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新渝
?
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路徑
牟新渝
農村說不上“繁榮”,卻可以算是“平靜”。而農村社會的平靜和穩定得益于近幾年來農村政策,國家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全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到實處,也與農民對社會環境的“超強忍耐力”直接相關,也包括農村老年人之內,尤其農村留守老人增多,帶來的農業勞動力的減少、農村發展的乏力、農民家庭結構的改變,導致農村留守老人不知家庭子女將來如何安排養老,無奈、孤獨、守望困擾著農村留守老人。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所面臨的宏觀環境是,“三農”問題尚未有效解決,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社會保障水平低、鄉村社會生活方式改變、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會養老服務滯后、倫理價值缺位、失地問題突出、農民工邊緣化、老年社會組織發育薄弱等,應盡快從戰略高度完善相關“三農”政策,積極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農村社會問題,規避農村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風險,著力建立不分城鄉、不分年齡、人人平等和
諧發展的新局面,以此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為我國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但是,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建設步伐的進一步加快,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為迫切,更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及其子女轉變成城鎮居民,農村留守老年人比例將持續上升,尤其中西部偏遠地區,農村出現了許多的空心村,農村留守老年成為常態化,農村留守老人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迫切需要從制度到實證給予回應。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革命老區金寨,了解農村脫貧特別是革命老區扶貧的真實情況。精準扶貧也包括農村留守老人。現階段農村留守老年人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和盲點問題,本文對革命老區大別山金寨調研,進村入戶,傾聽意見,問卷調查,并就革命老區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現況進行訪談。
一是農村留守老年家庭對土地經營的無力與無奈。農村老年留守,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將原有耕地轉為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或林木,或將耕地以轉包、出租、轉讓等形式流轉承包經營權,這是農村留守老年人的無奈選擇。老年人無力耕作或無力經營的農田,往往視之為雞肋,特別是一些常年外出的家庭,更是將其長久閑置土地,農村留守老年人對土地進行粗放式經營,出現了“湊合式”“省事式”種地,有的耕地甚至被撂荒。在勞動力、技術、資金上投入都相對不足。老人看見又覺得可惜,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家庭氛圍缺失,農村留守老人現象普遍。家庭氛圍缺少原因就是子女外出務工或女兒外嫁成為留守老人。調查十戶基本上是留守戶空巢老人。他們現實生活的現狀“門口拴著一條狗,家里只剩下二老口”。雖衣食無憂,但精神空虛。由于子女不在身邊,缺少關心孝敬照料,老人孤獨失落、寂寞、悲觀,家庭氛圍缺乏。若有老伴去逝,留下老人就更難以為繼,農村留守老人“不求長壽,只求健康”。
三是生活缺乏照顧,管護孫輩負擔重。在入戶調研,發現老區農村老人帶著孫輩在家,管護孫輩上學,生活責任重大。從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中,幾年或十幾年,陪伴看護孫輩,老人自己身體垮了,爺輩盡了父輩職責;同時,孫輩自控能力差,讓老人極度擔心卻無法管教,付出的辛勞比父輩更多,監護責任更大。
四是經濟狀況堪憂,精神文化生活匱乏。老區金寨縣的農村老年人多集中在山區、庫區、丘陵于一體的鄉鎮。人均不足一畝田,有的地區糧食根本不能自給自足。近十年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采伐受控,農民收入少,掙錢的少,老年人收入低,老年人家庭子女外出打工增多。從調查看,村里勞動力外出務工占村勞動力60%~70%,老年人主要職責是看家護院,種田地,有的60歲甚至70歲的老年人,還是田間的主要勞動力。農村老人覺得自己家庭經濟收入一般。雖然農村建立了新農保制度,但養老金太低,一天也就是2.5元,老人抱怨農村養老保障標準低。老人缺少精神文化生活,有線電視尚未普及更談不上數字電視;偏遠的農村,上一個代銷點或到鎮上看病拿藥,往返幾十里山路,購物、拿藥十分不便。
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面臨困難,首先是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信息登記機制,其次是增強村民敬老養老助老氛圍,建立關愛服務機制,改善其生活質量。如何更好地解決農村留守老人農村社會、家庭、個人問題,現提出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路徑。
1. 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動態信息管理機制。以鄉鎮為單位,對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家庭已進行調查摸底,造冊登記,分類管理,建立《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建檔立卡工作方案》《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建檔立卡指標體系》和《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機制實施方案》,使農村留守老年人老有所依、病有所養、居有所安。全面掌握留守老人所想所需,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鄉(鎮)、村臺帳和縣動態信息庫。
2.充分發揮農村自治組織功能。完善老年人自治組織,為留守老人構筑“抱團取暖”的老年協會。如由村委會提供場所,政府應加大村轉移支付經費,明確規定是村老年人活動經費,成立老年人互助小組,自助而助,低齡幫助高齡,鄰里幫助空巢老人,守望相助,鄰里互助。使留守老人重新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通過組織留守老人互相幫助,克服一些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如家庭贍養糾紛,老年人維權,開展文體活動,幫種田地等。
3. 強化家庭養老功能,為留守老人搭起親情溝通“橋梁”。在農村社會化養老機制尚未形成之前,家庭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唯一形式。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加強農村年輕人的孝道教育,對在尊老愛老方面做得好的年輕人應予以大力表彰,“五好家庭”和“敬老好兒女、敬老好媳婦、敬老好女婿、敬老好賢孫”評選活動。進一步強化子女的贍養義務,在外子女要經常與自己父母保持聯系,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見,即使沒有事也要經常與老人通通話,常打電話回家聯系,加強彼此間的溝通。
4. 創新農村留守老人家庭關愛服務機制。模式為兩個主導和四種幫扶(簡稱2+4模式)。兩個主導:一是有條件村鎮創辦農村幸福院、村級互助幸福院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可在幸福院實行全托或半托服務。二是建立村級農村留守老人關愛驛站。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對愿意接受服務的老年人,提供無償、低償和有償服務。四種幫扶模式,其做法:第一,建立農村留守老人聯系機制。針對農村留守老人居住分散照料服務缺乏的情況,村里給每位留守老人都建立了聯系人。第二,村老年協會成員聯系幾位留守老人,做到每星期上門探望留守老人一次,了解家庭情況,幫助老人排憂解難。同時,還要求留守老人子女為老人配備應用手機或家里安裝電話,遇事聯系。第三,通過黨員、共青團員、少先隊員、低齡健康老人志愿幫扶隊以及“一幫一”志愿者隊伍,精準助老幫扶,實行定人、定時、定項服務。第四,建立鄰里相助關系,俗話講:“遠親不如近鄰”,“禮”與“讓”是鄰里關系的紐帶,是鄰里相助的靈魂,可以讓彼此尊重和理解。讓鄰里與老人相處,使得留守老人日常生活照料有人幫助。
5. 加大村級老年活動室建設。
農村留守老人,除了看電視、聽廣播以外沒有任何娛樂形式,進一步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有條件的村建立村老年活動室,開設村級老年學校,使廣大農村老年人能接受到再教育,提高老年人自身生活能力,建設村民休閑娛樂場所,配置健身器材,豐富農村老年人晚年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單位: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