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時代背景下認罪口供的價值探討*──從批判認罪口供的絕對定罪價值談起

2016-02-11 23:13:52李庚強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北京100088
浙江警察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李庚強(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北京 100088)

?

新時代背景下認罪口供的價值探討*──從批判認罪口供的絕對定罪價值談起

□李庚強
(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北京100088)

摘要:“口供本位主義”和“重實體、輕程序”的理念造成認罪口供的定罪絕對價值在司法實踐中被放大。在新法定證據主義下,被追訴人的主體地位與客體地位混同并存,刑訊逼供頑疾尚存,冤假錯案依舊頻發,因此亟須對認罪口供的定罪價值重新審視。通過分析認罪口供的獨特價值,肯定了其在刑事訴訟中的重要作用,但在面對實踐中的諸多問題時,也難掩其先天缺陷,認罪口供在定罪量刑中并不具有絕對價值。在承認認罪口供相對定罪量刑價值的基礎上,肯定其真正的絕對價值在于程序性方面,特別是在保障被告人程序參與、給予裁判法官以心靈慰藉和實現案件繁簡分流方面價值尤為突出。

關鍵詞:認罪口供;獨特價值;定罪價值;量刑價值;程序性價值

*本文系中國政法大學2015年博士研究生創新實踐項目“供述自愿性保障模式研究”(2015BSCX26)之研究成果。

長久以來,我國的訴訟模式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口供本位主義”,也即“由供到證”的證明模式。①大量通過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現象屢禁不止,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而這些冤案背后所暴露出的深層問題均是源自于對認罪口供的定罪絕對價值論的盲目信奉,即認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認罪口供對定罪具有絕對的影響與作用。因而,解決該問題的前提,則必須對其立論基礎進行探究。

一、認罪口供的獨特價值

關于口供之內涵,有學者在大量文獻研究基礎之上,從語言學、歷史學、證據法學、訴訟法學等多個角度研究得出,口供涵蓋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與辯解的雙重內涵,即口供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其自身涉嫌的或者被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有無與輕重,以及與自己有關的其他犯罪事實向公安司法機關所做的陳述。②考慮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供述”對本文研究具有更大價值,所示之“認罪口供”僅局限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供述,無罪辯解不在討論之列。

從歷史角度看,在我國司法制度中,認罪口供無一例外地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奴隸制晚期,西周強調的“聽獄之兩辭”表明當時已經開始對口供予以重視,并由此催生出了刑訊取證。③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法定證據制度中,被告人認罪口供被認為是最具價值和最為完善的證據,即“證據之王”。直至當代,不僅有著追訴犯罪傾向的偵控機關有著嚴重的口供依賴情懷,縱使獨居中立裁判地位的法官亦對認罪口供情有獨鐘。即使其他證據已經確實、充分,法官依舊視認罪口供為不可替代的證據,甚至連普通民眾都對此抱有高度認同感。可見,中國自古以來的司法證明體系緊緊圍繞“口供中心主義”展開,無論是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還是審判階段均是如此。那么,中國民眾以及司法官員何以如此青睞認罪口供,并將其奉為超“證據之王”呢?根據學術界和實務界論證的諸多成果不難發現,認罪口供所獨具的價值屬性則是其衍生為“證據之王”的根本原因。

首先,口供系屬直接證據。直接證據是相對于間接證據而言的,其無需同其他證據鏈接即可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案件的直接參與者或經歷者,其陳述大多能直接反映案件的主要事實。由于該陳述作為直接證據與案件主要事實的關聯是直接的、沒有中間環節的,可以不依賴其他證據“一步到位”地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倘若偵查機關收集到了犯罪嫌疑人自愿、合法的認罪口供,就相當于直接獲得了主要定案依據。特別是涉及貪污賄賂的對合犯罪案件,認罪口供往往是突破案件的唯一途徑,對于定罪定性的重要性則更為突出。正因如此,辦案人員才將認罪口供作為優先收集的證據種類,“由供到證”或“由人到物”的傳統偵查方式才短期難以改變。

其次,口供具有引導和印證作用。公安機關往往看重口供的引導作用,通過口供發現新的證據線索或者新的事實情況;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則更側重于口供的印證作用,以便在審核認定證據時與案件中的其他證據相互印證,從而確認案件事實。⑤也就是說,口供不僅可以獨立地證明案件事實,還可以根據其自身所載犯罪訊息得到更多證據材料和線索,形成證據與證據之間的相互印證,完成證據鎖鏈的串接。特別是在重罪案件、死刑案件中,更要求“證據與證據之間、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或者矛盾得以合理排除”。因此,認罪口供成為反向補強證成其他證據的關鍵手段。

最后,認罪口供所載信息包含了其他證據種類無法載有的犯罪主觀方面的信息,如犯罪故意、犯罪過失、犯罪目的與動機等。⑥認罪口供可以揭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作案前、作案時、作案后的整個心理狀態,判斷出其犯罪主觀構成,透視其犯罪思維路徑,從而為訴訟順利進行提供依據和保障。同時,通過認罪口供也可以考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的思想狀況和認罪態度,以便及時有效地采取、變更措施,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服法,實事求是地交代問題,為今后獲得從寬處罰提供可能和依據。

正是基于上述的獨特價值,公安司法人員普遍對認罪口供存在依賴心理,這也是我國“無供不錄案”“唯口供是舉”等頑疾的根本所在。而在司法實踐中,認罪口供的心理依賴導致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現象屢禁不止。現實所使,當下必須重新審視盲目追求認罪口供的惡果,對于認罪口供的定罪論進行理性思辨和批判。

二、新法定證據主義下認罪口供的反思

其實,各國刑事司法機關基于認罪口供的獨特價值,都一直對其青睞有加,甚至也存在過分依賴。但是,隨著司法實踐中的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現象屢禁不止,人權保障的呼聲強烈,各國司法已逐漸拋棄口供依賴的陳舊觀念,確立了現代的自由心證證據制度。與此同時,我國也開始對口供依賴進行反思,并相應形成了“新法定證據主義”的證據制度。在該種制度模式下,立法不僅僅滿足于對證據法律資格的規范,也對單個證據的證明力和案件證據的綜合評判加以限制,但又嚴格區別于糾問制下的法定證據制度,將認罪口供視為一種應當受法律嚴格限制的普通證據,而非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的“證據之王”。⑦

(一)認罪口供并非唯一的直接證據。除認罪口供之外,目睹案發現場的證人所作的證言,抑或是監控錄像攝錄的視聽資料都能夠作為直接證據使用,客觀地還原案發信息,彌補因缺少認罪口供造成的證據鏈殘缺。尤其像監控錄像這類未受主觀因素影響的證據,一旦查實未經修改、剪輯將具有更強的證明力。當然,也并非只要有一項直接證據即可作出有罪判決,相反還必須嚴格遵循“孤證不能定案”的原則,即只有認罪口供也不得定案,而是要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形成完整并能夠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據鏈條,才能夠對被告人定罪處罰。立法也從正面肯定了上述論證,即只有被告人認罪口供,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對被告人定罪;沒有被告人認罪口供,但其他證據確實、充分的,也可以對被告人予以定罪。因此,立法已經基本上拋棄了認罪口供在證明被告人是否犯罪方面的絕對證據價值。

(二)認罪口供具有極強的不穩定性。就認罪口供的內在因素來看,供述自身具有的主觀性和不穩定性使得其證明力存在隱患。單就口供的作出方式來看,既可以是口頭供述,亦可以是書面供述,這都是被追訴人內心思想的外部表征。然而,我國至今仍未確立被告人缺席審判制度,所以無論哪種方式都必須經過面對面式的庭審質證,而且必須以口頭方式進行,也即直接言詞審理原則的要求。但是,口供證據極易因主觀記憶、情緒和外界壓力的變化而變化,有的是與客觀事實發生偏差,有的則是完全背離,即為虛假供述。根據研究發現,虛假供述主要分為三種:自愿型、強制——服從型和強制——內化型。自愿型主要以包庇或保護他人為目的,多發生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強制——服從型是由于自身無法承受刑訊過程中的強大壓力,為了盡快終止這種壓力而被迫認罪,此種類型多發生在青少年、精神病患者、精神遲鈍者、智障者等身上。強制——內化型是無辜者在訊問過程中受到心理強制,處于極度緊張、絕望和困惑的狀態下,此時偵查人員對其進行高度暗示,最終“真誠地”相信自己實施了某一犯罪行為而認罪,此種類型多發生在酗酒者、吸毒者、多重性格癥患者、心理抑郁癥患者、智障者等有可能短暫失去知覺或記憶的人。⑧無論是哪種類型均揭示了認罪口供具有易變性特點,因此,其在法庭出示時能預見的證明力大小也變得極其不可控。

(三)認罪口供的自愿性得不到保障。認罪口供從收集、固定到作為定案依據,再到相互印證后的定罪,整個證明過程仍需通過“確實、充分”的合法性和關聯性認證,即“據已定案的證據均經過法定程序查證屬實,且已排除合理懷疑”。在查證是否屬實的過程中,倘若審查出存在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行為,那么認罪口供的自愿性和真實性將遭受質疑,或因缺失合法性要素予以排除。盡管司法體制的各種內外因素導致此類口供未能及時徹底排除于程序之外,但已被浸污的認罪口供勢必為程序正義烙上不可磨滅的罪惡疤痕,而且,程序的參與者,特別是案件的被告人等利害人,因此對我國司法制度只會感到內心的不平和絕望,更何談“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事實上,該類非法口供于司法實踐中也并不鮮見,特別是在近幾年頻頻曝出的冤錯案件中,過分依賴口供而導致刑訊逼供已經成為司法誤判和冤假錯案的主要因素。⑨因此,認罪口供的證據價值遠非公安司法人員想象中的強大,相反,其法庭說服力較之意見證據、視頻資料等證據更顯疲弱。

(四)盲目追求認罪口供阻礙訴訟模式的轉型。從司法實踐來看,我國的司法訴訟模式依然奉行“口供中心主義”。公安機關主要依靠“拉網式摸底排查——漫天追捕抓人——長時間高強度審訊”的傳統“三板斧”開展偵查,備受詬病的“由供到證”的偵查模式依然主導偵查思維。司法人員迫于道德壓力、績效考核、終身追責的職業風險,以及“維護社會穩定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大局”的黨政機關及其負責人對刑事司法工作的“協調”或“指導”,不得不在某些案件上喪失獨立判斷,案件的審查和庭審均徒流于形式,為冤假錯案的催生推波助瀾。同時,“無供不錄案”和“罪從供定”的“口供中心主義”也嚴重阻礙了我國人權事業的進步,影響了司法文明和法治中國的國際形象定位。可見,我國司法體制無論是在偵查階段,還是審判階段都充斥著嚴重的“口供依賴”和“口供中心主義”,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司法改革的深入進行,而“庭審中心主義”和“庭審實質化”的改革目標更面臨被束之高閣的風險。因此,小至個案口供的取舍抉擇,大至國家司法改革的順利進行,認罪口供必然走向證據價值的“沒落”。

(五)認罪口供難逃成本與收益均衡的詬病。

讓一個人承認做過某事不太難,若讓其承認做過某事并因此面臨可能的刑事處罰則比較困難,若讓無辜者被迫承認自己犯罪不僅困難,更是泯滅人性。實際上,國家也需要為這些復雜困難的發現過程提供相當的人力、物力、財力。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出現反復時,司法資源的花費則會更大。然而,這些還僅是顯性成本。倘若當事人提出申訴,或者法院、檢察院啟動再審糾錯程序,加之對冤假錯案的責任追究和國家賠償,甚至在補救民眾對國家司法喪失的信心方面的投入成本等等,這些隱性成本將成為我國有限司法資源上的沉重負擔,而這一切均源自對認罪口供的迷信和依賴。在“枉”與“縱”的二元價值考量后,“縱”的投入成本將遠遠小于“枉”。⑩因此,認罪口供的微弱定罪價值難逃法經濟學意義上成本與收益均衡的詬病,在考慮到成本與收益的經濟邏輯后,權力者不得不重新認識認罪口供,放棄傳統思維。

因此,鼓吹認罪口供具有絕對定罪價值的論調難以立足。不僅如此,認罪口供具有先天的不穩定性,且又阻礙了訴訟模式的轉型和司法改革的深入,更難逃法經濟學上成本與收益邏輯分析的質疑,因此,認罪口供在實體定罪方面的價值必然要承受由盛轉衰的歷史命運,并在司法文明日益彰顯的時代背景下愈漸削弱。“證據之王”的沒落既符合司法規律,更是新法定證據主義和本輪司法改革的應有之意。

三、認罪口供的現代價值論析

對于認罪口供絕對定罪價值的否認,并非對其存在價值的全盤否定。其實,所考察的任何制度對象都有其固有缺陷,其存在也都有其制約性條件,離開了這些制約性條件,該制度可能就不具有存在的現實基礎了。?可見,新法定證據主義下的認罪口供是否能夠發揮其應有作用和價值就完全受制于我國現行的司法體制和訴訟制度。在這種體制和制度不發生實質變化的情況下,認罪口供也就很難發揮其價值內的作用。就認罪口供發生作用的實際效果而言,有必要借助黑格爾哲學提出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對認罪口供的認知歷經“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深入過程。通過對認罪口供的第二次否定,透過現象剖析內質,更進一步接近真理。也就是說,在認識到認罪口供的定罪價值微弱,且隨附帶來一系列實踐問題和價值犧牲之后,也應當承認認罪口供在定罪量刑以及程序價值方面發揮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認罪口供在定罪中的相對價值。定罪,即是司法機關依照刑法的規定,確認某一行為是否夠成犯罪、構成什么犯罪以及重罪還是輕罪的一種刑事司法活動。?刑法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的定罪之爭經歷了客觀歸罪到主觀歸罪,再到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過程。現今通說認為,在法官定罪的過程中,應當采取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雙重標準,避免純粹客觀主義或純粹主觀主義在定罪過程中產生的不公危險。因此,自從我國漢代“誅心之說”和刑事實證主義法學派的“行為本位主義”,強調人的主觀惡果和人身危險性在犯罪的決定性地位后,獲取犯罪人的認罪口供就成為裁判者認定事實的必備依據。按照我國《刑法》第十四、十五和十六條的規定,犯罪的成立在通常情況下主要取決于兩方面要素(在客體和主體均具備的前提下):一是行為在客觀上造成了危害結果,二是行為人在主觀上對自己的行為所引發的危害社會的結果具有罪過性的認知態度,兩方面均齊備即主客觀相統一才得以認定犯罪。?可見,在根據主觀方面進行罪過精細分析時必須嚴格按照主客觀相統一的要求,無論是符合犯罪主觀方面或者不符合,還是屬于犯罪故意或者犯罪過失,都不得僅通過行為人的主觀陳述得出,而應當綜合分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具體犯罪行為后推理得出。與此同時,裁判者還應當將認罪口供所示的主觀方面與犯罪客觀行為所示的相關證據進行綜合分析,認罪口供得到其他證據的印證后方可得以司法認證。因此,認罪口供對于定罪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信息證成方面。

根據貝氏定罪理論中的“司法三段論”,即法官對任何案件都應進行三段論式的邏輯推理,其中大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而結論是自由或者刑罰。?盡管在這個定罪的法律適用過程中,法官只作為一名法律的嚴格執行者,毫無自由裁量權可言,其在進行小前提判定時所嚴格依據的是事實和證據。在得出最終適用刑罰結論時,必須要達到法定的證明標準,即“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具體而言,“事實清楚”是做出有罪判決的實體化標準,是指裁判者對于有關定罪量刑的事實均已查清楚,而“證據確實、充分”則是對認定事實在證據上所提出的質和量的要求,其中“證據確實”是對證據質的要求,是據以定案的每個證據都必須具有證明力;而“證據充分”則是對證據量的要求,是案件事實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加以證明。?證明過程所據之證據均須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如果定案證據未經法定程序調查,或者雖經法定調查程序但未能查證屬實,就不符合本項標準。?因此,被追訴人的認罪口供只有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且系被告人自愿做出的認罪口供,在與其他在案證據相互印證并沒有矛盾沖突,法官排除合理懷疑形成內心確信后,才具有定罪價值。

顯然,正是由于據以定罪的認罪口供涉及事項重大,更是該案量刑階段的基礎,其形成過程才有造假或非法獲取的重要價值。因此,認罪口供在定罪過程中,必須要經歷嚴格的證明過程,并達到最高證明標準才能夠予以認定,故認罪口供的定罪價值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二)認罪口供在量刑中的相對價值。一直以來,我國審判模式奉行大陸法中的定罪與量刑程序一體化模式,法庭既要解決被告人有罪與否的定罪問題,還要對判處有罪的被告人的量刑事項一并作出裁決。但進入本世紀初,我國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英美法的定罪和量刑程序分離模式。在該模式中,審判過程被劃分為“定罪裁判”和“量刑聽證”兩個相對分離的階段,前一階段要通過對抗式的庭審查證事實與證據,并有嚴格的證據規則。一旦確認有罪,法官會就量刑問題舉行聽證會,由緩刑機構和社會工作者提交“量刑前調查報告”,聽取檢察官、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意見,做出量刑裁決。?隨著1996年我國立法開啟庭審方式改革,我國訴訟已逐漸從富有超職權主義色彩轉向借鑒英美法系的對抗式訴訟,但在處理定罪與量刑的關系方面仍舊固守大陸法系的一體化模式。

但是,一方面囿于現行立法對量刑程序的規定過少,法官獲取了大幅度的自由裁量權,權力的秘密行使使得法官裁量權可能濫用至極限。另一方面,中國無罪判決率極低,辯方就定罪提出異議的現實意義并不大,故而辯護往往不得不側重于量刑方面。為了解決上述矛盾,立法機關在2012年修訂《刑事訴訟法》時,專門強調了量刑程序獨立于定罪程序。具體而言,量刑與定罪所依據的案件事實確有區別,特別是那些在定罪看來無關緊要的,反而是量刑主要考量的事實信息,通常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被告人的犯罪情節,包括涉及自首、立功、認罪態度、慣犯、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退贓等在內的各種獨特事實信息;二是被告人的個人情況,包括被告人的犯罪原因、平常表現、前科劣跡、成長經歷、社會交往、家庭情況、受教育狀況;三是被害人的情況,包括被害人受犯罪侵害的情況、受害后果、獲得經濟賠償的情況及其所表現出的懲罰欲望……?

盡管傳統意義上討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認罪口供問題一般均是限于定罪,但是根據前述,很大部分的量刑因素需要從被告人的認罪口供中獲取,如在查明是否具有自首情節時,被告人需要同時滿足“自動投案”和“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兩個要件;又如立功需要被告人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還有在查清犯罪原因時,需要從被告人的認罪口供獲知。此外,個案也有其特殊的從重或從輕情節,上述所示量刑信息是不可能窮盡列出的,如未提及的被告人在到案后是怎樣供述自己罪行的,是第一次就如實供述,還是通過幾輪訊辯策略的較量之后才如實供述的;被告人的悔罪態度如何,是虔誠悔過還是敷衍了事,等等。

可以說,法官在量刑程序中所要審查的主要是那些在定罪裁判階段沒有接觸過的量刑信息,所關注的也主要是這些證據的相關性,也就是證據與量刑事實和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至于那些建立在法律政策基礎上的可采性規則,包括被告人口供自愿規則、沉默權規則、傳聞證據規則、意見證據規則、品格證據規則以及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一般都不再對量刑發生作用。很多在定罪裁決階段被嚴格禁止出現在法庭上的證據,如品格證據、意見證據、傳聞證據甚至非自愿的證據等,都可以在量刑階段提出,并作為量刑的依據。但是,對于那些通過特別嚴重的非法取證手段所獲取的證據,有關的排除規則也應當適用于量刑程序,如通過刑訊逼供等嚴重侵犯公民憲法權利的方式獲取的認罪口供,也必須要排除于程序之外。?

總之,量刑所依據的信息很大程度源自于被告人的認罪口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認罪口供是量刑的必要條件,其對量刑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是,如果認罪口供一旦被查證為由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獲取,那么該口供難逃被排除的命運。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認罪口供的量刑價值也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三)認罪口供在訴訟程序中的絕對價值。長久以來,我國刑事訴訟深受“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思想禁錮,認罪口供的定罪價值一直備受法官及控辯雙方的重視;盡管量刑作為立法的新內容,其認罪口供在量刑中的價值亦會得到普遍關注;但是,認罪口供在訴訟進程中的程序價值卻鮮有人集中論及,這并非意味著其無足輕重,相反隨著刑事訴訟中相關矛盾的日益激烈,其所具備的程序性價值將會扮演絕對重要的角色。

1.認罪口供保障被追訴人的程序參與權。一般認為,程序價值有工具價值和目的價值之分。工具價值主要強調在達至某種善的目的時所必須具備的手段,而目的價值則是強調事物自身所具備的內在的獨立的善的品質。對于程序參與的工具價值,美國學者Summers指出,如果當事人在司法程序中提供證據、進行辯論,這更有利于事實的“重現”以及適用正確的法律,從而產生正確的結果(如果法律本身是善的話)。?那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追訴自己犯罪的訴訟程序中,通過親歷陳述來表達自己對控訴的意見,不僅可以向公安司法機關提供更多的信息,引導追訴犯罪,還可以通過這些重現的信息,幫助公安司法機關及時采取、變更為適宜的強制措施,準確作出是否予以起訴的決定,以及最終定罪量刑的裁判。因此,積極聽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認罪口供是對其享有的程序參與權的尊重,有助于保障程序公正的實現。

無論是英美法系崇尚的對抗式訴訟,還是大陸法系的強制聽取被告人意見,它們所追求的不僅是訴訟程序的公正價值,還涉及通過被追訴人的程序參與來享有影響程序結果的機會,這也就是保障參與程序的目的價值。被追訴人通過參與訴訟,提供自己所知曉的信息,特別是那些相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從而使訴訟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發展,實現訴訟參與的目的。即使最終裁判的結果并未達到被追訴人辯護的預期目的,也由于訴訟程序為其提供了充分參與訴訟的可能性,并得到了裁判者的聆聽與關注,更能夠促使被告人接受不利于自己的裁決,從而實現案結事了,提高了訴訟程序的教育功能。而且,認罪口供在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同時,也可以幫助重塑司法權威和公信力。

2.認罪口供為裁判法官提供心靈慰藉。自奴隸制社會就有“殺人償命、血債血償”的觀念,但裁判者卻被授權以合法名義剝奪他人自由,乃至生命,那么,裁判者這種權力的正當性來源就是必須要回答的問題。一方面,該權力來源于國家的授予,而國家權力來源于民眾的犧牲。根據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國家和法律的確立源于民眾對于天然自由的放棄,民眾通過將部分天然自由轉讓給整個集體而獲得契約自由,從而形成一個有著公民意識的群體。因此,法官享有的裁判權也正是基于民眾犧牲的那部分自我權利獲得的,即使法官作出的是不利于個體公民的裁決,該行為也被視為已預先得到普遍民眾契約的默許。另一方面,刑罰懲罰的正當性來源也是裁判者權力正當性來源。無論是報應刑理論,還是目的刑理論,裁判者要么是對于已然犯罪之惡的報應,要么是對未然犯罪之惡的預防,其共通之處均是裁判者通過裁判實現對現有犯罪的懲罰和可預見犯罪的預防。因此,當公民因違反默許契約(法律)時,其行為便具有法律上的可罰性,為了懲罰犯罪,恢復業已破壞的社會秩序,防止其他公民的效仿,作為國家權力的代表機關就必須付諸行動,予以裁決和懲罰。

盡管裁判權正當且免責,但作為裁判者個人而言,其在面對裁決可能會限制或剝奪當事人的生命、自由、財產時都會背負無形的壓力,更會反復拷問自己的內心。?特別是對于那些有著宗教信仰和面對古代皇權時的裁判者,由于畏懼和為了避免神明和皇權的報應更會表現出事實認定時的惶恐與不安。首先,這種心理來自于裁判者的天性良知,盡管這是一個難以實定化的范疇,但在無形中,被追訴人的認罪口供儼然成為法官定罪量刑過程中的重要倚仗,大大減輕了法官判決時負載的巨大心理壓力。其次,這種心理還來自于對職業風險的規避。我國當前雖然早已擺脫了宗教與皇權的桎梏,但法官責任終身追究制仍是懸在法官頭上的一把利劍,不知何時便會刺向自己。特別是在“判者不審、審者不判”的中國式合議制度下,法官對于職業風險更加不可控。此時,法官只能向口供尋求幫助,以獲得自我良心德性的慰藉、職業風險的規避和法律上嚴密證成的實現。盡管該認罪口供有可能是悖于被告人自愿性獲取的,但只要未有十足排除的把握,法官也會在自我保全的潛在暗示中保持高度容忍,并以此來尋求規避或轉嫁風險,此亦為人之常情。因此,認罪口供對居中裁判的法官而言意義更為重大,認罪口供不僅能夠指引法官作出最終裁決,更為其可能面對的職業風險提供了解決途徑。

3.認罪口供是劃分程序繁簡分流的重要標準。司法實踐中,追求公正價值和效率價值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聯體,即司法公正的程度越高,其實現的過程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司法資源,效率也就越低;反之,若降低追求司法公正的程度,其效率就會提高。從訴訟價值而言,公正高于效率,但二者孰高孰低、孰重孰輕絕不可以僵化地看待。?事實上,愈要深入實現庭審實質化改革,愈要提高司法效率。但是,這個提高是有條件的,而這個條件便是對現有訴訟程序的分流處理。

根據“帕累托二八定理”可以得出刑事訴訟中的簡單多數與復雜少數的“二八現象”,即在保障當事人的權利基礎上,通過區分簡單多數與復雜少數來確定不同的程序處理方式,以實現優化法律資源配置的目的。?而針對多數與少數采用不同處理程序的劃分標準,簡而言之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認罪答辯。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了認罪答辯,放棄對指控犯罪事實的抗辯,程序將跳過定罪程序,直接進入量刑階段。這一方面是考慮到,被追訴人的辯護權和質證權等一系列訴訟權利均系其享有的權利,對于權利,其既有權行使,亦有權放棄。法律應當允許當事人通過放棄既有權利盡早脫離訴訟,從而避免或減少遭受“程序”的懲罰。?另一方面,原本繁瑣的庭審程序因省略了定罪程序,節約了大量的司法成本,極大地提高了訴訟效率。同時,以此節省出的司法資源還可以投入到那些重大復雜的刑事案件中,這不僅合理配置了司法資源,也實現了司法差別化的實質正義。

近年來,我國司法機關逐步加大對司法程序的改革力度,極力推行更為簡化的程序,以期加速案件審理,以效率促公正。1996年《刑事訴訟法》首次引入刑事簡易程序,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提出普通程序簡化審改革,2012年《刑事訴訟法》確定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并在司法實踐中大力探索適用被告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和刑事快辦機制,全國人大常委會更在2014年6月決定在全國試點法院開展實施刑事速裁程序的試點工作,現已取得顯著成效。以上立法、司法層面的改革與探索均凸顯了刑事案件繁簡分流的思想,而適用所有簡化程序的前提條件,立法無一例外地規定為“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也就是說,一旦被告人作出了有罪供述,司法機關即有可能憑借該認罪口供適用簡化程序追訴犯罪。這也就體現了認罪口供在實現刑事案件的繁簡分流中起到的重要的區分作用。

綜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作的認罪口供本身具有定罪量刑的相對價值,在條件成熟之時,即經過法定程序查證屬實后,可以作為定案依據,具備定罪量刑價值。而新時代對程序正義的追求,認罪口供在訴訟程序中的目的價值必然會受到特殊關注,特別是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維護司法公信力和權威,以及解決我國當下案多人少的現實司法矛盾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必須要理性對待認罪口供的價值功能,拋棄其在認罪程序中的絕對價值觀念,更要沖破“口供本位主義”和“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思想藩籬,以本輪司法改革為契機,充分發揮認罪口供理應具有的價值功能。

注釋:

①⑤樊崇義:《從“應當如實回答”到“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載《法學研究》2008年第2期。

②衛躍寧:《口供概念辨析》,載《證據學論壇(第十三卷)》2007年第2期。

③《尚書·呂刑》記載:“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字,正于五刑”。

④何家弘、劉品新:《證據法學(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頁。

⑥樊崇義主編:《刑事證據規則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92頁。

⑦?陳瑞華:《以限制證據證明力為核心的新法定證據主義》,載《法學研究》2012年第6期。

⑧Kassin,S.M.,MeNall K.,Communicating promises and threats by pragmatic implication,[J].Law and Human Behavior 15: 23;轉引自莫然:《心理強制時代的有罪供述研究》,載《河北法學》2014年第6期。

⑨陳永生:《我國刑事誤判問題透視——以20起震驚全國的刑事冤案為樣本的分析》,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3期。

⑩學者認為,對于因證據不足而判決無罪之人,有關機關其后還可以、也應當繼續發現、搜集證據。一旦條件成熟,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下,還可以進行追訴,彌補“放錯”的代價。反之,如果“疑罪從有、從輕”,對即使存在有罪證據但確實無罪之人判決有罪,其后果則無法挽回。一方面使無辜之人遭受冤獄,另一方面使真正有罪之人逍遙法外,甚至繼續作惡。引自顧永忠:《刑事冤案發生的深層認識原因剖析》,載《法學雜志》2013年第12期。

?陳興良:《定罪之研究》,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馮亞東、李俠:《從客觀歸因到主觀歸責》,載《法學研究》2010年第4期。

?[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李慧群:《鄭福田、傅兵搶劫案——對共同犯罪案件如何把握“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刑事審判參考》(總第86集),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48-54頁;轉引自:陳瑞華《刑事證明標準中主客觀要素的關系》,載《中國法學》2014年第3期。

?顧永忠:《“排除合理懷疑”僅是定罪證明標準內容之一》,載《人民日報》2013年11月8日第3版;《從定罪的“證明標準”到定罪量刑的“證明標準”》,載《證據科學》2012年第2期。

?陳瑞華:《定罪與量刑的程序分離》,載《法學》2008年第6期。

?陳瑞華:《論量刑程序的獨立性——一種以量刑控制為中心的程序理論》,載《中國法學》2009年第1期。

?陳瑞華:《量刑程序中的理論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頁。

?R.S.Summers,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Legal Process——A Plea for“Process Values”,in Cornell Law Review,Vol.60,No?vember 1974,No.1,p.20;轉引自侍東波:《程序參與及其保障》,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訴訟法學博士畢業論文。

?李訓虎:《口供治理與中國刑事司法裁判》,載《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顧永忠:《刑事案件繁簡分流的新視角——論附條件不起訴和被告人認罪案件程序的立法建構》,載《中外法學》2007年第6期。

?李本森:《法律中的二八定理——基于被告人認罪案件審理的定量分析》,載《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美]馬爾科姆·M.菲利等:《程序即是懲罰:基層刑事法院的案件處理》,魏曉娜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責任編輯:王玉葉)

○書訊

作者簡介:李庚強,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

收稿日期:2016-01-10

中圖分類號:D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40(2016)01-006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国产毛片基地|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片|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婷婷五月在线| a毛片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欧美|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国产免费黄| 亚洲性视频网站| 日本a∨在线观看| 色亚洲成人| 在线毛片免费|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久久精品|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91视频国产高清|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欧美日一级片|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无码丝袜人妻| 亚洲成人播放| 91精品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无码人妻免费|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午夜影院a级片|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午夜激情婷婷| 欧美成人国产|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亚洲人在线|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Jizz国产色系免费|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成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 91亚洲精选|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午夜福利网址|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