理解了課程的內容,并加以豐富、補充和發揮。總之,要把學生學習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由此作出較為合理的整體評價。
(二)《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多元評價。“多元”這里主要是指教學評價主體,在以往的教學評價模式中,教學評價主體主要是教師,學生一般處于被評價的地位。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的評價中,我們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主體主要是授課教師、同班同學、學生自我、課程教官和其他專業教師。這里“同班同學評價”是指合作評價,是學生之間的互相打分,例如模擬現場教學中,全區隊學生都在交流觀摩,同時也在互相評比打分。“課程教官評價”主要指參與實驗實訓教學的駐校教官給學生的具體評價。我校《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教學駐校教官在實驗實訓教學中,教學時間相對較多。課程教官對“交通事故模擬現場教學”“交通事故綜合訓練”等實訓課程內容采用直接打分的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實訓作業“交通事故現場圖繪制”“交通事故詢問筆錄制作”都采用教官直接打分的方法來評價。“其他專業教師評價”主要是指“交通事故案件制作”大作業、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由教學團隊集體來評價。“多元評價”主要是增加了學生作為評價主體,也就是說,學生在課程教學發展中需要進行自我評價。強調學生作為評價主體是《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評價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為此專門設置了“學生自我評價”這一十分重要的評價環節。“學生自我評價”環節,我們安排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精品課程實驗項目《綜合測試》中進行。實驗過程中學生要勘查現場,每班安排兩位學生給每個勘查組的勘查情況進行打分。實驗項目《綜合測試》結束后,每個勘查組都要完成一份不少于70頁的交通事故案件材料;交通事故案件材料稿打印完畢后,挑選部分主要的案件材料讓學生進行自我打分評價,最后形成由學生現場打分、學生材料自我打分和教師打分構成的綜合分。
(三)《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多樣評價。《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的評價方法主要分為四類:測試法、觀察法、提問法和作業法,這是從評價機制的角度來談課程評價的發展趨勢。所謂的“測試法”是我們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課程評價中安排期中測驗和期末考試,期中測驗占分值為10分。盡管分值不多,僅設置了30個客觀題考核,但這樣可以較好地掌握學生半個學期的學習效果,是典型的形成性評價方法,對后半學期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謂的“觀察法”是教師對課堂秩序的把控,對每位學生的了解和關心,對每位學生的細致觀察,從而形成一種對學生的直觀評價,盡管不會給每位學生直接賦分,但是無疑會影響學生的成績的獲取。所謂的“提問法”是指學生課堂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方法、學習過程、互動程度等,主要通過互動提問的方式來進行,提問成績采用小組加扣分方法賦分,即4人為一組,若一人加分,其余3人也加分;反之,扣分類似。這樣可以培養團隊精神,也可以在學習中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所謂 “作業法”是指作業、學科小論文、實驗實訓報告、案件材料、警務實戰和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讀書報告以及學習筆記等。通過多樣性的課程教學評價、促進優化課程設計,而課程設計優化又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由此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構建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是探索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對教學形成多元、互動、比較全面的評價方法,使教學評價真正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通過全方位、多維度教學評價,可以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這樣,教與學相長,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合格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人員。
[1]邵紅萬.構建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高職英語多元評價體系[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2]蘇文秀.實施形成性評價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2(3).
[3]張曉松,盧艷,劉紅梅.論形成性評價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4]劉書亮,李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5(35).
(責任編輯:秋實)
D631
A
1674-3040(2016)04-0091-04
2016-03-24
管滿泉,浙江警察學院交通管理工程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道路交通事故處理、交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